理解:阅读课堂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

作者: 周丽萍

一、浅层化,当前语文阅读课堂的主要症结

语文阅读课堂的浅层化主要表现为过分注重“活动”和“灌输”。

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设置游戏、讨论等活动,以此来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但是,这样“聚焦活动”课堂,很多时候只是盲目地把各种活动堆积在一起,并没有指向核心教学内容,也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的教师以覆盖教材、考点为准则,以讲授为主,讲求大容量,结果出现负载过多且缺乏重点的满堂灌输的情况。在这种“聚焦灌输”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真正学习的机会,缺少思考内化的机会。

阅读课堂的浅层化,不利于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和掌握主要能力,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更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的核心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思考,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产生深度体悟,并进行深度实践。

二、理解,助推课堂深度学习的引擎

深度学习时,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已有的认知进行重构,生成新的思想,并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解决问题。心理学家尼克森认为:“理解是事实的联系,把新获得的信息与已知的东西结合起来,把零星的知识织进有机的整体。”可见“理解”是助推深度学习的引擎。

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具有“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等主要特征。深度学习应该建立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引发他们高阶思维的产生,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促进阅读课堂深度学习的理解性教学的具体实践策略

语文“理解性教学”是一个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体循环体系。它的基本策略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目标。

(一)课前,关注学生的“前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1.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建构的主要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建构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前学习活动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

案例:《中国石拱桥》预习一

请你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

请举例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

以此设计课堂教学的引导性问题,可以正确了解学生对于说明文文体特点的把握情况,清楚地明白他们“前理解”的水平,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理解的障碍,进而达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2.全面关注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状态

理解性教学追求基于“多元智能”的“真正理解”。智能的核心就是思维力,而每个学生的思维力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前理解”。

案例:《中国石拱桥》预习二(自选一项完成)

请完成课后练习1;

请你思考详细写了哪些石拱桥,为什么详细。

教师设计不同的预习学习活动,有助于了解思维发展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采取实践举措,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客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指“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学习者学习方面的状态与所期望达到或应该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学习需求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需要,是课堂深度学习的激励源。

案例:《中国石拱桥》预习三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这一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有效激励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课中,关注学生“理解力”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1.基于“认知起点”,在问题情境中推进文本的深度理解

学生的“阅读初感”是阅读课堂深度学习的起点。如果从学生的“阅读初感”生发开来,在文本的关键之处找准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

案例:《社戏》教学片段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以“为什么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核心问题,由此衍生出具体的小问题:那夜一起吃豆、看戏都有哪些人?豆好吃在哪里?戏好看在哪里?为什么再也没有了?

教师把核心问题分解成具体的、探究方向更为明确的阶梯系列的小问题,可以推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力,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走向文本的深处。

2.基于“思维状态”,在任务驱动中深化文本的深度理解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差异性。为了让学生成为积极意义的建构者,课堂中的每一项任务活动,都要关注其思维状态。针对学生思维发展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和阶段差异,教师要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进行课堂教学。

(三)课后,关注学生“理解层级”的提升是深度学习的保障

威金斯提出:“理解有六个逐层提升的维度:诠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自我认识。”这六个维度是评判学生是否达到“真正的理解”的衡量指标。部编版教材构建了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泛读的阅读教学体系。教师要在阅读单元教学设想时,关注这六个理解层次的不断提升。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案例: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游记散文教学设想

本单元培养学生阅读游记的能力。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的语句。两篇精读课文《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通过预习提示、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游记的方法和策略。自读课文《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则通过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巩固游记知识。单元教学最后为群文阅读,推荐共读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等游记,迁移体会、应用游记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在精读课中,对游记散文知识进行诠释、释义,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素养。自读课中巩固、运用精读课上学到的方法。最终,运用到自己课后的阅读实践。

成尚荣先生提出“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在于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阅读课堂的理解性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产生持久性深度理解,就一定可以达到真正的深度学习,直至形成学科素养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