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带动、行动:小学低年段家校沟通策略研究

作者: 蒋晓曦

主动、带动、行动:小学低年段家校沟通策略研究0

案例背景

为了减轻家长中午接送孩子的负担,同时让在校小学生既能吃到营养均衡的午餐,又能有安全的场所、充分的时间进行午休,笔者所在的小学从建校初就为学生提供了午餐和午休服务,有专门的午托老师进行管理。多年来,学校的午托管理备受学生喜爱和家长好评,全校90%以上的学生都在学校午托,但因为午托人数较多,学生之间会产生一些矛盾、摩擦,需要午托老师、班主任和家长及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案例描述

二年级的小东近期学习状态不佳,对作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家长感到困惑,问其原因,小东表示在学校午休时,每次只要“动几下”,老师就要提醒他,同学也总是打小报告,他现在被单独安排坐在前面,这影响了他做作业的心情。家长有些生气,认为老师和同学的做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以至于影响到学习。于是,家长找到作为班主任的我,解释说因为孩子脾胃虚弱,午休时入睡困难,很难做到一动不动。并提出午休时不要让小东坐在前面,希望老师理解、宽容他,也希望同学不要针对他。

案例分析

一、安抚情绪:理解处境,与家长共情

案例中,小东妈妈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了作为班主任的我,我感受到小东妈妈的信任和她内心的茫然无助。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小东妈妈的行为:愿意及时跟班主任沟通,并且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健康,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家长。

小东的妈妈情绪不佳,我们首先要安抚家长的情绪,表示对小东和家长处境的理解,也表示愿意跟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摆脱困境的意愿。家长情绪稳定下来,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接着,我从午托老师那里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午托老师反馈:小东经常在午休时大声说话,还会拍打同学或制造出很大的声响,吵醒睡着的同学。午托老师每天提醒小东很多次,但效果不佳,于是跟小东约定好,如果后面还会吵醒同学,就要坐到靠前的位置,小东同意了。老师这样安排也是考虑到,调动座位以后,小东因为跟同学隔开了一点距离,自己也能安静下来好好睡个午觉。

在学校里,小东没有对这样的安排表示不满,所以午托老师并不知晓这件事对孩子的影响和困扰。我又找了班级里的其他几个学生了解情况,他们的说法与午托老师一致。最后,我找到小东,小东也表示对于老师的安排没有任何异议。由此,我判断可能是小东没有把事情表述完整,从而造成了妈妈的误会。

了解情况以后,首先,我对小东妈妈的担忧表示理解,接着我又和小东妈妈反馈了一些小东在学校的表现,和小东妈妈产生共情,让她感受到老师对于小东的关心和关注。家长的情绪得到安抚,心情逐渐平复下来,才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这时,我再把话题拉回到午托的事情上来,将小东没有描述清楚的那一部分呈现出来,一起讨论和探究事情产生的原因,这时家长就很容易接受事情的真相。

二、站稳立场:建立信任,共同帮助孩子

从家长的反馈可以看出,小东在描述这件事时把自己和老师、同学对立了起来,导致家长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认为老师在了解实情的情况下随意调座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同学也针对孩子。这时,我们有责任把事情解释清楚、消除误会,并重新建立信任。

我首先表达理解与信任,再和家长沟通事情的真实情况:有同学向老师反馈小东的情况,是因为小东午休时大声喧哗、敲打东西、拍打同学等。在调动座位之前,老师也征求了他本人的意愿,小东表示可以坐在前面。“小东可能是想和同学一起玩,但时间不太恰当。”沟通中,我说出了对小东行为原因的猜测,让家长渐渐平复心情,感受到老师的善意和本意:想和家长拧成一股绳(一起看见孩子的不足或困境)、希望大家劲儿往一处使(共同用最合适、最恰当的方法正向引导孩子)。家长知悉了事情的全过程,感受到孩子是被重视、被关爱的,开始信任老师。家校建立信任,从同一个出发点看问题,就更能帮助到孩子。

三、改变认知:找到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为了找出问题的原因,我和小东妈妈一起对整件事进行了分析。午托老师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很温和,也征求了小东本人的同意。午托老师并没有要求同学们“一动不动”,这点应该是小东的表述有问题,因此小东在家哭闹不是调换座位引起的。小东妈妈提出,这样的情况有几次都是发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于是我们改变了原来的认知,顺着这个思路来分析问题。

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解决途径,重点是引导家长改变原有的、单方面的认知,要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小东妈妈从一系列的谈话中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并不是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相反,老师是因为关心、爱护孩子,才会经常提醒他。

家校沟通就像一座桥梁。小学低年段儿童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顺畅的家校沟通对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尤为重要。

实施过程

一、主动:积极沟通,多角度分析

站在小东妈妈的角度,我表示理解她的心情。看到孩子哭泣,心里感到难过很正常。

站在老师的角度,如果允许小东午休时大声喧哗、嬉笑,影响他人,就等于间接地告诉其他同学,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是被允许的,这样无论是对于老师的管理,还是对于想安静休息的同学,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站在其他家长的角度,自己的孩子想安静休息,却不断地被吵闹、被拍打,肯定会生气。

小东妈妈有必要了解事情的全貌,我们要主动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实情,从多角度帮助家长思考和分析问题。在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应与学生进行沟通。我找到了小东,跟他进行了长谈。

为避免孩子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说法不一致,造成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误会,在沟通中,我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谈话间,小东表示在家哭闹是因为想多玩一会儿,不想写作业,又怕被妈妈斥责打骂,所以才编了个理由。我鼓励小东要勇敢地把实情告诉妈妈,告诉他事情做错了没有关系,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并且向他保证,这次妈妈一定不会惩罚他,老师和妈妈都会原谅他,更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喜欢他。

二、带动:多方考虑,客观地反馈

在和小东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孩子本身并没有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是妈妈听了小东的陈述后,觉得他受了委屈。因此,和小东妈妈把事情说清楚,消除误会非常重要。作为老师,在沟通时,要客观地反馈,带动家长和我们一起多方位思考,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小东妈妈听了我的反馈,明白实情后,再次生气了,认为孩子说谎,表示回家一定要好好“教训”他。我耐心地和小东妈妈沟通,劝她不要惩罚孩子,简单粗暴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今后更不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这次如果孩子能认识到错误,主动改过,就应该鼓励孩子勇敢地承认错误,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

三、行动:多项选择,可操作性强

小东妈妈在交谈中也表达出对孩子的担心:是不是因为在学校不开心,所以不愿意写作业。

我把自己对小东的了解和观察跟小东妈妈分享:小东在学校每天都是非常开心的。他聪明又开朗,朋友也多,在校期间总是跟老师和同学有说不完的话。我耐心地开导小东妈妈,做作业时,孩子可能因为懒惰或逃避而寻找一些借口,如果妈妈对他宽松一些,很可能就强化了他的错误行为。孩子很聪明,他很快会发现,可以在学校不开心为由逃避写作业,妈妈会帮他跟老师说情,这样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我恳请小东妈妈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顺着孩子的意思,帮他找理由。同时,如果孩子因为身体状况实在不太适应学校的午休,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在行动上,我留给家长可选择的余地,为家长提供解决问题的其他选项。

作为老师,我们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立场:我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愿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在公共场合,有纪律要求的午休时间,让小东随意打扰同学,是纵容而不是宽容。

我建议让小东继续留在学校午托,再观察一段时间,同时家校配合,一起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让小东形成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

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小东妈妈感受到了我的诚意,也表示非常赞同老师们的做法,并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在心平气和地和小东交谈后,她答应小东,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一旦发现他犯了错,就会惩罚他,而是给他时间改正和成长。

案例反思

在我和小东妈妈的共同努力下,小东在校午托的情况好转了很多,虽然还是好动,但不会像以前那样发出很大的声音,更不会去打扰已经睡着的同学。孩子在家的作业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虽然妈妈有时还会反馈孩子因懒惰找借口,但在妈妈温和而坚定的引导下,孩子做作业的状态也稳定了很多。我和午托老师在班级里肯定和表扬了小东的进步,让他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午休。我还在全班公开展示了他认真完成的作业。小东妈妈看到了孩子的改变,更加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家校沟通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案例中,我通过跟上情绪、站稳立场、改变认知三步走,与家长达成一致,又通过主动、带动、行动三个策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艰难,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要有多种预案应对家庭教育中不同的突发或频发事件,给予家长最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另外,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具有反复性的特点,需要家校在密切配合的基础上,长期给予高度关注,通过一定的策略,使学生逐步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促进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低年级时,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关注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不但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陪伴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而且也能让老师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关于孩子的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和高年级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