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联动,创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路径

作者: 夏蓓蕾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围绕“校家社协同”的理念,探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资源,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参与、实践育人的活动体系。

[关键词] 校家社协同;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路径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地方特色,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校家社协同的角度出发,探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深入开展实践活动

在开展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挖掘并充分利用地方现有资源显得尤为关键。地方现有资源不仅涵盖学校的现有资源,还包括当地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通过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生动的实践探究环境,使他们能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深入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开发校本课程,涵养文化品格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精心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劳动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育涵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乐耕”农场成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校本活动课程的重要平台。

我们根据学校地形和当地的气候特点,并结合教育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规划“乐耕”农场的布局。我们将农场划分为种植区、养殖区、工具展示区和成果展示区等多个区域。种植区又分为短期种植区、长期种植区和水果种植区。短期种植区根据时令特点种植了当地的特色蔬菜,如大白菜、小青菜、矮脚黄、黄瓜、西红柿、辣椒等;长期种植区按季节种植当地的农作物,如水稻、油菜等;水果种植区种植了桃树、梨树、桑树等常见的果树。养殖区饲养了当地常见的家禽,如鸡、鸭等。工具展示区展示了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如镰刀、锄头、钉耙、粪瓢等,为学生平时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成果展示区则用于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如学生的观察日志、劳动作品、心得体会等。在“乐耕”农场,学生按照年级和班级分组参与蔬菜种植活动。如低年级学生开展“认识不同的蔬菜”“我为蔬菜浇水”“我来画蔬菜”等实践活动;中年级学生主要参与蔬菜的种植、养护与管理等;高年级学生重点负责蔬菜的收获与加工,用自己种植的时令蔬菜做一道菜,向家长学习腌咸菜、腌萝卜干的方法等。走出校门,学生推销自己种植的蔬菜,参与售卖的过程,体验收获的快乐与劳动的乐趣。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种植技能,还提升了团队协作和组织策划能力。

(二)寻访“身边的劳动者”,理解劳动意义

农村有许多辛勤耕耘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农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各行各业,寻访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商店、消防站、快递站、医院、工厂、养殖场等,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近距离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内容,感受各种职业的艰辛与不易,初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坚持“跟岗实习”,体验劳动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劳动过程,我们坚持“跟岗实习”的教学模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每月开展一次为期一天的“跟岗实习”体验活动。学生分成“绿野勤耕队”“养殖小达人”“茶园探秘组”“烈焰小勇士”“包裹速递员”等研学小组,在家长和社区的支持和帮助下,前往种植农户大棚、家禽养殖基地、慢城淳青茶园、消防站、快递站等场所进行实践体验。在“绿野勤耕”实习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农事活动,如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深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技巧,学习正确使用农具和机械设备。在“养殖小达人”跟岗实习中,学生穿上工作服,变身农场主,跟随鸡场主人一起喂鸡、清理鸡舍、监测和记录鸡的生长情况等。这种“跟岗实习”的活动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过程,体会各种职业的艰辛与乐趣,深刻理解每一种工作背后的责任与价值。

(四)开展“亲子竞赛”,提升劳动技能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来,我们定期开展“亲子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我们设置多个劳动技能竞赛项目,如厨艺大比拼、手工小制作、物品巧收纳等。学生和家长组队参与比赛,共同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技艺水平。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能够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能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这种亲子共赛的方式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知识和技能,更能够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劳动习惯。

(五)开设“家长课堂”,培育劳动能力

农村家长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他们拥有丰富的劳动技能和经验。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开设“家长课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为学生传授各项技能。例如,传统节日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会邀请擅长包粽子、包饺子、做月饼的家长来校,手把手指导学生制作传统美食;“田园耕耘”主题实践活动中,我们邀请当地的种植农户作为劳动模范代表,走进学校“乐耕”农场,现场指导学生种植各种蔬菜,与学生分享他们的种植经验和劳动故事。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很多蔬菜种植的方法和技巧,体验到劳动的不易和收获的喜悦。同时,我们定期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来校分享职业经验,展示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学中感受劳动魅力,提升劳动能力。

二、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实践活动底蕴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学校所在地区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我们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趣味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一)编写《小农娃种植手册》,展现传统文化智慧

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研究材料,讲述农作物的历史渊源,分享种植习俗等,引导学生感受当地农业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们还结合当地民俗风情,根据二十四节气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农事节庆活动,如插秧节、丰收节、播种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农业文化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农业知识,学校定期邀请当地农民和农业部门专业人员到校开设讲座,与劳动教师一起编写学校特色劳动教材《小农娃种植手册》。手册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方法、养护技巧、营养价值及烹饪方法等方面,同时融入了本地农业文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农场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手册、课堂学习、观察总结、亲自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农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种植水平。

(二)利用社区优势,开展非遗文化体验与实践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西舍非遗陈列馆和高淳老街民俗馆,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参观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采访、交流、体验等方式,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技艺和价值。同时,学校根据当地特色和学生兴趣在校内设立非遗文化展示馆,馆内陈列了小马灯、高淳羽毛扇、特色香包等特色非遗作品和相关介绍,随时供学生参观和学习。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非遗技艺体验与实践活动。如邀请当地非遗手工艺人进校园进行技艺的展示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多个非遗特色社团,如小马灯、羽毛扇制作、竹编工艺、绣香包制作、剪纸、抖空竹等社团。在社团老师和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学生了解了非遗物品的历史文化与传承过程中的变革与创新,学习了各种非遗物品的制作工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参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不仅学会了非遗技艺的基本技能,还培养了耐心、细致和专注的品质。

(三)家校联合,参与非遗文创制作与展示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定期举办家校非遗文创制作活动。家长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选择喜欢的非遗项目进行创意设计与制作,制作出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如慢城主题系列剪纸、棕榈编织动物、阿曼系列香包、剪纸贴画书签等。以家庭为单位,我校学生多次参与社区和教育局举办的民俗作品展示活动,获得一致好评。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和技艺水平,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理解并认同传统技艺背后所蕴含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学生自觉树立弘扬家乡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丰富实践活动形式,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我们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形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确保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成长。

(一)多种方法融合,进行考察探究

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访谈调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在“乡村文化探秘”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古村落、庙宇、祠堂等,了解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背景;通过与老一辈村民进行交流,收集口述历史,记录乡村的民俗风情和传说故事。同时,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如图书馆数据库、在线博物馆等,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在考察过程中,学生还采用了摄影、绘画、写作等多种方式记录所见所闻。他们拍摄乡村风光、绘制古建筑图、撰写调研报告,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乡村文化的魅力。这种多种方式的融合,不仅让学生的考察更加深入全面,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明确他人要求,开展社会服务

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明确他人与社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环保项目参与等,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强化责任担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爱心助农”社会服务活动中,我们首先与当地的农民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得知学校附近的村民面临南瓜销售难题后,我们立即组织学生行动起来。学生首先进行了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和偏好。随后,他们分组制订销售计划,有的负责设计宣传海报和制作宣传视频,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农产品的知名度;有的发挥特长,通过绘画和编织设计“彩绘南瓜”“穿裙子的南瓜”,促进南瓜销售。此外,学生还利用周末时间到集市上摆摊帮助村民销售南瓜。通过这些实际行动,学生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还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如何制订计划和执行方案。

(三)融会贯通技巧,创新设计制作

我们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创意制作中,无论是科技小发明、艺术创作,还是生活实用品的改造,都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让创意在实践中绽放光彩。在“巧手DIY”项目中,我们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创新设计制作。学生到田间地头寻找竹子、芦苇、稻草等自然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编织、雕刻、绘画等多种手工技巧。他们将这些技巧融会贯通,制作出了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竹编篮子、芦苇雕塑、稻草人等。在创意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

(四)全面融入角色,丰富职业体验

我们通过模拟职场、职业访谈、实习实训等方式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提前接触并了解不同行业的岗位要求与工作环境,帮助他们明确职业方向,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体验职业生活,我们特别策划了“速递梦想,体验未来”包裹速递岗位体验活动。活动中,学生穿上快递员的制服,化身为城市中的“速度使者”。他们跟随快递员亲自接收、分类、装车、派送包裹,感受快递员日常工作的紧张与忙碌。他们跟随快递员叔叔学习如何快速打包快递,如何对快递进行扫描分拣;在派送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地理知识规划最优路线,提高配送效率。通过此次包裹速递岗位体验,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快递行业的运作流程和职业要求,更能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沟通协调能力,获得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活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快递员这一职业背后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激发他们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的价值观,从而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身边的劳动者。

校家社协同是创新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路径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保驾护航。同时,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也是提高综合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相信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推动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会得到更好的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冬.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原因与对策探究[J].成才之路,2023(27):49-52.

[2]周春涛.搭建沟通桥梁形成教育合力——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途径探索[J].科幻画报,2021(07):208-209.

[3]王文俊.农村小学班主任实施家校合作方法的研究[J].新课程,2020(29):2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