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 张细凰
[摘要] 心理游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设计、应用心理游戏,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生发多元感悟。
[关键词] 心理游戏;班级心育;游戏应用
心理游戏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游戏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同时还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游戏因为其形式新颖性、操作独特性、感悟深刻性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应用心理游戏,深入研究心理游戏理论,从心理分析、行为主义、团体动力学等视角设计游戏,让心理游戏充分发挥其心理按摩、心理调适、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功能,使学生在班级中能够相互沟通与交往,以促进学生心灵的多元化、独特化成长。
一、用心理游戏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心理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心理游戏,来提升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镜像”。心理游戏能对学生的自我认知产生积极的推动、暗示作用。自我认知,就是要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认识到自我生命、潜质的独特性、独立性,认识到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只有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班级有一些“特殊儿童”,如学习后进生、肌肉萎缩症儿童、自闭症儿童等,很多学生对于这些群体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同时,很多“特殊儿童”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甚至产生了自卑心理。为此,笔者设计开发了“我的苹果”心理游戏。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给每组学生提供一堆苹果,让学生从这一堆苹果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有特征的苹果。引导学生深入观察自己的苹果,了解苹果的特点,但不允许学生对自己的苹果做记号,然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苹果的特点,如苹果的大小、形态和颜色等。接着,笔者让学生将自己的苹果放入原来的一堆苹果之中,将苹果打乱,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苹果找出来,并引导学生相互检视自己所拿的苹果是否正确。
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交流:苹果看起来都差不多,但你们是怎样找到自己的苹果的?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畅谈自己能正确找出苹果的原因、经验等。通过“我的苹果”心理游戏,让学生认识到看似普通、无差异的苹果,其实都是具体、有差异的。只有尊重苹果的差异性,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苹果。
通过“我的苹果”游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个体化”“差异性”等方面的教育,并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自我认同感。在玩“我的苹果”心理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苹果都有它的特点、个性,就如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当正视自己的缺点,看到自身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努力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让自己走向成功。
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游戏懂得尊重生命,知道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通过心理游戏,让学生接受自我、悦纳自我。
二、用心理游戏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心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心理游戏,来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学会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用心理游戏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还能让学生适应环境,并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人,从而构建学习生活共同体。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笔者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设计了“松鼠搬家”的心理游戏。该游戏的操作步骤如下: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两个人手臂对撑,构建“小木屋”,其他学生扮作“小松鼠”,然后根据口令开展游戏。如果口令是“森林大火”,那么,“小松鼠们”就会从这一个小木屋奔向另一个小木屋;如果口令是“樵夫砍柴”,那么,搭建小木屋中的两个人就会立即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来搭建新的小木屋。
在游戏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并想象:小松鼠没有找到新家怎么办?小木屋的樵夫没有找到新的樵夫怎么办?通过这样的游戏,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如有的学生说:“小松鼠一定很伤心,因为他们无家可归。”有的学生说:“小松鼠没有家园之后,我们应当主动地打开大门,让小松鼠有家。”有的学生说:“东西坏了不要紧,我们可以重新搭建,只要我们不气馁。”有的学生说:“我们不能被失败打败,而应当愈挫愈勇。”还有的学生说:“这个游戏说明我们在班级学习、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帮助他人。”同样的心理游戏,能促进学生产生多元化的心理感悟。
心理游戏是一种开放性、感悟性的游戏,具有多重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教师要通过心理游戏,改变学生的自我认知,让学生能打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对话、交往;并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立场上,为他人着想。在对话、交往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包容他人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
通过心理游戏,构建学生对话、交往的共同体,让学生将自己所在的集体、团体打造成心灵栖居的家园。
三、用心理游戏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在班级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烦心事,导致负面情绪堆积,急需寻找宣泄渠道。如果学生的不良心理得不到宣泄、释放,学生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甚至心理疾病。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心理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释放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按摩、疏导,从而让学生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找回宁静、释然的感觉。
笔者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经常开展“空椅子”的心理游戏。空椅子的心理游戏方式是多样化的,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心理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当学生在班级中遇到令人感到愤怒的事,需要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情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空椅子的心理游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将空椅子作为倾诉的对象,让学生对着空椅子说一说内心的愤怒,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这种心理游戏,学生十分感兴趣。
当学生在班级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或者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行为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空椅子的游戏,其操作过程如下:在心理情绪室中放置两把椅子,两把椅子代表两种立场、视角,一种是站在他人的视角想问题、表达、倾诉,另一种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思考、表达。通过两把空椅子的心理游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从而逐步培育学生理解他人的能力。
当学生在班级中感到自己不能被别人理解或者遭遇委屈而又没有倾诉对象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空椅子的游戏,其操作过程如下:将空椅子作为伤害自己的人,然后对着空椅子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力图让自己的思考、想法获得一种理解。同时,在这种自说自话的过程中,让学生与自我的心灵达成默契,让学生从心理失衡走向心理平衡。空椅子的游戏活动,是学生与自我对话的游戏活动,与他人对话的游戏活动,也是同时与自我、他人对话的游戏活动。
空椅子心理游戏能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情绪,释放学生的负面情绪。在日常班级心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洞察学生的内心。通过引导学生个体开展空椅子的游戏活动,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逐步养成遇到事情能静心思考、理性思考的能力与习惯。空椅子心理游戏能让学生的心理走向平衡、走向和谐。
四、用心理游戏促进学生生发多元感悟
很多时候,一个小小的游戏,能让学生终生难忘,能让学生获得持久、长远的人生感悟和价值感悟,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在班级日常心育中,教师不能只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道德教化,而应适当精心设计心理游戏,来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心灵感悟。要将心理游戏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媒介,通过心理游戏引导学生生成多元人生感悟、价值感悟。
笔者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曾经针对学生学习意志薄弱的问题开展了一次“骆驼驮书”的心理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扮演骆驼,其他学生将书籍放到骆驼的背上。一些“骆驼”因为承受不了几本书的重量而将书甩落,一些“骆驼”能坚持到最后,还有一些“骆驼”到最后还要求继续加书。通过这样的一个游戏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重要的是坚持。只要坚持,就能走向成功和胜利的彼岸。而坚持的关键是意志力,只有意志坚强,才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针对学生通过努力拼搏,仍然没有其他人出色,从而产生懈怠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的问题,笔者设计了“多元排队”的心理游戏,即让学生分别按照身高、体重、出生年月进行排队。有的学生从后面排到了前面,有的学生从前面排到了后面,还有的学生没有变化。在心理游戏中,学生生发出多元化的感悟,有的学生说:“我们的成绩,有时候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变好,对此我们应该坦然面对,并继续调整方法,总有一天,我们能实现目标。”还有的学生说:“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同一个心理游戏,学生能从不同的层面生发多元感悟。
心理游戏是一种具有深层意蕴的游戏,它能促成学生生发多元感悟。作为教师,要根据班级的教育管理目标、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相关的心理游戏。通过心理游戏,激活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人生感悟、价值感悟。
心理游戏是班级心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有效形式。在应用心理游戏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目标、要求,设计心理游戏,让心理游戏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服务,为班主任的班级建设、管理服务。实践证明,心理游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引领学生的人际交往、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促成学生生发多元感悟。灵活应用心理游戏,能让心理游戏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田国秀. 团体心理游戏实用解析[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
[2]樊富珉,何瑾. 团体心理辅导[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