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殊”的你
作者: 程伟担任高中班主任已有十年,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曾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学生的共性问题多于个性问题,因此,班级管理重点都是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但本届秦同学,是难得让我“钟情”的个体。秦同学高中三年都在我的班级,我见证了他从优等生变为待优生的过程,又见证了其从待优生“逆袭”为中上等生的蜕变。高三已经过半,回顾秦同学高中近三年的成长之路,既是对自身班级管理理念和策略的审视,也是对班主任工作情况和效果的反思。
一、案例呈现
秋季高一开学,秦同学以第一名的成绩分入我班,我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续保持,但事与愿违,秦同学的成绩不停下滑,高一上学期结束时成绩已经滑落至中等偏下,学年结束时已在倒数之列。秦同学甚至开始出现违纪行为,到高一下学期,他彻底放飞自我,自暴自弃。进入高二阶段,他的成绩依旧在倒数徘徊,学业水平测试竟然有2科没有通过。
秦同学多次违纪,无视班规、校规,面对我无数次苦口婆心的说教,他都无动于衷,这让我感到十分头疼。我逐渐失去了耐心,有时看待秦同学的问题过于主观、片面,不听他的解释,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甚至采取了一些不当的处罚措施,结果可想而知,不但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反而使他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秦同学有几次违纪,我上报给了学校德育处,希望对他产生震慑作用,但事与愿违,学校的处分对他来说无关痛痒,他并不畏惧停课或开除的处分,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和他父亲对话后,我了解了原因。他的父亲经常出差,如果学校让他停课或者开除他,他正好可以在家安心玩手机,这对他来说正中下怀。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知道不能放弃他,于是对他的情况又进行了分析,并对我之前采取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复盘。秦同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算不上是“问题学生”。他聪明伶俐,有一定的基础,目前的问题主要是不爱学习,沉迷手机游戏。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我又开启了新一轮对他的转化和改造之路。
二、问题剖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班主任只有了解这些因素,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秦同学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效率不高,而且抗挫能力差,成绩下滑时易产生逆反情绪。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慢慢开始厌学,沉溺游戏是为了借此麻痹自己。经过观察与分析,我认为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家庭变故
秦同学进入高中后各方面状态明显下滑,首要原因是家庭遭遇变故,他的父母在他中考结束后离婚了,家庭这个温暖的港湾荡然无存,这让他遭受了沉痛的打击。家庭的变故又相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秦同学的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与孩子缺乏沟通交流,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导致他与孩子心里隔阂较大。加上工作比较忙,经常出差,对孩子疏于关心和管教。秦同学本来就和父亲沟通交流较少,父母离异使他更加抗拒与父亲共同生活。双方对立情绪不断升级,秦同学甚至曾提出周末住在学校的请求。离异后,母亲对秦同学的关心也少了,任其自由生长。这时,他从网络中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在网络中,他可以畅所欲言、随心所欲,可以短暂满足现实生活中期望得到的自信、自尊和快乐。
(二)学校、班级管理因素
我校是市级示范性高中,招生工作都是在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结束之后才开始进行,部分生源基础较差、纪律较为散漫,自律性差的学生容易受到影响。秦同学自律性不强,或多或少受到了其他学生的影响,在学业上慢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上之前高中阶段评价模式大多追求智育的成长而轻视德育的发展,学校管理、班级育人环境中追求成绩等功利化现象普遍,在这种环境下,秦同学入学后很快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
作为秦同学的班主任,我在他刚出现问题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未能及时审视问题背后的原因,又因“恨铁不成钢”、缺乏耐心,对其采取了一些伴有思维定式的教育方法,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指出具体的原因所在及改正措施,抱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三)个人认知
秦同学在父母离婚后产生自我认知偏差。一方面,他由有人疼的“小宝贝”变成“流浪儿”,难以立刻接受家庭现实的变化。其归属和爱的需求层次不能得到满足,导致其认知偏差、行为脱离常态,沉溺于游戏等虚拟世界。他在父母离异前独立自主意识较弱,遭受生活变故后也未能积极应对。另一方面,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他认为高中学习是很简单的事情,现在成绩不好是因为没有认真学。将自己所犯的错误归于外因,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三、教育措施
对“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考验的是班主任的智慧、耐心和恒心。转化秦同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爱去包容学生
每个人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和方式抵达相同的终点。班主任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人,要分析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思想水平、经验水平,而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来要求和看待学生。
对于秦同学,我经常找其谈心、聊天,多关心他、了解他、帮助他,犯错误后帮助其纠正,始终坚信他能走上正轨,始终认为他能够变好,只不过需要一个过程。到高二结束时,他依然没有变化,但我并没有放弃,在他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师爱。进入高三后,他开始有所改变,虽然仍然存在违纪行为,但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经常故意违纪的学生大多很聪明,也很灵活,班主任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利用期待效应鼓励和暗示他“你能行”“你可以”,帮助他找回自信心和上进心。秦同学总体成绩不理想,但英语成绩较好,单科成绩名列前茅,借助这一学科的优势,我联合英语老师多表扬他,引导他把学习英语的劲头和成功经验迁移到其他科目上。慢慢地,他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
虽然秦同学平时违纪等问题较多,但他热心参加文体、劳动等活动。劳动有不可估量的教育力量,劳动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能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能让学生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我让秦同学和班委共同策划运动会开幕式和竞技项目,鼓励他积极参与各种比赛、文化墙建设等;让他充当班级的“跑腿员”,如去德育处拿流动红旗,去学校办公室领取和上交各种材料等,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体会到自己在班里的价值。
(三)密切家校沟通
父母对子女总有天然的舐犊之情,对他们的未来也充满期盼,只是当下不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常常是严而无“格”、有情无“绪”,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家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对于秦同学的教育,我慢慢增加与其父母沟通的次数。在与秦同学父亲的沟通中,我指导他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引导其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堵”,而是要进行疏导,提醒他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弥补他内心的失落感。与秦同学母亲的沟通,主要是了解秦同学过去的情况,同时提醒她多关心孩子。
除了线上沟通,我还会定期对秦同学进行家访。从家长那里掌握秦同学的思想和活动动向,了解其课余时间所接触到的人,平时在家的表现等。与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解答家长的困惑,有针对性地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四)发挥集体的力量
“特殊”学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一人之力,需要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对秦同学的教育,我联合科任教师形成班级教育合力。秦同学在学习英语方面具有信心和优势,与英语老师的关系较好,有很多事情他只告诉英语老师。例如,他父母离异的事情,我就是从英语老师那了解到的,因此,我会经常与英语老师沟通,交流秦同学的表现。同时,我也会从其他科任教师那里了解秦同学近期的思想和学习情况,有时会让科任教师配合采取一定的教育措施。
在凝聚科任教师力量的同时,也要发挥班集体朋辈相互教育的力量。班主任可以引导班级同学,给予他更多关心和帮助,营造温暖、充满爱的班集体,慢慢让他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安排班委“特别关照”秦同学。班级的一些活动,如办文化展板、板报、元旦庆祝活动等,班委会积极邀请他参加,让他感受到集体对他的认可和接纳,增强集体观念和班级荣誉感。同时,我还会找秦同学的同桌了解其上课情况,找其室友了解他在宿舍的表现等,让同学监督和督促他学习。
四、反思感悟
(一)以学生为中心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教育过程中,需要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这种立场不仅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还能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教育质量。
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意味着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以及成长中的烦恼等。通过日常的观察、交流以及家访等方式,班主任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二)爱学生才能成就好教育
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出发点。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指出:“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当班主任对学生倾注师爱时,学生身上的问题是可以包容的,即使不能包容,也会竭尽全力去帮助其纠正;当班主任对学生倾注师爱时,他们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当班主任对学生倾注师爱时,他们会倾听和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
(三)班主任需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班主任的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活泼可爱的学生,班主任如何以更好的方法去引领和教育他们,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究专业知识,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专业化的角度加以分析,提升教育反思意识,自觉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专业基本功。
教育家叶圣陶曾言:“教育像农业一样,辛勤耕作,播撒种子,细心呵护,静静守护,丰收自来。按照教育规律来,剩下的就是等待和守望。”教育需要智慧,教育也需要等待,秦同学的成长就是一个需要浇铸智慧、耐心等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