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助力初中语文课堂

作者: 王蓉蓉

分层教学助力初中语文课堂0

[摘要] 分层教学是学校班级授课制度下进行差异化教学的重要模式。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面向全体,适合最好;提高质量,启发潜能;合理评价,均衡发展。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环节,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反馈,分层推进,稳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分层教学;初中语文;个性化评价

一、理论探索:分层教学的意义及内涵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深入推进,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高效课堂。基于“因材施教”传统教育理念,分层教学作为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方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面向全体,适合最好。分层教学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因“层”而教,就能让教与学更适合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深刻洞悉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后,依据学生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差距,精心规划教学活动,往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提高质量,激发潜能。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水平等要素后,教师就能更好地设计出适合本层次学生的教学活动,这样,师生交流互动更顺畅,课堂效率更高效。分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组织教学时,教师更注重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挖掘内在潜能,提升教学质量。

合理评价,均衡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进行测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强调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纵向评价成为其持续成长的依据。同时,它还有助于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制定不同学习目标、内容、方法,为各层次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机会,充分体现教育公平。

基于分层教学的意义与价值,结合平等、开放、多元的校园文化,分层教学应关注课堂教学实效性,营造有差异、可体验、可选择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量表等手段科学分层,最终使所有学生在不同层次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实践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学生分层

科学分层是保证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整体情形有良好的认知,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从智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环境等方面分析个体差异,把学生按照优等生、中等生、基础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约占全班总人数的30%、50%和20%。分层后,再按自愿结合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每组里A、B、C三个层次学生都具备。这样的分层是暂时的、流动的、递进的,后期将依据学生的学习评价适当调整,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处于合适的层次学习与发展。

同时,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C层次(基础生)需要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在课堂上初步习得语文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树立学习自信心,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B层次(中等生)需要较好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合作精神。A层次(优等生)要在B层次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形成创新精神,重视对现实生活的考察,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并汲取人类文化的精髓。

(二)内容分层

当代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当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为每位学生配置适当的支持及充裕的时间条件时,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既定的学习成果。”分层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必须在学生分层的前提下,基于各层次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地进行筛选,确保每个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都有所收获。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各有差异,备课时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内容、步骤、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学习内容,确保任务与三个层次的学生情况相适应。

笔者执教《论语(十二章)》分层教学研讨课时,梳理了教学流程及学习内容。课堂上,在各学习小组完成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有侧重,以“小组主讲—听众提问—教师点拨”的方式,师生共学《论语》。教师按照三个层次分配学习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具体内容如下:①班级六个学习小组分别“认领”两章《论语》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②小组合作完成“集体诵读、字词理解、句子译读、章节内涵、论语故事”等学习任务(见表1);③剩余十章内容,粗略预习,提出疑问,做好旁批,以备课堂提问。

以上学习内容的设计与分配,意在借助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使B、C层次学生能注重“基础性”,加强诵读,疏通文意,尽可能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使A层次学生在“基础性”之上,尝试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论语》的价值取向,旨在借鉴民族智慧扩展文学与文化的认知视野。

(三)方法分层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能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引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摸索适合自身的学习路径。笔者在执教《论语(十二章)》时,借助“分层互动”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引领各层次学生投入学习活动,充分展示学习成果,碰撞思维的火花。

上课前,利用自修时间让各学习小组作组内交流。鼓励组长带领组员按任务顺序发言,发言中如有问题,其他组员商议修改,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向教师寻求帮助。每个小组中A层次同学要对B、C层次同学的学习内容进行“把关”。

上课后,各小组按照课文顺序依次上台“讲”《论语》。首先小组集体朗读两章《论语》,再由C层次同学讲解字词,并指出重点字词,请班级同学勾画。接着,由B层次同学译读本章,并就关键词、句式或语气等方面做出提示。同时,阐释本章《论语》的内涵。然后,A层次同学介绍相关《论语》小故事,阐述学习本章的意义与价值。全组讲解完毕后,班级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与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整个过程中,教师边听边思,对讲得不对的地方进行修正,对讲得不充分的地方进行补充。

本节课,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了适切的课堂发言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展示自我风采,体验快乐学习。特别是对C层次学生需要“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带领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这节课,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能力的差异,还积极推广小组协作式学习,建立一种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集体动态。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其思维能力。

实践发现,课堂学习中优等生适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探索精神,提升高阶思维水平;中等生适合采用讲授与启发相结合的方式,梳理知识体系,剖析内在逻辑;基础生适合感性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架设学习支架,辅助完成学习。

(四)作业分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续和有效补充,是学习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分层教学的核心要素。分层作业主要由核心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组成,核心作业指向语文学科基础性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学生在完成核心作业后,可以依据自己能力大小、兴趣不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作业,继续深入学习。

例如,在古典诗词教学情境下,基础生的作业内容应着重于古诗词的吟诵与抄录,以及文学通识的牢记。中等生的作业是背诵默写古诗词,并拓展积累同题材或同主题诗词,比较它们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优等生的作业是背诵默写古诗词,研究诗词创作的手法,尝试将诗词改写成散文等其他文体或对照诗词进行仿写。

(五)评价分层

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帮助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审视学习过程。分层教学中,笔者主张采用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见表2)。优等生的评价以能力层级的达标为主,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拓展能力。中等生的评价以掌握知识和语言技能为主。基础生更需要关注他们学习态度和自身的进步,在过程中及时反馈,不断驱动他们前行。

当然,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量表、评语、当面交流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学习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师生可以围绕过程性资料,进行“复盘”。

三、实践反思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层教学与新课程改革以来其他教学方式一样,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明确学习任务、知晓学习方法、积极与同伴合作的学习者。预习阶段,学生能自主预习所学内容;课堂阶段,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每个人都能学有所获。

(二)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备课到上课,到作业,再到评价都要精心设计与实施,积极发挥主动作用。教师要动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与反馈。对B、C层次的学生还应在学程中提供有效支持,鼓励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提升学习层次。

(三)避免滞留固化层次的现象

对于B、C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适中,他们常常能通过努力达标。在持续达标后,教师会引导学生进“阶”跃“层”。这时如果B、C层次中个别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希望滞留在原有层次,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走出固有“舒适圈”,继续前行。当然,教师最重要的是在后续学程中,提供可靠的学习支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方圆媛,李美凤,刘研竹.中小学分层教学给学生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效果[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8):48-57.

[2]顾先年.巧用分层,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50-151.

[3]景洪春.小学写作评价方式探索[J].语文建设,2022(06):16-20.

[4]罗杰.“双新”背景下“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J].辽宁教育,2024(12):73-75.

王蓉蓉   江苏省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