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 成汉平 程国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作为低年级教师,应该担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与语文教学相融合,引导刚入学的学生了解、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一、借助生字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是祖先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是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瑰宝。低年级生字教学是学生接触、走近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因此,在生字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字音、字形、字义,还要结合音、形、义,帮助学生了解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如在教学“日、月、目、水”等生字时,可结合图片及象形字,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造字的神奇,感受祖先的智慧。在教学会意字“明”时,可结合前面学生已经学习的“日、月”,引导学生理解“明”字的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从而理解“光明”“明亮”等词语的意思。在教学形声字“晴、清、情”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偏旁猜测字义,再结合声旁“青”猜测读音。这样生动有趣的汉字教学,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低年级独特的识字单元通过朗朗上口的词串、儿歌,将汉字集中学习融入到多样化的形式之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一课以儿歌的形式生动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可先通过课题中的“传统”二字让学生进行随文识字,理解字义:世代相传的文化、道德、风俗、艺术以及行为方式等,就好像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进而让学生能通过日历了解儿歌中各种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并且能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在识字读文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书法是汉字独具魅力的书写艺术。在生字教学时,写字教学也要同步进行。要引导学生写好横、竖、撇、捺,摆好间架结构。教学“人”字时,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写好撇和捺,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受书法中包含的人生道理:做人要和“人”字一样脚踏实地、顶天立地而又无愧于天地,让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通过一个个优美的汉字,勾勒出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彩,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二、结合古诗教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有突出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代表。教材选编的古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明丽、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思,了解古诗的魅力,领会其中的传统文化的神韵,达到以诗育人的效果。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村居》和《咏柳》这两首古诗时,教师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观察到的春天,再结合书中的插图用自己的话介绍春天的变化。学生在此基础上能很好地理解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思。接着,教师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场景,不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出诗词的音韵、节奏、画面,还要启发学生明道理,悟诗情,这样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体会才更深入透彻。如从《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让学生感受农民伯伯的辛苦,引导学生节约粮食;从《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让学生感悟母亲的恩情,引导学生孝敬父母;从《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中让学生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感悟古人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从《元日》等古诗中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等。每一首古诗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教师要利用古诗教学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三、联系课文教学,感悟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低年级教材的课文生动有趣而又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学生认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引导学生感悟民族文化。

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是典型展现传统文化的课文,通过短短的文字展现关于端午节的多种信息,包括节日纪念谁、节日怎么过、亲人团聚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吃过哪些馅儿的粽子,知道是纪念谁的等入手,通过查阅资料、观察插图、品读文本,潜移默化地了解节日习俗,感悟节日文化,体会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

中国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古时期传统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凸显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对于《大禹治水》《羿射九日》等神话故事课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决心,感受到我们遇到困难永不屈服的顽强斗志。教学这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等更多的神话故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认识到古代优秀神话故事映射出的中华儿女自强不息、顽强坚忍的精神,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找更多优秀的中国神话、寓言等传统文化题材的故事来读,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对于教材中含有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中“十二生肖”时,教师先通过“十二生肖”的传说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和爸爸妈妈的生肖,让学生认识到独特的生肖文化,感受生肖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在教学《二十四节气歌》时,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清明节导入,再通过一些学生熟悉的节气拓展,并通过优美动听的节气歌,生动形象的插画,帮助学生认识到这首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关于气候的实用技巧。

四、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课或者跨学科学习的形式,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2022年版课标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第一学段中指出:“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在春节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或家庭里的写春联、贴春联、包饺子、放烟花等风俗活动,了解“年”的来历,通过绘画、拍照、写日记、录制小视频等形式,让学生记录下自己过春节的种种习俗,感受中华民族阖家团圆、辞旧迎新、欢乐祥和的春节文化;在清明节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由来,一起诵读古诗《清明》,参加学校的烈士陵园扫墓等活动,了解清明扫墓祭祖、踏青赏春的习俗;在中秋节前,将中秋节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的节日民俗里感受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语文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在浓浓的节日氛围里,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亲子互动、亲身实践,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节日民俗,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感受、传承、弘扬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增进了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从低年级学生抓起,这样的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意义才更深远。

借助语文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挖掘文本资源,依托传统节日,将传统文化渗透与传承和教学有机融合,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成为有根有源有底气的公民。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关天培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