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阶段性期末检测试题命制初探

作者: 陈尔雅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阶段性期末检测试题命制初探0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阶段性检测是判断、评价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以及回看、反思和改进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科学的试题命制是有效发挥阶段性检测作用的根本。文章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从“以语言运用为基础”“以文化自信为核心”“以思维能力为关键”“以审美创造为体验”四个角度阐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阶段性期末检测的试题命制。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试题命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019-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需要定期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阶段性检测,落实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阶段性评价应秉持素养立意”。

阶段性检测可以在学生完成某一单元、某一章节、某一板块或章节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进行,也可在完成某一时间段的学习后进行,如期末检测等。传统的阶段性检测重点关注对阶段性知识与方法的检测,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阶段性检测则需要在试题命制过程中强调将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摆在首位,避免传统阶段性检测试题命制方式的影响,下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试作阐释。

一、 以语言运用为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内容相互关联不能简单分割。其中,语言运用又为语文课程所独有,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与热爱,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语文课程而言,语言运用在核心素养中起着带动其他三个方面的作用,可以说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因此,在确定阶段性评价内容时,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对语言的运用、对语言的感情这三个层面。

此外,命制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阶段性期末检测试题时还需关注教材的整体特点。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设计不同的单元主题,不同的人文主题又对应本册书中八个语文要素。(见表1)

命题时,首先确定以“语言运用”作为试题的根基,其次,再确定与之相应的语文要素以及试题情境。具体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阶段性检测材料“阅读与鉴赏”部分的试题时,基于文本《可爱的南京》,结合本册书中的语文要素,确定考查学生是否能在“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是否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否能“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否能“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进行试题命制。

【例1】

可爱的南京

①南京,她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它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将六朝古都和现代都市紧紧相连;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墙——南京明城墙,它承载了南京厚重的历史,每一块墙砖都向世人述说一个动人故事,古木参(cān shēn)天的栖霞山,碧波荡漾的玄武湖,催人奋发的近现代革命遗迹……一景一物都是那样引人入胜。

②南京,她有层出不穷的风流人物。王羲之、祖冲之、孙中山、陶行知……中国历史上一批批杰出的艺术家、教育家等荟萃于此,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增添了流光溢彩的新篇章。还有那朴素而热情似火的南京人。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碰到一起,他们都喜欢和你“韶”上两句,夕阳西下的时候,相互邀约,在公园广场跳起广场舞,迸发青春的活力。

③南京,她发生的巨大变化更令人欢欣鼓舞。瞧,规模庞大的铁路枢纽,亚洲最大的高铁站——南京南站,无数高铁载着宾客驶向四面八方;城市中,直插云霄的紫峰大厦,霸气十足,造型独特的“南京眼”展示着现代风采。喧闹的街市,喷(pèn pēn)香的鸭血粉丝、糖炒栗子、清汤馄饨……美食的香味弥漫在街头巷尾。“阿要辣油啊”已成为南京人标志性的吆喝。便利的交通,如画的城市建设、多彩的文化生活,让这个具有古都特色的现代都市焕发出勃勃英姿。人们齐心协力把古城南京装扮得面貌一新,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这一预言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④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多么的可爱!

1. 根据语境,用“√”为文中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2. 文中指风景特别吸引人的词语是   ;文中形容特别高兴而振奋的词语是    。(4分)

3. 第③段中,“齐心协力”与    句意思相近(填序号)。(2分)

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②爱人若爱其身。

我能用“齐心协力”写一句话:(2分)

4. 关键句能帮我们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请你在第③段中找到这段话的关键句,用“”画下来。(3分)

5. 南京可爱在哪些方面?请你在文中找一找,简要写两条。(4分)

第一:

第二:

其中,第2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在“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第3题考查学生是否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第4题考查学生是否能“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第 5题考查学生是否能“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在关注考查语文要素的同时将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对语言的运用、对语言的感情三个层面的考查融入其中。

二、 以文化自信为核心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放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首位,并指出文化自信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而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又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主要的文化表现形态,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正因为文化自信处于核心素养的最上位,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将建立文化自信润物无声地落实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在命制期末阶段性试题时也应有所考量。

爱国从爱乡开始,家乡是文化自信的来源,因此,在命制期末阶段性检测材料时将主题定位为“了解南京”,为本份检测材料设计如下导语。(见图1)

同时,整份检测材料中的试题还围绕“金陵”划分为“金陵文学”“金陵精神”“金陵之美”“金陵之味”“金陵之情”“金陵之趣”六大板块,将金陵建筑文化、金陵美食文化、金陵精神文化等融入试题的命制中。

【例2】

四、 金陵之味。(5分)

10. 南京菜又称金陵菜,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讲究七滋七味,代表了名贵、典雅、华美、大气的古都风范。

(1)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2分)

“取四方之美,应八方之需。”的意思是(  )

A. 用来自各地的美味食材制作出适应所有人需求的菜肴。

B. 取得四面八方的美景,让需要的人欣赏。

金陵美食文化闻名天下。本试题以“金陵菜”为背景材料,旨在促使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伟大文化,增强学生的个人民族自豪感,以此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三、 以思维能力为关键

《新课标》对“思维能力”的内涵做了具体阐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在这段有关“思维能力”的阐释中不仅针对“思维能力”给出了理性而精练的概念阐述,将思维能力概括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五种思维能力。同时也对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这五个良好思维品质所具有的特性进行了解释。不仅如此,这段阐述中的最后还将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处于积极发展时的模样进行了具体化的描述。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阶段性期末检测在试题的命制过程中也应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关键,将“思维能力”的考查融入试题的命制中。

【例3】

四、 金陵之味。(5分)

10. 南京菜又称金陵菜,是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讲究七滋七味,代表了名贵、典雅、华美、大气的古都风范。

(2)食品需要多样化,不能偏食,请你根据“中国儿童平衡膳食每日摄取量”表,选择最科学的膳食搭配。(3分)

下列膳食搭配中,我认为:最科学的一项是    ;

另一个选项不科学的原因是  。

A. 苹果150g、谷物150g、什锦菜(蔬菜300g+盐2g+油5g)、美人肝(油10g+盐1g+肉40g)、凤尾虾(油5g+盐1g+虾40g)

B. 苹果150g、谷物150g、什锦菜(蔬菜300g+盐2g+油5g)、盐水鸭(油10g+肉375g+盐21g)、凤尾虾(油5g+盐1g+虾40g)

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是思维的具体方法,本试题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19.食物与营养》(见图2)中有关“膳食营养算盘”(见图3)的学习内容与“金陵美食”进行跨学科融合,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重点考查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文本材料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的思维能力。

四、 以审美创造为体验

《新课标》中对“审美创造”有如下阐释: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课标在表述时,用的是“语言文字及作品”,由此可见,“作品”中也包含非语言文字的内容,绘画、音乐、舞蹈,建筑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只是在对非语言文字的作品进行审美时需要落实到语言的运用上。

(一)体验语言文字之美

三年级处于第二学段,《新课标》中对这一阶段学生“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包括“写字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命制试题时,可将汉字书写纳入其中,考查学生书写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美。

【例4】

二、 金陵精神。(3分)

2. 请参照范字,将“南京城市精神”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将“南京城市精神”与“书写考查”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意义上阶段性检测对书写的机械性考查,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城市精神的同时结合文字内容体悟汉字美。

《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学生“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包括“初步感受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命制试题时围绕课标要求对句式以及诗歌的理解与运用进行考查,同样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一次训练与提升。

【例5】

【旅行之美】

5. 请你读一读例句,关注加点的词语,再仿写一句。(2分)

例:夜晚的秦淮河上洒落着月光,月光下是那古老的小桥,小桥上有许多来来往往的行人。

6. 南京地处长江边,滔滔长江水向东流去,正如李白在《望天门山》中描写的壮阔画面:“          ,          。”(2分)

7. 栖霞山上,每到秋天火红的枫叶让人联想到杜牧在《山行》中的名句:“          ,          。”(2分)

8. 中山路两旁高大美丽的梧桐成为一张南京名片。叶绍翁曾用“萧萧梧叶送寒声”描写梧桐,这句诗的意思是    (填序号)。(2分)

①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②萧瑟、枯败的梧桐送来阵阵寒意。

9. 都说玄武湖和西湖一样美,我可以借用    赞美玄武湖。(填序号)(2分)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试题将南京城市美景与本册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古诗内容相结合,既达到了考查学生知识点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汉语言文化的一次美的熏陶。

(二)体验作品之美

结合南京城市特点,将南京城的建筑之美以语言运用的方式进行呈现,对学生的字词运用进行考察,命制如下考题。

【例6】

【建筑之美】

试题以2022年南京农业大学教学主楼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为背景,在考查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阶段性期末检测试题的命制,在考查内容上,要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合理选配必备知识与试题情境为载体,以“文化自信”为核心,以“思维能力”为关键,以“审美创造”为体验并根据不同阶段性检测的功能定位、学习内容及其跨度等进行合理命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9,40-41.

[2]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71-7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