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研究
作者: 白雪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稳步和持续推进,全面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策略和培养方法,已然成为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将以《我爱这土地》为例,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意义、原则和具体策略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分析可以促使教师同行全面深化对该项工作的认识,并全面把握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规律,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发展与全面地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化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039-04
当前,积极地在初中语文阅读模块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培养,已然成为每一名语文教师的基本共识和重要目标导向,因此在众多语文教师积极地探索和踊跃的实践中促进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但不可否认,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工作开展中依然面临着较多突出的问题,需要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全面地针对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后续的培养实践中更加注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从而有效把握高质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规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逐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意义所在
(一)有利于转变课堂教学形态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般以具体知识点讲解为主,而不注重文化素养的培养工作,通过积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实施路径、对策和方法,可以积极地引导教师从文化素养培养的角度,对当前课堂的教学组织方式、课堂的教学方法应用、课堂的目标定位、课堂的互动方式等基本形态进行大刀阔斧地改进和优化,从而可以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全面优化不同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初体验,给予学生浓厚的新鲜感。
(二)有利于服务学生不断发展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只注重基础知识讲解,而忽视学科素养培养的突出问题,通过全面地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基本实施路径和有效对策,可以促使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地转变阅读观念和阅读教学思路,并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来统筹设计课程教学工作,积极地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更加注重讲解背景知识,逐步强化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了解文化史实,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与逐步提升。
(三)有利于不断弘扬传统文化
通过积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实施路径、对策和方法,可以促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理解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更为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可以全面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民族高尚的人格品格精神,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生机。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通过积极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实施路径、对策和方法,可以促使每一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理念,积极在教育教学探索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认识,并积极地注重与其他优秀同行进行互动交流,学习优秀同行关于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的有益做法和经验积累,并积极地在文化素养培养实践中强化系统归纳和总结,从而促使教师全面把握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实施路径和方法,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实施原则
(一)要强化以生为本
全面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师在探索中要全面地树立服务学生发展的理念,并积极围绕发展学生各项能力来统筹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如在目标设计上要凸显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主题,在课程教法选择上要凸显培养学生文化主题内容交流能力,在评价中要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养成的考核与评价,真正围绕发展学生文化素养和各项能力来展开探索工作。
(二)要注重长期探索
全面地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其是一项兼具艰巨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任务,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特殊性与长期性,并积极地立足文化素养培养目标解决现存的问题,全面地联合优秀的同行制订可实施性较强的、针对性较强的、长中短期相衔接的,且各阶段任务明确的文化素养培养实施规划,同时要立足后续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的基本状况,对目标规划进行合理化调整与改进,从而真正地在长期性探索中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逐步培养。
(三)要强化互动交流
全面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施方法和策略,需要每一名教师避免运用以往那种闭门造车和单打独斗的探索策略,积极地树立开放交流和深度互动的理念,并积极地在后续的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中逐步深化与其他优秀教师的互动沟通,并积极地通过座谈交流、线上远程互动等多种方式,学习优秀教师关于阅读教学中更为有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策略和有效方法,并积极地在后续的实践中强化系统归纳和总结,从而逐步地发散教师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工作的思维,拓宽教师的视野,为教师更好地把握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工作开展规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有效策略
(一)提高重视力度,明确实施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中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理解是否全面、认识是否深刻、重视的程度是高还是低,后续的工作实施目标与规划定位合理与否,会对该项工作的稳步和持续推进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需要教师积极地强化自身对该项工作的再认识和再理解,并重视文化素养培养,同时立足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的基本现状,制订合理的培养实施目标与规划,从而真正地按照一定的节奏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要积极深化对诗歌《我爱这土地》课标要求的研究,并将高质量的文化素养培养工作,与促进课程教学目标高质量达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从内心深处重视起该项工作,并积极制订有效的文化素养培养实施目标和规划,如在目标规划制订中明确不同阶段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要求、要达成的任务、要完成的工作,并确保培养目标的衔接和连续,同时结合后续的培养工作开展需要合理调整目标设计,真正按照一定的节奏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二)注重教材研究,挖掘教材素材
随着新版本教材的定型和推广,新教材的突出优势得以凸显,如新教材中更加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考核和培养,也包含较多的文化素养培养主题资源和元素,这为教师更为有效地强化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载体,需要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地深化对新教材的认识,并从更为宽阔的视角强化对新教材基础模块构成、不同模块知识点构成,积极地挖掘新教材中包含的文化素养培养元素,同时结合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地拓展和丰富,从而为后续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内容中包含的文化素养资源和素材,如《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包含有热爱祖国、领土完整、顽强不屈等文化主题内容,教师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并制作成不同的呈现形式,如制作成对应的微课视频资源、对应的PPT课件资源、对应的多媒体图片资源、对应的文字资源等,并明确后续的课堂培养实施流程,真正做好准备工作。
(三)强化案例展示,注重互动交流
传统的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中一般只进行单纯的理论讲解,而忽视展示具体的案例,同时不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学习印象不够深刻,自然会导致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打了折扣。因此每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全面针对文化素养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并积极地结合教学主题来合理地为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案例,并引导学生以合作与讨论学习的方法深化对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从而逐步地转变课堂教学形态,提升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如讲述作者在诗歌中呈现的顽强不屈、努力抗战、敢于面对强敌、深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诚挚情感,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中包含的文化基因,如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中国人民真挚爱国的情怀,让不同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则要继续结合不同的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真正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识和理解,助力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落实。
(四)注重活动引领,带动学生参与
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喜欢参与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充分地释放自身潜能,积极地克服各种困难。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该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并积极地在后续的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引入与培养主题契合的、针对性较强的、趣味性较强的,且易于组织的各种游戏活动,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寓教于乐,为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以“品味文化基因,感悟爱国情怀”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遵循自愿、自由的原则进行结组,并一起对诗歌进行再次讨论和学习,教师则要积极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深化学生对诗歌文化素养内容的把握,真正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登台进行诗歌朗诵,并在朗诵中做到声音洪亮、准确发音,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则要积极地给予学生正向的感染和熏陶,必要时还可以为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示范,教授给学生朗诵的方法和技巧,也可以组织进行集体诗歌朗诵,真正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精准理解民族的文化基因。
(五)营造良好氛围,注重环境熏陶
初中阶段的学生模仿力强,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学校环境氛围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该阶段学生的基本认知特点和基本认知规律,并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全面地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营造正向的文化素养培养环境氛围,从而真正地在强化环境熏陶和环境感染中给予学生正向的指引,促进文化素养工作开展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例如,在讲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张贴关于爱国为主题的名人名言、古诗词句,如“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并创设以“品味文化基因,感悟爱国情怀”为主题的黑板报学习专栏,还可以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爱国古诗词的朗诵,并在讲解《我爱这土地》内容时融入自己的情感,每每讲到关键之处做到慷慨陈词、抑扬顿挫,毫不吝啬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老师的动情讲述中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理解民族的情感和民族的文化基因,进而助力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高质量与精准化达成。
(六)强化多元评价,注重评价督促
积极地在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之后强化评价实施,是落实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重要实现路径,也是强化评价督促作用发挥的有效渠道,而从当前的课程评价情况来看,存在评价的主体单一、评价的形式不够丰富、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等诸多问题,使得评价督促作用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自然不利于巩固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效果,需要教师积极地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来进一步转变评价的模式和评价的形态,从而逐步提升课堂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为全面地强化评价督促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文化素养养成情况纳入对学生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之中,并全面提升评价的分值占比,如将学生对文化主题内容的学习的分值由原来的占比5%提升到10%,并定期对不同学生的文化养成考核情况进行系统梳理,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比和竞争,同时,要从学生学习过程的视角对班级每个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文化素养学习方法运用、学习状态、学习得与失等进行更为客观化的考核,并积极地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指引具体的改进策略,如积极性不高,则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真正服务学生的不断发展与全面提升。
(七)注重课程实践,给予深刻体验
传统的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课程实践的突出问题,使得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不强,自然不利于文化素养培养目标的高质量达成,需要教师充分立足当前文化素养培养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地在文化素养培养工作开展中更加注重课程实践,同时有效地强化课程实践引导和帮扶,从而真正地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去体验、感受和升华,逐步深化对文化内涵的认识,为学生后续的全面发展与更好提升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讲解《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小组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开展课程实践,如通过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我爱这土地》诗歌内容包含的文化素养主题内容进行开放式讨论与互动,通过上网搜集的方式对艾青的生平成就、诗歌中融入的文化元素、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等进行全面化了解,还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的纸质报告,并进行座谈交流和互动讨论,教师则要了解学生的调查动态,并积极地给予学生实践指导,如给予学生鼓励,教授给学生调查的方法和技巧,并一起对学生的调查实践内容进行剖析,真正在课程实践中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基因的理解,助力学生各项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全面立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积极地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来强化对学生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培养,已然成为初中语文教师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实现路径。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全面地认识到文化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并积极地立足当前文化素养培养中遇到的各种突出问题,全面地探索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同时在后续的培养实践中提高重视力度,明确实施目标;注重教材研究,挖掘教材素材;强化案例展示,注重互动交流;注重活动引领,带动学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注重环境熏陶;强化多元评价,注重评价督促;注重课程实践,给予深刻体验等,从而真正地运用良方妙药来促进每个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逐步发展与全面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天山.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3(26):145-147.
[2]陈辉.闻文化之味,赏文化之韵——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8):133-135.
[3]陆德玉.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路径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3(22):96-98.
[4]蒲碧蓉.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践[J].学周刊,2023(23):127-129.
[5]白阿如娜.初中语文文化自信素养教育教学研究[D].通辽: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
[6]陈月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23(18):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