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者: 黄莺摘 要: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极为突出的要求就是教学活动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中,语言建构与应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着眼于小学语文教学,阐述了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以及在语文课程中进行表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现状,思考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043-04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中,强调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以及交际工具,并且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课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简单来说,表达能力是指在使用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使用字、词、句、段的能力。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大量的语言学习以及语言实践,所以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写或者说,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语言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表达能力的基本特点与要求,着眼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策略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逐步推动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 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意义
语言表达并不是一种简单地写或者说的活动,而是一种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性活动。所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表达能力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整体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质量。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反过来讲,表达能力的提升也会对语文学习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从本质上来讲,表达能力可以视为语文思维的外化表现。在语言表达练习中,学生可以逐步产生深刻的思想,更加熟练地使用词汇和语法等语文知识,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无疑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必然要与同学和教师不断交流沟通。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质量。尽管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文课程中形成的,但其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内,对其他学科同样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良好的思维能力又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再如,语文学科中的语言表达在英语学科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当学生与家长产生误解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帮助学生与家庭成员化解矛盾与隔阂,拉近亲子关系,从而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毋庸置疑,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是极为重要的。简单来说,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必然要求。除语言素养之外,审美、思维、文化同样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几个方面,并且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其中,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也就是说,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必然要以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前提。
第二,小学时期是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尽管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但小学阶段作为表达能力的奠基时期,无疑具有特殊影响。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记忆、思维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可塑性比较强。同时,在小学时期形成的表达习惯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是语文学科性质的体现。语文本质上就是一门和语言学习有关的综合性课程,这也反映了语文学科和表达能力之间的密切联系。简单来说,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文字运用从多个角度指向了表达活动。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字的应用可以视为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以及表达。从横向的角度来看,语言文字的应用可以视为读、写、听、说活动的有机结合。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表达能力培养都反映了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
第四,表达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不同的学科当中,均涉及了表达活动。在多数学科中,语言表达只是一种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方法与工具。但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三、 小学语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效果仍不理想,这主要是由于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表达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全面。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应试”观念产生的影响仍然比较深刻,所以在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文轻语”的现象,这表明教师有时仍然过于重视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即在表达能力的培养中,过于重视书面语言知识的理解,而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则是比较忽视的。
第二,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表达能力的发展需要以一定的语言材料或者语言实践任务为载体。但在当前的教学中,语言表达教学内容很多时候仍然集中在教材内,语言表达活动的任务也以教材中的话题为主。由于语言表达内容缺乏创新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语言表达活动缺乏兴趣。
第三,表达能力培养的形式比较单一。语言表达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这一特征意味着在表达能力培养中需要设计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活动,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全面锻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语言表达形式比较少,容易使表达能力培养活动偏离原本的目标。
第四,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师有时并未真正认识到评价环节在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这导致教学中的评价往往过于简略,难以有效对语言表达活动进行系统整理,也无法进一步对学生加强指导。
四、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一)开展趣味教育,激发学习动机
毋庸置疑,在表达能力的培养中,学生表达意愿的强弱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当中,首要环节就是利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趣味性的语言教育。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表达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
比如童话故事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内容,因此笔者在课堂中播放了一些童话故事演讲的视频。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直观化的视频资料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童话故事本身也使学生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兴趣。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的注意力逐渐被视频吸引。听完故事后,我对学生说:“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把一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呢?你在讲故事的时候,是否能像视频里的人一样做到声情并茂呢?在讲故事的时候,有哪些技巧呢?”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但被视频中的语言表达活动所吸引,而且激发了好奇心。由此可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组织语言表达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二)引导阅读分析,积累语言知识
表达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语言知识的建构,为表达活动的进行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材中经过精心编排的文章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资料。因此,在表达能力的培养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一些经典文章的语言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比较实用的语言知识。
比如修辞手法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在很多文章中,作者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感染力。比如教学《白鹭》时,笔者引导学生对以下两种修辞手法进行了分析:第一,比喻。开篇作者就将白鹭比喻为一首诗,这样的修辞手法不但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而且突出了白鹭的朴素而高洁、平凡而美好。第二,对比。在描写白鹭时,作者将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进行了对比,这样的表达方式使白鹭的形象更加鲜明,并且使读者的感受更加强烈。总之,借助文中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对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三)加强课堂互动,体现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程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表达能力的培养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交流,以此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比如教学《桂花雨》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活动。同时,结合文本内容,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①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桂花?②为什么作者这样喜欢摇桂花?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摇桂花的快乐?③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桂花雨?你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④你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你在童年生活中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学生依据问题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思考,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展开了交流讨论。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交流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组织写作活动,进行书面表达
在语言表达活动中,书面语言表达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所以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相对其他语言表达形式,书面语言的内容更加规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对学生整体表达能力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强化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建构与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几种形式的写作活动:第一,仿写。从表达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仿写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语言材料。学生在仿写中可以借鉴范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对表达方式有更加熟练的掌握。第二,缩写与扩写。这是两种意思相反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作用是截然不同的。通过缩写,可以使语言表达的内容更加简练。而通过扩写,可以使学生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对这两种写作方式进行选择。第三,续写。在语言表达中,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思维加工,所以思维能力的发展对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续写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有利于启发学生想象与联想。
(五)运用口语交际,强化语言实践
1. 灵活选择话题
口语能力同样是表达能力中的重要形式。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在口语交际活动的全过程中,“话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灵活地选择适合学生的口语交际话题。
首先,要对教材中的内容灵活选择。教材中的口语交际任务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一个话题都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话题进行认真分析,明确这些内容主要培养了学生的哪些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其次,可以选择生活化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已经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一些口语表达经验。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口语交际话题,从而使口语交际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后,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口语交际话题。对喜爱的话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加强烈的表达意愿。因此,要适当增强口语交际活动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尝试自主选择一些口语交际话题,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表达活动中。
2. 注重形式多样
口语交际活动锻炼的是学生的口语能力,但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说”的活动。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将口语交际活动置于不同的情境当中,并且要设计多样化的交际形式。这种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中营造寓教于乐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表达活动:第一,辩论活动。语文学科具有开放性特征,一些语文知识并没有过于严格的标准答案,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分歧,而这些分歧又可以作为开展辩论活动的契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得到提升。第二,情境对话活动。在组织口语交际活动时,可以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展开对话交流。第三,课堂表演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教材文本进行课堂剧的改编与表演。在表演中,学生要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这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除了这几种形式,演讲、小组讨论、时事点评、看图或者看视频说话等都是重要的口语交际形式,所以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