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习任务群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
作者: 王燕摘 要:小学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关键环节,而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教育体制不断创新和变革的过程中,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合理利用学习任务群,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其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成为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从巧用任务群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巧用任务群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构建原则,进一步探究了其有效策略及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055-04
学习任务群是一种基于任务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多个相关任务有机地组合和连接起来,以构建一个连贯、有目的性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思考问题、解决困难,进而培养其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但在巧用学习任务群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时,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教师在贯彻落实政策的同时,需要根据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并制订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的参与度,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学素养基础。
一、 巧用任务群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任务群的设置使得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将课堂任务与实际生活和社会情境相结合,学生能感受到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课堂任务中设计“我眼中的父亲”的主题任务,学生需要运用语文知识和技巧,表达对父亲的感谢、回报等情感,这样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此外,在任务群中,学生需要面对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讨以及独立解决问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是语文学习的主导者和探索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并享受学习过程的内在动力,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任务群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学生的喜好和特长进行差异化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任务和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讲解,如,学生对动物非常感兴趣,可以设计“奇妙的动物世界”为主题,通过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投入度。此外,任务群中还会鼓励学生运用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表达,如,让学生根据图文创作童话故事,以满足学生对创作的需求,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任务群应充分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及有趣的游戏和互动元素,使学习过程更具吸引力,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的乐趣。例如,在诗朗诵任务中加入配乐,增加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诗词的理解;或者在学习寓言故事时,利用视频和音频资源呈现鲜活的角色演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技能、知识和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应对各种情境的能力。通过巧用任务群,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识别、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不同任务群的设计目标能培养学生不同的综合能力,如,在设计阅读理解能力任务群时,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培养其对文本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包括提取信息、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在设计提升写作的任务群时,让学生通过创意写作或竞赛的方式,培养其想象力、表达能力、文采和逻辑思维等;在设计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任务群时,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重难点段落讲解、流利地复述故事、演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在任务群设计中,还可以融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间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合作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让学生学会合理分工、协调合作,提高效率和成果。
二、 巧用任务群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构建原则
(一)设计多样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理解和接受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统一且单一的任务群很难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多样的任务设计应涵盖不同的语文技能。语文学习涉及听、说、读、写等多种技能。因此,任务群应设计多种类型的任务,涵盖这些技能的练习和应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同时,语文学习涉及各种文本,如,故事、诗歌、议论文、科普文章等。任务群设计应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文本,让学生接触和熟悉各种文本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其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通过设计故事阅读任务,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设计诗歌创作任务,让学生体验语言之美和想象力的发挥;设计议论文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分析观点和论证方式。利用多样的文本类型和题材,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兴趣,丰富其阅读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此外,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兴趣、能力和需求都可能存在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任务群可以提供一些个性化选择和拓展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发展。例如,针对阅读任务,可以提供多个难度层次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针对写作任务,可以提供不同题材和形式的写作选项。通过个性化设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多元评价原则
多元评价是指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书面测试、口头表达、作品展示、观察记录等。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情况,避免单一评价方式的局限性。例如,通过书面测试评价学生的记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口头表达评价学生的口语交流和表达能力;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通过观察记录评价学生的态度和参与度。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能获取学生在不同语文技能和能力方面的信息,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评价工具包括评价表、量表、评语等,根据任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设计适合的评价工具。此外,语文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和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任务群中的任务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进度设计,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地提高。任务的难易程度应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来设定,并且应有一定的递进性。任务的难度过低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和学习动力的减弱,任务的难度过高则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和学习压力。因此,任务群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进程,逐步提高任务的难度和复杂度,帮助学生在适当的挑战中提高语文能力,树立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语文是一门渐进性的学科,在学习中学生需要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断拓展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任务群设计中,应按照语文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习层次,有序地组织任务的知识内容。如,先教授基础的字音、字义和词汇,再逐步扩展到词句理解、篇章阅读等方面。通过有序地安排任务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扎实的语文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任务群中的每个任务都应与前后的任务有衔接和联系,形成任务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前一个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个任务的展开提供基础,后一个任务的完成反过来又对前面任务的巩固和深化起到支持作用。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和联系,逐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 巧用任务群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的有效策略
(一)制订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和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身需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这种明确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更乐于主动参与学习,并增强学习的主动意识和内动力。以三年级《父亲、树林和鸟》为例,根据教学的目标,设定的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感受课文中父亲一生爱鸟和护鸟的感情;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和爱鸟的故事。”让学生清楚地认知自身学习的重点和方向,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目标达成”任务群,将课文内容和学习目标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例如,任务一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以及爱鸟对孩子的影响,然后进行小组分享。任务二要求学生进行总结,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父亲是怎样喜欢树和鸟的,可以利用朗诵或写作展示。任务三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对话,有感情地表达父亲对孩子的爱和影响。在任务的完成中,学生将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讨论、总结、创作和表演,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还培养了语言表达、写作与创新等综合能力。而教师则通过观察和引导,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让学习更有动力和意义。
(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互动
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互动,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同时,学生间还能互帮互助和共同进步,并形成良性竞争和激励,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此外,分享学习经验和接受他人的建议及意见,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灵感的碰撞,拓宽各自的思路和视野。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环境的解决对策”的任务群。例如,可以选择水污染、废气排放或垃圾处理等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收集相关信息、研究解决方案,并一起制订行动计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互动,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共同解答一些问题,例如,将一些废水(如洗脸、洗菜、洗衣服的水)进行循环利用,来解决水污染的问题;生活中尽量乘坐绿色交通工具出行,可以减少废气的排放量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意见和想法,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借鉴和补充,激发彼此的思维火花,进一步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探索。小组完成任务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成果的展示。可以用口头表达、总结报告、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在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分享自身的收获和感悟,以及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以此来激励学生发扬合作精神,要坚持相互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三)注重及时反馈评价,保障课堂效果
在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学生视教师为学习的榜样,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赞扬。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任务群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并针对学生差异化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帮助学生纠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提升其学习的自信心和获得成果的自豪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使学生主动地与教师沟通交流,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得以提高。以五年级《少年中国说》为例,对文章段落“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进行讲解时,针对任务群中学习能力强且思维敏捷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作者心目中的少年是什么样的?说说你对当下少年的看法。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并结合学生独到的见解和观点给予肯定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针对学习能力弱且比较敏感的学生,教师应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的赞扬与认可,减轻其学习和心理上的压力,学习任务的布置只要求其能将这一自然段顺畅地朗读并能翻译,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表扬,并给出建议和指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虚心向他人学习,逐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也保障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四、 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一)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任务群的应用和实践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将得到显著的提升,其中跨学科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的基础上,整合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和进行学习。在学习任务群中,任务往往具备一定的挑战和复杂性,涉及多个因素和多个解决路径。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学生结合并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思维和推理的整合。例如,解决“昆虫筑穴”的问题时需要学生运用语文、美术、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拓展自身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针对问题的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跨学科的学习和灵活运用能力。学习任务群中的任务设置可以涉及现实生活和具体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科兴趣,激发其对学科知识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促使学生主动拓展和深化跨学科的学习。同时,任务的解决路径和答案并不唯一,鼓励学生创新和自主尝试,能够逐渐培养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为日后跨学科学习和独立思考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素养
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养成终身学习的素养可以让学生具备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并在不同情境下积极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并不断更新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群的应用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其终身学习的素养。同时,学习任务群注重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过程,能够增强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在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时,会发现自身的学习策略和问题,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调整学习方法和解决对策,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通过培养元认知意识,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调整和改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此外,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经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要求其克服困难并持续努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学生能逐渐培养坚持不懈和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的动力,使其对终身学习保持持续的热情和动力。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巧用学习任务群是一项持续和重要的工作,教师应积极采用制订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注重及时反馈评价等有效策略,逐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高语文学习的成效,实现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期待在高效课堂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身的潜力,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并乐在其中,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官希强.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3(19):13-15.
[2]杨静.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的回顾、现状及反思[J].教学与管理,2023(27):76-82.
[3]赵红艳.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智慧,2023(21):120-122.
[4]林小梅.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23(25):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