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营造措施
作者: 朱奕洁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构建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必要的,此阶段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优化,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保证课堂整体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进一步分析,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总结了营造教学心理环境的必要性,探索了有效的营造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059-0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创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保证。通过实践研究,从多方面探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营造对策,希望分析能为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建议。
一、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心理环境营造的必要性
营造有效的阅读心理环境是教师在组织实施阅读教学活动期间,为学生营造相对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存在必然的差异性,为全面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意识,需营造相对理想的阅读氛围,从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营造相应的心理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讲可分为下述方面:第一,能够保障学生的身心实现健康成长。学生在小学阶段处于持续发展的关键期,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能够保障其健康发展。第二,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能够让学生以相对轻松的状态参与学习,提高其参与的主动性。第三,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理想的心理环境能够使学生有高度的自信面对困难和挑战。第四,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良好的心理环境还可促使学生相互尊重和理解,以此形成合作意识。第五,促进师生交流。理想的心理环境能够为师生提供频繁交流的渠道,提高师生情感的亲密度,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综上,为小学生营造理想的心理环境能够保障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优化学习效果,对后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及教师均须客观重视心理环境的营造工作,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氛围,给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通过构建理想的语文阅读心理环境,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最终实现综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创新精神。教师也需侧重对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营造对策
(一)激发学生热情,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1. 结合教材内容,构建教学情境
在构建心理环境期间,教师需客观分析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类型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自主体会和分析课文的情感。基于构建心理环境和具有趣味性的情境,学生便可放下心理负担,主动与同学和教师分享观点。基于原本的课堂,教师也可在教室设置不同的设备,合理调节明暗度,构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心理情境,让学生形成真实的体验感,从而产生表达的主动性。
如在讲解《山居秋暝》时,该首古诗寓情于景。因此,教师可利用生活片段向学生讲述自己的思念之情。为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萧瑟感,教师可用信封、枫叶等装饰教室,还可播放《山居秋暝》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天的环境中。学生一旦形成体会和感悟,教师便可向学生提问:哪些人是在外漂泊的人呢?在看到上述情景时,会形成怎样的感悟?教师可为学生预留足够的表达时间,鼓励其自主分享观点。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将教学内容与情境充分融合,从不同角度让学生体会诗歌中阐述的意境和情感。
2.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师生关系
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若想与学生形成和谐的关系,需以学生为核心。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渠道。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核心,就需发挥对学生的辅助和引导作用,不但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提高学科思维,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能力。此外,教师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避免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产生厌烦情绪。不但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趣味性,在学习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热情。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需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对学生表现出尊重和理解。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但也具有自尊心和好胜心理,能够感受到愉悦和失落。因此,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需对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营造相对宽松与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如在讲解《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为了能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况为学生设置“小白兔遇到燕子时正在做什么?为什么燕子飞得很低?小白兔之后遇到了谁?鱼跳出水面的原因是什么?小白兔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谁?是否真的下雨?”等趣味性的问题。教师需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上述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活动,尽量减轻学生的压力。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便可形成良好的互动平台,在相对轻松的心理环境中,让学生体会到学科知识的内涵与价值。
(二)建设合作课堂,营造平等自由的班风
若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除了要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还需借助实践活动保证教学效果。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在组织课堂时鼓励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营造平等与和谐的心理环境,从而在班级内形成和谐的氛围,为建立优秀的班风奠定基础。一般来讲,班风的形成可作为学生主体性活动的必然体现。优秀的班风与所有学生直接相关。因此,教师须充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活动中。在形成班风期间,须为学生创设相对自由的心理环境。新课改指出,教师需为学生营造合作式课程,辅助其形成平等的意识。班级环境相对自由,主要由于合作是学生之间或与教师通过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的。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任务。此后,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教学内容,或者基于教师的统一组织共同讨论完成任务。在上述课堂中,教师可发挥出与传统课堂具有差异性的作用。不论是合作探究还是讲解知识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负责设计和提出要求,辅助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并自主展示合作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纠正完善。可见,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核心,所有任务的完成也由学生自主掌控。因此,在上述氛围下,学生能够形成明确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参与日常学习活动时,也会考虑到自身的行为对班级的影响,从而有意识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打造优秀的班风。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能够感受到自身言行的影响,从而形成内部动力,主动参与到优秀班风的建设工作中。
(三)创造课堂气氛,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对象,也是核心。课堂上能否营造良好的氛围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发挥核心功能。美育可作为对学生的美感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是与美相互融合的教育活动。小学美育的研究,从美学方面来讲,语文具有特殊的魅力。学科教材当中囊括了多数的优美文章,不论在语言、形象还是在结构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美感。因此,学科教师需同步向学生渗透美育知识,激发其产生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1. 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所有学习过程均是学生开展的相对复杂的心理活动。如果学生存在的心理状态不同,则形成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良好的教学课堂心理环境构建是必要的,如果学生的心理状态较好,具有高昂的情绪,则会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活动,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为此,教师须侧重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将微笑带入课堂。微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可征服学生。如果学生出现走神等问题,教师对学生投以理智的微笑,则可及时制止学生。学生在回答问题受挫时,教师对其投以满怀鼓励的微笑,也能抚慰学生的内心。在学生取得成绩时,饱含赞赏的微笑同样能使学生提高自信,形成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相对亲切的教态和关爱的目光均能为学生营造相对和谐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第二,辅助学生成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辅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实现一定程度的提高。不但要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同时也要保证要求的针对性。如在布置与批改课堂作业期间,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完成不同体量和难度的作业内容,并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批改,及时应和学生的求知心理,让学生明确知识盲点,形成开阔的思路。尤其要肯定选择不同方法解题的学生,这样不但能够保障所有能力水平的学生均能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能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 注重课前预习以及前景导入
语文学科教师往往更注重预习环节的设置,认为高质量开展预习活动能够保障课堂氛围,为后续新知识的讲解提供铺垫,能构建良好心理环境,形成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讲,多数学科教师会在课前预习和课堂导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出细化安排,选择适合的课件等,甚至还会应用教学和网络视频参与导入环节,从而在课堂上营造积极的氛围。如在讲解《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在导入环节为学生营造相对活跃的心理环境,首先可以用沉重的语气向学生介绍我国的长征历史。此后,由普通鱼钩着手向学生讲述与鱼钩相关的故事,使学生理解鱼钩的真正含义,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同时还可深刻理解老班长的奉献以及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形成情感共鸣。最后,还可带领学生共同讨论鱼钩的深刻含义。在上述心理环境中,学生能够依据教师的引导逐步探索知识,在相对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与教师相互交流。
3. 情境创设营造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能够烘托课堂氛围。教师在讲解知识期间准确应用信息化设备,能够真实展现具体情境烘托课堂氛围,营造良好教学心理环境。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情境为学生展示当时地震环境中父与子的人物形象,并基于信息化设备的引导,让学生在情境中演绎课文情节,准确把握课文结构,体会地震中人物复杂的心情。通过创设适合的情境,能够明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还具有更高的趣味性,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营造相对理想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讲解《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时,教师也可使用情境创设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对父母的认识,引导学生主动关心父母,并要求其朗读课文时投入真情实感,准确掌握“沉默”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学生也可基于自我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学生主体,全面开展互动式评价
1. 教师与学生相互评价
尽管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核心是学生,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自律能力不强,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仍然需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直观了解教学过程,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学实施状态进行随时调整和监控。如果语文学科教师在组织阅读活动中实施互动式评价,便可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有效优化教学效果。如在开展《雷雨》阅读教学活动时,师生相互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双方的提高。教师基于对学生个性和主体性的充分尊重,要为学生做出客观评价。结合《雷雨》内容设置问题,并高度肯定回答优秀的学生。这样学生就可逐渐总结出正确的努力方向,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在积极的环境中也可形成正向的学习状态。相反,针对表现不够积极的学生,也要及时地引导,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其指出改进的方向,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逐步与优秀的学生同步。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促使学生及时改正不足,全面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不但可促使教师深刻理解课文内容,降低在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的概率,与学生建立密切的沟通渠道,同时还可辅助教师客观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促进教师有效优化课堂氛围。师生相互促进和客观评价是构建民主与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渠道,教师需有效利用评价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2. 学生与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之间开展相互评价也可作为充分展现学生核心地位的重要渠道。科学开展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活动,这样不但能够辅助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语言与思维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于教师全面打造良好教学心理环境。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活动时,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应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如果教师的语言过当,则会对学生的心理形成不利影响。但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便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由于学生之间具有平等的地位,与教师做出的综合性评价不同,学生相互评价更能够使学生接受。因此,学科教师需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促使学生通过评价不断学习和提高。如在讲解《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以“接力”的形式组织学生完成阅读练习。本篇课文分别讲述了风、雨和动物的声音,因此,教师可组织学生每人朗诵一个自然段,完成整篇课文的阅读后,再由其他学生评价学生的朗读效果。学生要结合具体的方面做出个性化的评价,拒绝千篇一律,流于形式。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能够培养学生鉴赏他人的能力,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形成虚心的品质,以此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更为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此期间也可同步引导和训练学生,使其提高鉴赏和分析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
三、 结论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阅读课堂的心理环境营造对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阅读教学课堂心理环境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降低他们的阅读焦虑和障碍。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全面地进行教学实践,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冯照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提高生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J].读写算,2022(28):114-116.
[2]马占林.试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2(9):40-42.
[3]王蚕.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2(26):138-140.
[4]吴玉萍.“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探索[J].新课程,2022(32):204-205.
[5]于立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环境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果[J].智力,2022(14):95-98.
[6]杜亚楠.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的方法分析[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2):7-8.
[7]陈月琴,常国良.小学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33):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