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

作者: 张燕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数学学科与其他科目的融合性变得越来越强,在研究数学学科知识内容时,人们不仅需要具备数学学科显著的理性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够在学科知识探究中取得长远的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式,希望能够使学生在拥有良好阅读能力的前提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在解析信息、掌握数学学科知识规律时也能够游刃有余,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提高个人的数学思维水平和解题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075-05

在现代社会当中,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知识的基本途径,缺乏阅读能力,会让学生在解析相关数学题目时无法抓住核心要素,掌握信息内容,提高解题水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学科素质化教育的过程中,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解析相关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同时,数学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能够独立获取知识的一种基本素养,有效的数学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概念和特殊性

(一)概念

在现代教育当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师的重要目标,也是一大培育难点。在各项任务活动当中,教师的引导方式、学生的个人能力、课堂的授课环境、教师的教育理念,都会影响到最终活动完成的效果,活动完成的效率和质量也会受到学生个人阅读能力的影响。我们可以将数学阅读能力看作个性心理特征,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尤其在小学数学学科中,阅读能力就是学生复杂心理特征表现的一种形式,在具体的情境之下,根据已经学习到的知识,联系题目中的信息来掌握解题技巧,是学生解题的必经过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进行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对相关情境中的内容进行分析,要联系具体的数学概念,或者以往学习知识的记忆,对相关符号内容进行解析,从而了解阅读文本的含义,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体现。在小学数学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包含三个主要的任务:第一,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原文;第二,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第三,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效分析问题,并且成功解决问题。许多专家都对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育和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也有着各自的主张。某些学者认为阅读能力是学生阅读教材中数学知识,并将之分析理解成为个人所学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将相关知识应用于解答题目的一种能力。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需要以相关理论和概念作为基础,同时分析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征,搜寻相关资料,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信息解析,从而使学生拥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另外某些专家则认为,数学阅读能力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息息相关,是学生阅读各种数学材料,包含文字、图像,并从中收获信息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也普遍体现在学生对相关试题的阅读与分析上,从而获得明确的解题思路,这是一种文字获取后进行思维转换的能力。

(二)特殊性

在数学学科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将数学当作一种语言。数学阅读和普通的文字阅读存在许多共性,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它更加强调一种心理变化。通过对材料中文字和术语的分析,转化成已经学习或掌握的公式和符号,从而了解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含义,整合成一种具体的数学问题。或者了解题目中的符号、概念,再转换成语言文字,探究问题的解答方式。数学语言比较特殊,因而数学阅读也会存在特殊性。数学阅读包含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等环节,是大脑中思维活跃的体现。而从语言角度来分析,数学阅读具备符号化的特征,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完成语义转换过程。数学材料有许多特定的含义,它表达了相关的数学思想,可以用于对数学知识的交流,且数学语言中会使用更多的符号,如果没有了解相关符号的含义,很难真正解析题目或者学习相关材料内容。所以阅读材料、符号、语言之间相辅相成,数学阅读也强调对语言的转换,对符号内容的转化,从而使阅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语言习惯,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象化的表达形式。例如,在阅读乘法分配率的字母表达式时有以下符号内容:(A+B)×C=A×C+B×C。这种符号的表达不同于汉语文字的表达,它需要人们能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从而成功地将符号转化成文字,该公式也可应用语言表述为:两个数在相加后乘以同一个数和两个数分别乘以该数再相加的结果一致。这种转化形式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而数学符号则能够将大段的语言文字以简短的符号形式进行概括,从而在数学关系转化方面更具简洁性。数学语言也具备抽象性,需要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符号和术语,了解相关内容的内涵,分析符号的逻辑关系,增加感知度和理解力,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将不同内容进行深度联系,更好地理解相关阅读对象。在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就有许多从数学阅读角度出发所撰写的语言内容,在表达方面非常简洁,它能够对运算过程、推理理由进行精简表达,但有许多公式和推理过程会在这种精简表达的前提下显示出步骤跨度大的情况,这更需要阅读者通过自身的推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步骤间的数学转化关系。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也需对相关材料的逻辑关系进行引导和研究,使学生能够了解相关符号信息的变化情况,提高个人的思维水平和阅读能力。

二、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在小学数学学科知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围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来完成相关授课活动,使学生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在与同伴积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可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个人的观点,具备基础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合理地利用数学语言表述个人的观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沟通效率,同时也能够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使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变得更加完善,也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资料的了解程度,在应用各种数学概念、公式等内容完善个人语言体系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利用数学语言表达个人的看法,从而强调对相关知识的深度探究。在某些需要深度解析知识内容的情况下,只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述观点远远不够,此时学生需要通过掌握数学语言来掌控交流的主旋律,完成语言的传递和相关观点的表达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育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学生的沟通水平。

(二)可以发挥教材作用

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育过程当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传输教材中的知识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掌握程度,才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究水平,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因而,教师在提升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时也要根据教材当中的知识点,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阅读能力情况,从而整合各项信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加关注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了解教材中的一些基础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升对数学学科中相关理论知识、逻辑公式等的掌握程度,从而更好地利用教材,发挥教育价值。

(三)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教育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着手,使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来探究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内容。阅读能力的培养则作为学生自学的前提,是学生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教师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使学生在课外获取更多的知识,为数学分析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其他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因而,进行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背景和新课程的教育要求,可以真正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改善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 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知识掌握程度较低,认知水平有限,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合适的引导。要以一些激活学生大脑思维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分析阅读文本,提升思维水平,更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解答相关题目时,学生也能够通过持续和深入的训练,强化个人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理解相关知识内容,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可以通过自主预习,为课上的深度知识研究和阅读能力有效提升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示范,让学生获知相关问题分析和阅读文本研究的具体方法,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探究氛围。教师可以在课上就学生课前预习的知识内容进行解读,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在预习和课上思维活动等过程当中有效提升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比如,在“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水平,可以先布置预习作业,包括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自己的身高等,对相关知识拥有一定的实体感受和概念之后,教师再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1cm、1m的长度换算关系以及具体的内涵,分发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预习材料,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具备基础的理解,在后续的知识探究以及题目阅读等过程中,学生才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重点。在阅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不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课堂也能够及时提问,从而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比如,在阅读教材中的概念“1m=100cm”时,大部分的学生虽然能够理解,但是可能很难形成直观印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的概念进行具象化的理解,课后也可为学生布置一些归纳性的任务,例如让学生搜寻以米为单位的物体,或者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的物体,使学生能够围绕具体文本和概念知识进行实践探究,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模型构建能力。同时,也可将数学阅读和数学其他板块的知识进行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知识探究水平,改善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将一些抽象化的知识内容以具象化的方式存储于脑海中,后续在文本阅读或者相关概念性知识解析时能够更有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文本

数学学科的知识非常抽象,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困难,难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而一旦失去了学习兴趣,学生在探究知识时就会遇到更大的阻碍,难以在今后高年级阶段维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知识探究水平。所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以趣味性的方法完成阅读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通过思考锻炼个人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才可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与学生多展开互动,使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或学习相关知识时更具主动性。教材中的知识内容除了一些数学公式、例题,也有一些历史资料、小知识、科普等内容,教师需要挖掘趣味性元素,借助多媒体工具,引入动画、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样化元素,刺激学生的感官,开阔学生的视野,科普数学文化,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量的目的。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具求知欲,从而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比如,在“年、月、日”的知识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展示日历中的一些月份,询问学生这些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某些学生可能知识储备量不足,对月份的了解度不够,回答的速度比较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告诉学生:“老师可以在一秒钟内说出答案哦!”教师通过精准展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知识探究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科普一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例如,古代人如何科学设定时间和记录时间,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主动性。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阅读,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层较低,对相关阅读材料理解的能力有限,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数学分析能力的改进,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理解知识和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并且在该过程中收获满足感、成就感。自信心和兴趣的驱使可以使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和阅读数学材料时更具积极主动性,最终也可形成一种正向引导,在良性循环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明确教育重点,进行课外延伸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数学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厘清阅读当中的重点,提高阅读效率。教师需要对一些定义、法则、公式、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等知识进行重点传输,将这些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相关文本、学习知识、理解题目等过程中更具效率。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有限,因而教师需要在明确教育重点的前提下,适当地进行课外延伸,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学习视野,也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科知识阅读习惯。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能够更具效率,从而掌握阅读要点,构成完整的数学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课外故事分享、猜谜活动等方法进行阅读交流,使学生主动分享阅读心得,在与他人进行信息共享、深度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获得内心更多的感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可作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不断获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量。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知识认知度有限,所以教师应尽可能选择图文结合的课外读物,让学生能够加以阅读和学习,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通过强化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学生累积课外知识,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也能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发展,明确学习的重点。进行课外延伸活动时,也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的方式,利用微课视频等资源,使学生在课后也可通过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知识的深度解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也可借助课外微课视频来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自主成长,使学生在阅读能力的发展方面也可更加高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