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土红色资源探究小学美术五育融合路径

作者: 骆晨晔

摘 要:本土红色资源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优质素材,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红色资源的渗透能丰富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丰富课后活动类型,为学生搭建更多接触优秀文化的桥梁。五育融合背景下,立足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将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课余活动有机融合,完善课堂教学目标、拓展课堂教学方式、优化美术作业结构、组织跨学科融合活动,将多样化红色资源融入美术课程中,多措并举推进五育融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五育融合;本土红色资源;小学美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4-0146-04

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学科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围绕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联系融合4类艺术实践活动,通过任务驱动、实践活动等诸多方式将优秀文化等融入艺术课程中,从而实现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高度统一,体现艺术学科的学习特征,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最终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一、 以特色为主线

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重要任务。红色资源融入美术课堂是充分挖掘美术学科育人价值的又一个重要路径,我校所在地区红色资源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及其他类型的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借助本土红色资源,将美术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融合,以美术学科为基础,搭建五育并举活动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虽然红色资源融入课程文化备受关注,但是以往美术课程活动组织中,资源的融入不成体系,各班级、年级红色资源融入往往“自成一派”,缺少系统性和目标性,教育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基于教育发展目标以及课程落实目标,同时结合本地区红色资源特征,将红色资源、红色基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发校本教材成为五育并举视角下美术课程融入红色资源的必然路径。结合本地资源特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思路,形成具有本地红色资源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教材,将红色资源等成体系地融入美术校本课程中,形成小学红色资源美术校本课程、传统文化美术校本课程等,丰富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同时借助多样化资源的渗透与融合,更进一步挖掘小学美术学科的育人功效。

以红色资源校本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将红色教育内容与小学美术学科进行系统的融合,以红色资源融合为主线,将小学阶段的美术课程进行整合、串联,以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呈现在学科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与现有小学美术学科形成系统的衔接,拓展美术学科教学形式,同时也能够更进一步丰富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通过红色资源美术校本教材的设计,为融合教学提供依据和素材。

比如在美术欣赏单元课程中,可以以“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馆藏素材为基础,用故事说话、用实物说话,将百年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的历史呈现出来,通过对红色实物的欣赏,深入领悟其中的红色精神,同时也为欣赏课的后续实践活动奠定基础,让学生有更多实物素材进行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创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美术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

如此,以本土红色资源为基础,开发特色美术校本课程,将多样化的红色资源融入美术学科课堂内外活动中,一则能搭建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美术特色课程体系,二则能够更进一步丰富小学美术教学活动资源,以美术学科为基础,渗透红色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

二、 以文化为引领

基于五育并举的小学美术课程,要摆脱传统美术课堂教学的束缚,从美术学科的特征入手,将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红色文化知识,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学科活动的组织要以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为目标,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坚定学生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见,革命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小学美术活动是课程标准要求,然而从当前的调查分析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革命文化等优秀文化的了解程度都不深,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下意识地渗透背景文化知识,美术教学的重点往往放在了模仿画画、手工制作等方面,导致美术学科缺失了基本的文化内涵,影响了学科教学的综合效果,对学生的学科文化理解等素养的培养也无法产生积极影响。五育并举视角下革命文化融入美术课堂,不仅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达到丰富美术课程资源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了解,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革命文化融入美术课堂可以从多方面入手,比如结合当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革命文化内容作为渗透素材,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革命文化。以《木版年画》一堂课的教学为例,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到清代中晚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2019年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借鉴“木版年画说党史”传统艺术活动,将党史文化融入木版年画这一堂课中,以“感悟红船精神”为主题,以党的百年奋斗史为课堂的开端,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共产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系统、生动阐述红船精神,增加学生对党史文化的了解,不仅如此,“木版年画说党史”这一环节的引入也能够为后续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组织提供更加优质的思路。

在探究木版年画表现特征的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导入阶段,结合传统民间艺人创作的“木版年画——红船精神”为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木版年画的表现手法、刻画方式等,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资源往往局限于教材资源的问题,充分借助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拓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以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三、 以资源为素材

红色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素材,美术课堂中红色资源的融入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束缚,从本土红色资源的特征入手,丰富美术学科教学内容,在美术欣赏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红色资源入课堂除了以文化为背景融入之外,可以融入美术欣赏课、创意美术课程,还可以将红色资源融入美术学科作业设计中,如此增加多样化的平台,让红色资源在多样化的美术活动中呈现出更加优质的育人效果。

以红色资源融入美术学科作业为例,作业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组织并没有关注具体作业设计,尤其是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小学美术作业几乎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影响了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综合效果。“双减”政策之后,美术等学科的作业设计逐渐受到关注,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小学美术学科作业中,不仅能丰富美术学科课后作业的内容,而且能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红色资源的内涵等,在多样化作业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效。

美术学科作业设计的思路和形式都可以以比较灵活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在日常学科随堂设计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的不同设计不同类型的美术学科作业;例如在《造型·表现》一单元中,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因此作业设计中,可以放松对作业形式的要求,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呈现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比如“塑造心中的革命英雄”鼓励学生选择自己了解的革命英雄形象,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语文教材中接触到的红色形象、红色资源等。

此外,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手抄报等形式进行,比如在特殊节日的美术作业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节日特征,将本地红色资源融入作业设计中,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优势。比如在建党节节日特色作业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与红船精神相关的美术作品,比如木版年画——红船精神等作品,从不同的作品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模仿”,在模仿过程中可以添加自己的想法,将现阶段掌握的美术创作技能等应用于作业实施过程中。在创意美术作业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设计与创作空间,在原本模仿创作的基础上,还可以添加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意设计,用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呈现出自身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在多样化美术学科作业设计中,教师将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红船精神的内涵,鼓励学生借助不同渠道搜集整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画等,深化学生对党史的了解,以美术作业为跳板,拉近学生与本土红色资源的距离,一方面调动学生参与美术作业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的渗透提高学生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了解深度,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以活动为桥梁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课程活动的组织应围绕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以及文化理解等诸多方面的素养融入实践活动中,围绕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联系融合几类艺术实践活动,通过任务驱动、实践活动等诸多方式将优秀文化等融入艺术课程中,为学生搭建系统的活动平台,有效挖掘小学美术学科育人功效。

(一)多样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以本土红色资源为基础的美术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了解红色资源、领悟红色文化的主要路径,以往红色教育活动的组织往往以参观为主,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根本理解不到文化精髓,活动费时费力达不到预想的活动效果。为了更好地将本土红色资源与美术课堂衔接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寻找周边资源与美育活动的融合点,开展系统多样化的红色资源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比如以美术课堂中渗透的红船精神为例,从共产党的诞生谈起,延伸起草于杭州的“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等内容,为学生的社团实践活动提供优质的红色资源素材,在探究与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内涵。

以此为基础,借助“双减”课后服务美术社团时间,开展“描绘百年党史、传承革命精神”等系列活动,结合本地区多样化的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通过美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红色文化内涵,传承革命精神。嘉兴南湖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第一步,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红船精神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优质素材,也是学生了解党史的重要源头。结合红船精神,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还可以将相关的历史资源融入此次活动中,比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中的一件件文物、一张张图片,都是新中国首部宪法产生的见证。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云参观平台,从陈列馆的参观开始,跟随云讲解的步伐认真学习“何为宪法、宪法规定了什么、宪法如何实施”等基本知识,然后教师可以穿插一些史实资料,将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修改宪法的真实历程和光辉业绩在活动中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陈列馆的文物、图片等更加系统地了解这段红色历史。

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对百年党史、革命精神有了系统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描绘革命精神”环节就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呈现活动成果的平台。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刚刚云课堂中看到、想到的资源内容,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美术作品,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意图。教师可以给出几组创意,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自己的作品。比如“手绘红船”等,通过互联网资源搜集红船造型,观察红船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仔细研究红船的构造和制作细节……最后结合自己的方式进行红船作品的制作,在搜集、整理、观察、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回想起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到的红船精神,而且能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悟红船精神,再通过分享创意的环节鼓励学生传承和发扬红船精神。

(二)多学科融合,彰显红色魅力

五育并举视角下多学科融合活动的组织是挖掘美术学科育人功效的又一个关键举措,以本土红色资源为基础、以美术学科为桥梁,多学科融合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领悟红色资源内涵、感受红色资源魅力的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