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园自然课程资源的推进思路

作者: 姜文彦

摘 要:自然是儿童天然成长基地,正如当前众多学者所呼吁的那样,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的滋养。文章以《牵只蜗牛去散步》为例,引导幼儿在遇见蜗牛、了解蜗牛、领养蜗牛的过程中,亲近自然,走进自然,与自然产生情感联结。在本次活动中,笔者追随幼儿的好奇心,围绕蜗牛的特征与生活习性等问题,让幼儿大胆猜想、付诸行动,在探秘蜗牛的乐趣中感知生命的奥秘,使幼儿学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同时,笔者也收获了推进自然课程资源的思路与经验。

关键词:自然课程;幼儿;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7-0155-04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儿童学习发展的主要源泉。”幼儿园应根据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科学地来组织和选择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生活认知经验。

充满生命力的自然资源,是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理想天地。在课程的推进中,幼儿探寻蜗牛的秘密、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认识蜗牛的种类,他们亲历着一只小小的蜗牛从我们生活中陌生的“过路人”变成我们生活中亲密的朋友。课程从一次偶然的相遇开始,孩子们用心照料,细致呵护,感受着生命的热情。孩子们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借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远比坐在教室里谈论更能够拓展他们的认知,通过课程的开展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一、 《牵只蜗牛去散步》自然课程的探索过程

(一)探索缘起

一场细细暖暖的春雨过后,教室阳台外的樱花树嫩叶还挂着小水珠,一滴一滴往下落,孩子们想要“抓住”小水珠,于是准备顺着台阶走到阳台外。

“哎呀!小心!别踩到它!”一声呼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蜗牛静静地停在台阶上,不注意看的话还以为是一块黑黑的小石头。“它怎么自己在这爬呢?”“它们会不会觉得很孤单啊?”“它们能不能住我们班级呢?”孩子们兴奋地谈论着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我们家的蜗牛可以和它做朋友啊!”这时小橙子同学提议。

同时,教师也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对蜗牛的兴趣和需求。基于前一天的热烈讨论,为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答应小橙子同学第二天就把她养的蜗牛和蜗牛屋带到了班级。就此,小蜗牛们在C2班的教室安了家。

(二)问题诊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扩展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蜗牛是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又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笔者和幼儿一起展开了对蜗牛的探索,发现蜗牛的秘密,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中生物的情感。如果将蜗牛资源运用到幼儿的游戏中,可以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呢?笔者初步总结探索出如下几个领域。

语言领域——能用语言描述蜗牛外形特征以及其自然价值;

社会领域——体验与同伴共同探究、游戏的快乐;

科学领域——通过调查、实验等方法了解蜗牛相关信息,培养幼儿探究问题的能力;

艺术领域——围绕蜗牛进行系列创作活动,培养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蜗牛在幼儿教育和游戏中具备丰富的探索价值,值得教师进一步与孩子们研究探索。

(三)行动设想

那么小小的蜗牛有哪些地方可以让我们进行利用呢?可以开展哪些游戏,如何开展呢?如果让幼儿自己玩,他们能充分利用蜗牛的相关资源吗?能玩出游戏的最高水平吗?如果由教师规划好,然后组织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玩,显然又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相违背。经过深思熟虑,笔者决定以幼儿为主体,使他们自己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和支持者,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他们游戏引导,从而促使他们将游戏引向深入,也使蜗牛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二、 关于《牵只蜗牛去散步》自然课程的集中思考

(一)“牵只蜗牛”自然课程中体现的学前教育性质

1. 启蒙性

学前教育是人生发展重要阶段,学前教育的目标是让幼儿原有发展水平得到一定发展,注重培养幼儿主动意识,使幼儿感到快乐。因此,幼儿园自然课程应该具备启蒙性,相对其他教育阶段不必有太高目标要求,要结合幼儿年龄特征去施教,不能操之过急。

2. 过程性

幼儿园教育是幼儿进行系统性教育的初始阶段,幼儿的学习能力不是很高,幼儿园不能过度注重学习结果,而要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幼儿自身,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活动开始时关注幼儿对蜗牛的兴趣,从而引导孩子们围绕蜗牛建立课程活动,关注到了幼儿本身。在活动进行时也随时针对幼儿的疑问与好奇调整课程内容,尊重了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现了儿童本位理念。

3. 生活化

幼儿园是幼儿的游戏场、运动场、生活场,是能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的学习场。幼儿园的自然课程也应当秉承这一原则,在课程活动中直接选用班级自然角、幼儿园园区、小区为开展场所,利用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蜗牛。

三、 《牵只蜗牛去散步》自然课程的具体实践展示

早晨,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来到自然角照顾花草,晓明在她的植物花盆里发现了一只蜗牛,兴奋地喊道:“唉!快来看呀,这里有一只蜗牛!”几个孩子闻声围了过来,有的孩子试着去摸摸蜗牛的触角,有的孩子试图把蜗牛抓在手里……大家纷纷投来好奇的眼神,小脑袋里蹦出了好多好多个小问号:“老师,蜗牛有嘴吗?”“老师,蜗牛有脚吗?”“它的触角怎么一碰就缩进去了?”有的小朋友想得更深远:“蜗牛会吃东西吗,蜗牛的家在哪里呢?”

于是,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们和蜗牛有了一场美丽的约会。

故事一:探寻蜗牛的秘密(一)

孩子们开始在幼儿园小院里寻找蜗牛,找到了许多蜗牛壳。为什么没有找到蜗牛?有的小朋友认为:“这里没有吃的。”“这里土太干了。”“太阳出来了,蜗牛躲起来了。”老师又进一步询问:那应该去哪里找蜗牛呢?阅阅认为:“湿湿的地方。”其余小朋友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没有太阳的地方。”“有叶子的地方。”“草地里。”“下雨后公园里就会有蜗牛。”在听到孩子们的各种想法后,老师提议,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小区附近的路边、菜园里、草丛里寻找蜗牛,并一起为找到的蜗牛制作小家。

第二天,孩子们都带着蜗牛来了,新伙伴的到来很受大家的欢迎哦!听,孩子们正分享着寻找蜗牛的快乐呢!小翼说:“我和妈妈一起在小区的泥土上找到蜗牛的。”兴贤说:“妈妈带我在公园里找到了蜗牛,它趴在花叶子上。”小含说:“我把我的蜗牛放在玻璃瓶里,里面还有彩色石头。”为了方便孩子们观察,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蜗牛壳上标上学号并制作了蜗牛观察记录本,便于他们后期的观察和记录。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利用以往经验或者生活常识对老师的问题进行了回答,而在进一步寻找蜗牛的途中,孩子们仔细观察小区、幼儿园,无声地融入了周围的环境当中,切实感受到了在游戏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道理。

故事二:探寻蜗牛的秘密(二)

之后,孩子们每天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蜗牛,并且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小含说:“蜗牛的触角可以伸长,碰到危险就缩回去了。”天天说:“蜗牛身上有一个壳,身体是软的。”小涵说:“蜗牛的触角下面有小小的嘴巴。”兴贤说:“蜗牛这么可爱。”孩子们还发现了蜗牛身上明显的一些特征:蜗牛壳上有花纹、触角一碰就会缩回去、身体软软的等。

为了使孩子们对蜗牛有进一步了解,老师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有关蜗牛的绘本故事,在观看绘本后,大家纷纷有了自己的小收获:“蜗牛害怕盐水,碰到盐水就会死掉。”“蜗牛的眼睛长在触角上,好神奇啊!”“蜗牛有两对触角,长的触角上有眼睛。”“蜗牛的嘴巴很小,但牙齿很多。”原来蜗牛是靠两对触角来感知周围世界的,眼睛长在长的触角上,只是蜗牛的视觉不大好,在蜗牛眼中的世界是模糊的,它爬行的时候会不停摆动触角,一旦遇到危险,就会迅速缩回去,而较短的触角是用来闻气味的,相当于鼻子。

在了解小蜗牛的触角后,大家又开始了下一个问题:蜗牛喜欢吃什么呢?孩子们从家里给蜗牛带了各种吃的。小明说:“蜗牛吃面包,但是不能吃甜面包,它的牙会掉的。”小皓说:“蜗牛最喜欢吃蔬菜叶子。”晴语说:“我们摘点桑叶给蜗牛吃吧。”彤彤说:“蜗牛喜欢吃香蕉吧。”宸宸说:“蜗牛也喜欢吃包菜吧。”于是大家纷纷留下了自己选择的食物,等待第二天收获成果。

一天过去了,蜗牛吃了什么呢?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自然角观察蜗牛,很快大家便发现:“菜叶子被蜗牛吃了几个洞。”“菜叶子都快被吃完了,说明蜗牛很喜欢吃蔬菜叶子。”“香蕉只吃了一点点。”于是大家总结了一下,告知老师:蜗牛最喜欢吃菜叶,其次喜欢吃香蕉。

新的一天,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蜗牛的便便是什么颜色的?蜗牛真是个大胃王,第二天一早来,孩子们发现,前一天喂给蜗牛吃的菜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蜗牛的牙齿好厉害呀,把叶子吃得一个一个的洞。”“咦?盒子里绿绿的一条一条的是什么呀?”“这是蜗牛的便便,蜗牛吃了菜叶所以便便是绿色的。”“我家的蜗牛拉的黄色便便。”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于是老师在这时候提问:“蜗牛的便便到底是什么颜色呢?”关于便便的讨论,小朋友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吃了火龙果拉红色的粑粑。”“吃玉米就会拉黄色的粑粑。”大家觉得吃什么颜色的食物,便便就会是什么颜色的。老师又进一步提问:“蜗牛吃了不同颜色的食物,它的粑粑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孩子们进行了不同的猜测,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颜色的食物:桑叶、香蕉、胡萝卜、火龙果等,通过观察、记录得出一个结论: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拉出来的便便就是什么颜色。

和蜗牛在一起的日子温暖又开心,孩子们喜欢蜗牛的壳,会寻找各种材料来表现蜗牛的壳。有的小朋友利用美术角的橡皮泥,捏出了一个一个五颜六色的蜗牛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剪纸展现整个小蜗牛以及蜗牛生活的环境;有的小朋友通过蜡笔的五颜六色展现出了多彩的蜗牛壳;还有的小朋友认为蜗牛壳是用来保护小蜗牛的,所以他们采用积木、木块搭建出蜗牛壳。总之孩子们认真思考了蜗牛壳对蜗牛的意义,创新发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蜗牛壳。

故事三:“小白”和“爱心”的到来

五一过后,晴语带来了两只不一样的蜗牛,晴语向大家介绍:“妈妈给我从网上买了两只白玉蜗牛,一只叫爱心,一只叫小白。”大家对两位新成员展开一番观察和讨论后,有小朋友说道:“我看到蜗牛是这样爬的。”说着便学着蜗牛的样子爬起来,其他小朋友也跟着学起来,兴贤提议:“那我们来比赛吧!”大家一致赞同,孩子们来了一场“蜗牛爬行大比拼”。

小朋友们布置好场景,将枕头用床单捆在背上展开了一场别样生动的蜗牛爬行比赛,既活动了身体,又活跃了气氛,很快蜗牛爬行比赛在幼儿们的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故事四:告别蜗牛

小蜗牛总喜欢爬到盒子外面,小朋友们一致认为小蜗牛不愿意住在盒子里,时间长了它会死掉,它们应该回到属于自己的家。孩子们来到草丛里、树底下将蜗牛放生,依依不舍地跟蜗牛告别,孩子们虽然不舍,但依然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小蜗牛,你要好好吃饭。”“小蜗牛,我会想你的。”“蜗牛,你要好好生活不要乱跑。”“再见,蜗牛!你要听妈妈的话。”“蜗牛,我带你出去玩吧。”“蜗牛,你要开开心心的。”“蜗牛,你回家吧。”“你要找到妈妈,听妈妈的话。”告别蜗牛让孩子明白了生命的重要性,虽然蜗牛是害虫,但孩子们还是以爱的方式尊重了有生命的自然物。

四、 《牵只蜗牛去散步》自然课程的课程价值

(一)在自然观察中获得尊重生命的积极情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