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教育”视野下初中德育载体设计实践探究
作者: 方艳飞作者简介:方艳飞(1979~),女,汉族,浙江建德人,新安江第三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英语、德育。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适性教育”的基本内涵,然后提出了“适性教育”视野下的学校德育载体设计的路径,包括构建始业序列、借力基地拓展、传承文化基因、聚焦仪式浸润、依托特色心育等方面,并结合学校的实践案例阐述提升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适性教育”;德育;载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20-04
让学校成为学生终生留恋的地方,使学校的德育真正服务学生成长,一直是学校办学的方向。新安江三中结合学生成长需要,立足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尊重个性差异,将“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落实到学校的德育中,开展“适性德育”,聚焦初中学生心理成长德育活动,探索“适性教育”视野下的初中德育活动载体开发,寻找深化学校德育内涵的有效路径。
一、 “适性教育”相关释义
“适性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的内涵来自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理念核心是根据学习者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差异来实施适应的教育活动或学习行为,让学生获得自主成长。尊重学生、关注个性差异是实施“适性教育”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智力、兴趣等差异,设置符合学生个性成长的教育情境。
二、 “适性教育”视野下的德育载体设计的实践策略
(一)设计路径
新安江三中基于“适性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智慧、美德、大爱品性,具备终身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时代新人为方向,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聚焦学生成长共性兼顾差异个性,适性而育,以“参与—体验—实践”为路径,以“家庭·学校·社会”多重教育资源为主线,以德育活动为主阵地,开拓德育活动新载体,创新设计主题化、序列化的适性德育活动载体。学生在三年序列化、立体化的德育活动体验中获得感悟、内化、践行,从而实现美好品性的螺旋式上升,既满足适性要求,又挖掘更多成长可能性。
(二)设计实践
1. 构建始业序列,为成长奠基
始业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后续学习的保障,尤其从少年期进入青春期的七年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规范、理想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针对七年级学生存在的习惯欠缺、自律不强、不善沟通的现象,结合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且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寓教育于活动的始业课程,让学生在喜爱的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获得人生的成长。
(1)学军学法,塑形铸心。开学举行“学军学法”国防教育开营仪式,聘请现役军人担任教官,以“爱国”教育为核心,进行为期一周的“塑形铸心”主题活动。通过知识学习、队列训练、野外拉练、法制讲座等活动,增强国防意识、锻炼体魄、磨炼意志,培养学生举止规范、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品质。
(2)幸福泼水,友善交往。为了让七年级新生能更快地融入新集体,学会与他人友善交往,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学校在学年开学第二周设计开展“幸福泼水”活动。用最简单的工具、最用心的设计,在初入中学的学生心中种下快乐的种子,通过水仗游戏、群泼游戏等活动环节,“泼湿一身,幸福一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开放心灵,积极融入群体,学会与周围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和适应,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7S管理,礼仪养成。学校将“7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管理的理念:模块化融入学校常规行为养成中,将文明礼仪、劳动素养、同学交往等内容细化落实到日常养成中,巩固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修养。
学校的始业课程活动主要面向新生,通过始业德育的体验实践,培养好习惯、树立新理想、塑造好品性。如何能更有效地发挥始业教育的德育效果呢?
①有“新”。学校自建校以来,逐渐丰富始业教育内容,从最初的开学典礼,不断探究始业教育课程化。在传统基础上将学生规范教育融合进来,后来又设计校史教育、7S规范、泼水节、毅行活动等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不断丰富,突出课程的活动性和实用性,带给学生更多的新体验。②有“序”。学年始业课程有序、梯度推进:七年级主题是“学会走路,做合格的新三中人”;八年级是“学会奔跑,做优秀的新三中人”;九年级是“学会领跑,做卓越的新三中人”。每学年都有相应主题,从“理想”到“责任”,再到“青春”。③有“感”。德育即生活,德育存在于学生与内外的多维对话中,与成功者对话,感动于他们的理想、信念、励志,激发自我成长的内驱;与朋辈对话,感受成功者奋斗历程的精神;与自己对话,通过交流分享、身体践行,将感悟内化入心入行。
2. 借力基地拓展,为成长赋能
借力社会资源,链接课堂内外,丰富校园德育课程,让学生在与环境交互中实现成长,是中小学开拓学生成长渠道的重要形式。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了教育封闭圈,更容易在体验、探究中形成未来成长必备的品格与能力。学校依托周边成熟的研学基地、拓展营地,让学生在沉浸式参与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磨砺意志,为成长赋能。
(1)严新毅行,理想之旅。严州中学历经百年沧桑,文化底蕴积淀丰厚,素以“严实”校风著称。学校以严新为载体设计“徒步毅行,树立理想”活动。学生通过八千米的徒步毅行,到达严州中学新校区,通过看跑操、听报告、观校园、访校友等环节,受到严州中学“务本求实,创新求真”的精神洗礼,树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理想很远,需要艰难地跋涉、相互扶持;理想很近,也需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2)户外拓展,意志之旅。针对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沟通能力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现状,学校将“户外拓展训练”引入了德育课程。尤其八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的关键期,依托学校周边的洞桥基地、航川军中梦等户外拓展基地开展体验活动,这些经过心理学家、教育专家和训练专家合作完成的培训项目,让学生在体验中增强团队意识、激发自身潜能,提高了危机应对能力,同时也培养了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种形式的体验和感悟是普通的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3)基地研学,素养之旅。在基地研学活动中,我们不仅将博物馆、禁毒展览馆、烈士纪念碑、红色基地纳入了常规活动课程中,还将周边研学教育基地,诸如新安江水电站、千鹤妇女红色教育基地、家风馆等纳入了基地研学的必选之地,班主任也根据班级情况开展相应的基地研学活动,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科技的发展、家风的传承,获得了素养的提升。
整合社会资源是开发德育载体的重要途径,如何更好发挥基地研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①挖深度。研学拓展活动最忌草草过场,挖掘内涵才是活动的真正目的。在活动体验中,要充分挖掘活动的反思感悟环节的价值,让学生在反思分享中自我观照,自我完善。②增厚度。学生的体验是独特的,要提高活动德育效果的附加值,利用团队合作形式,增强参与意识与责任心,学会欣赏他人,在“体验、分享、整合、应用”中实现内化与迁移。③有温度。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即时表现,及时做好引导、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教育的温度、实现自我教育。
3. 传承文化基因,为成长蓄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我们依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优势,将传统文化中“德”的育人元素与活动有机结合,构建“传承优秀文化”活动载体课程,让学生在“认知、体验、践行,知情意行合一”中滋养心灵、完善人格。
(1)诚信试场,践行“慎独”。诚信试场是学校基于“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德育的新路径,是落实“慎独、诚信”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从“诚信试场”切入,通过开设无人监考考场、学生自主选择考场类型的方式,让学生在进行知识检测的同时,也在接受自身诚信度的“检测”。“诚信试场”为学生自我成长提供了平台和契机,在不断趋向自律的过程中,树立坚守底线、诚信慎独的品性。
(2)道德讲堂,传承“美德”。实践是培塑学生品行最生动的教材,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与主题演讲形式进行整合,搭建“德文化”道德讲堂,讲经典文化、扬传统美德、奠人生之基,选取学生身边可感的“孝敬感恩”“勤俭勤奋”“爱岗敬业”案例,通过微演讲、国旗下主题演讲、年度演讲比赛、社团演讲等形式,遵循“发现—体验—感悟—传递”规律,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演讲活动的展示结合起来,在浓厚的演讲氛围中,学生受到美德的濡染,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践行力。
(3)爱心流动,弘扬“仁爱”。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入脑入心更入行,“让爱心流动起来”是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我们依托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借鉴心愿墙、爱心墙、爱心义卖、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将仁爱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班级心愿墙,让学生在表达中学会关爱他人;志愿者活动,定期去敬老院和福利院担任义工,体验关爱的温暖,增强社会责任感;爱心义卖,义卖款项资助困难学生和社会弱小,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优秀传统文化是破解当代价值观培育缺陷的有效途径,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①要选择。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取精华去糟粕、有鉴别有扬弃,基于学生的成长特点,与现实文化相融通。面对社会上各种“传统文化”活动,要增强鉴别力,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在设计中要有选择性,真正地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魅力。②要突破。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教师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历史魅力兼具当代价值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结合培育要求、成长特点,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和载体,借用活动体验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落地、入心。③要延伸。成功的体验总会带给学生深刻的感悟,在一段时期内激发热情,但是激情需要延续、理念需要内化,我们既要重视体验式活动的效果,又不能迷信其效果,要设置梯度性、实践性的延伸活动,开展持续的重温与反复,在发展中继承,在内化中提升。
4. 聚焦仪式浸润,为成长着色
仪式感是精心设计并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仪式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总带有学校教育理念的印记。学校以“至诚至正”校训为核心,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活动中浸润心灵,在文化体验中提升道德水平。
(1)离校课程,感恩前行。学校挖掘“最后一课”的德育内涵,将毕业设计为传承感恩心、树立责任心的离校活动。离校课程主要设计三个板块:①班级班会,以“忆往昔”为主题,通过成长回忆、游戏互动、祝福传递、整理教室、种植幸福树等环节,回忆同学情、重温师生谊。②学校校会,以“颂母校”为主题,通过节目展示、班歌颂唱、班牌传递、教师祝福、嘉宾赠言、父母心语等环节,感恩母校情、感谢父母恩。③毕业送别,以“踏征程”为主题,全校师生、家长排列在体育馆到校门的红毯两旁,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音乐中,满怀祝福和憧憬踏出校门,走向新征程。
(2)升旗仪式,提升认同。升国旗是学校重要的仪式活动,但是很容易程式化,我们将仪式环节丰富,增加学校特色,使整个过程蕴含育人力量:站军姿仪式,在背景音乐中,全体学生军姿站立五分钟,将国防教育军姿贯穿三年的学习,在反复中树形塑心;国旗下演讲,值周代表进行传统文化主题演讲,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寄语仪式,值周班级将先进典型和优秀事迹进行宣讲,以朋辈眼光发现榜样;校训重温,本周最佳学生代表领诵,全校集体朗诵“今天你准备好了吗”的校训誓词,将学校的“诚正”文化融入仪式细节。这些细节内容,在学生的内心留下烙印,建立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尊重感。
仪式教育是学校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师生的生命在仪式中和观看仪式中被丰富、延伸,它是融合知情意行于一体的活动。如何巧用校园仪式活动发挥育人价值呢?
①有传统,也要有创新。仪式是长期、经过无数次反复而形成的惯例行为,定期举行才能形成根植于心的传统,成为一种习惯。随着时代发展,仪式活动也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有创新,立足成长特点、学段特点设计适切的活动仪式,学生更能产生精神文化的认同。②有体验,也要有践行。要真正发挥仪式的育人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更要重视后续强化,进行跟踪引导、提醒督促,在反复重温中体验行为、内化感悟、践行提升,否则暂时的体验感悟容易稍纵即逝,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③有整体,也要有个体。学校的仪式活动,要有连续性和整体性,也要关注阶段性和个体性,根据学生成长规律,设计开发符合班级或助力个别学生成长的仪式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基于学生成长的体验活动,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