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新探
作者: 张春艳作者简介:张春艳(1978~),女,汉族,贵州毕节人,金沙县源村镇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摘 要: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以其特有的幻想性和趣味性深深吸引着广大小学生。童话的教育功能,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童话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形象材料;童话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能为儿童提供语言材料;童话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小学语文教育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童话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童话具有教育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鉴于此,文章以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29-05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所营造的奇异而夸张的世界,还在于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道理。童话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然而,“语言工具”意在将童话中极为丰富的语言教学价值埋葬,教师应该立足于童话的文本特征,构建童话故事的内涵,从而确立童话阅读教学的多维度目标。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读童话,充分发挥童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童话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直觉
童话故事往往语言简洁,逻辑关系简单,但是内容却丰富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童话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和感悟。首先,朗诵感受童言的语调。童言无忌在音韵、节奏、句型等上,都与幼儿的性格非常接近,它简单洁明,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让人赏心悦目。纵观全国统一教材中的童话选本,可以发现低年段的童话选本以短句型为主。例如,在教学《雨点儿》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并注意阅读时的停顿,体会故事中的语音和节奏的变化。其次,通过阅读来体会故事的情调。语气是声音的外在表现,也是个人情绪的表现。因此,正确地把握学生的语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例如,在教学《雾在哪里》这一课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体会到雾气讲话时的声调”;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让学生“借助标点符号来阅读好语气”;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一课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对白中的情感,理解与之相应的语调”;等等。这些都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办法。再次,品味和理解童话中的语言趣味。部编版课本中的童话故事,为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其语言意识,开辟了多种途径。例如《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通过对难念字进行拼写,并用生动活泼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增强语言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最后,让学生再看一遍,明白其中的深意。在通观教材中,许多美的童话都蕴含丰富的内涵,因此,老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到表面的含义,从而达到表达意思和训练学生语感的目的。
(二)有助于了解童话语境,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结合课文内容,学会运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童话故事的背景知识,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与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想象和情感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童话阅读的魅力和意义,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纵观人教版所收录的童话故事,其丰富的情绪内涵在集合中的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表现。对生命和自然规律的热爱,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张扬奇趣横溢的游戏精神,比如《小猴子下山》;经历了生活中的磨难,产生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提炼出“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等丰富的感情,将前后两篇文章联系起来,反复品味,反复阅读,感受文章中的自然风景,理解文章中的美丽的形态(《丑小鸭》教学);或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辨出不同的童话中所包含的不同的感情。或者采取演话剧的方式,展开“经验性学习”,深化学生对童话情景的感情经验。
(三)有助于积累童话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童话故事的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些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观察和感受,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潜力,丰富他们的语言体验,提高他们的表达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的水平。童话故事的选本,可以以丰富想象来引导体验,培养情感,引发思考。以这种方式,可以将童话教学与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自己的生活背景,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例如童话《狼和小羊》就是一篇非常好的童话故事,讲述了小羊在狼面前表现出善良勇敢的品质,体现了小羊与狼之间的友谊。这篇童话故事还涉及了动物世界和人类社会等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童话故事,挖掘童话故事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篇目的分布
当前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共12册,课文总篇目为446篇,其中童话篇目共51篇,占比为 11.43%。第一学段,即一至二年级四册教书中有童话篇目39篇;第二学段,即三至四年级四册教科书中有童话篇目11篇;第三学段,即五至六年级四册教科书中有童话篇目1篇。总体上看,在整个小学阶段,童话篇目随着学段增长而减少。这种编排规律大概是考虑了儿童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低年级时,儿童形象思维占主,更喜欢想象,所以第一个学段童话篇目安排得最多,第二个学段次之。到了高年级时,学生抽象思维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对童话的兴趣也随之减弱,所以第三学段的童话篇目就安排得较少。
从内容上看,小学阶段的童话作品大约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品格塑造型,如第一学段的《拔萝卜》《猴子捞月亮》《咕咚》等;二是科普启迪类,如第一学段的《小松鼠找花生》《小蜗牛》《雾在哪里》等;三是政治社会型,如第二学段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四是品格塑造与科普启迪兼具型,如第一学段的《小公鸡和小鸭子》、第二学段的《小狗学叫》、第三学段的《骑鹅旅行记》等。
总体上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童话的选择和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在低年级到高年级段的教材编写中,对童话的分布做了合理的考虑。教师进行童话阅读教学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童话的特点,理解童话的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品德引导和科普启迪。
三、 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停滞不前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当前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知识的灌输、讲解,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所限,他们的理解和接受水平都无法与成人相提并论。然而,由于受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他们的心目中,学生成功地通过了升学考试,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缩短故事的讲述时间,只强调自己认为很有意义的内容。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学习童话的时间,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学习。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发现,读童话是一件很浪费时间的事情,而不能体会到童话故事的真正意义。如在进行《龟兔赛跑》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会从学生最容易理解的角度出发讲解故事内容,而不是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故事情节来讲解。在实际课堂上,教师会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而不是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模糊
学习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提高的一个关键的方向标,如果存在着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要学的东西不清楚。目前,学生还处在一个学习的最基本的时期,他们总体的学习和归纳水平并不高,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如同是在盲从地进行着,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小白兔和小灰兔》的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情节,让他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想象,讲一讲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然而在课堂上教师没有针对学生想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指导,也没有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思考,这样的童话教学方式使得童话阅读教学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由于童话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制订得更为明确。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将课堂氛围营造得更加轻松愉悦。
(三)阅读教学中缺乏实践教学
童话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要参与其中,共同感受童话带来的乐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童话的魅力。很多教师只会在课堂上讲童话故事,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不能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中。由于阅读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困难,因此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只是为了学习文字内容,而不是为了学习文字内容所带来的乐趣。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积极地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童话阅读。
四、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原则
(一)树德原则
童话作品中往往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现着作者对社会的评价倾向,也体现着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原则等。童话作品中的人物,有的代表着社会中的“真、善、美”,而有的则代表着社会中的“假、恶、丑”。在引导学生学习童话时,就要引导学生赏真、向善、求美,引导学生发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懂得与人相处的和谐之道,发展善良的人格品质。以第一学段中的《小公鸡和小鸭子》为例,该童话作品主要讲述的故事是:小公鸡捉虫子给小鸭子吃,而小鸭子又勇敢救起不慎落水的小公鸡。不难看出,故事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各自发挥自己所长互帮互助的道理。互帮互助是人的美好品德之一。引导学生学习这篇童话作品,就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明白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发展他们互帮互助的品格。
(二)启智原则
童话往往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素材构建有趣的故事,作品本身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启发作用;作品内容往往蕴含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执教童话时,要本着启智的原则来实施。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操作:
第一,把童话作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资源。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技能,童话作品在这几个方面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比如,第一学段中的《棉花姑娘》《蜘蛛开店》等简单的童话,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看图说话、拓展对话等口语交际能力;第三学段中的《骑鹅旅行记》等,可以用以训练学生概括故事梗概、搭建故事框架等写作能力。
第二,把童话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科学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不少童话作品本身蕴含科学知识和人文常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这些童话,就能从中受到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熏陶。比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等,都蕴含自然科学知识,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思想的同时,也应当得到科学和人文素养的涵养与发展。
(三)养趣原则
童话作者一般都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知识特点,在故事构建和行文风格上,往往都扣住一个“趣”。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就要紧紧抓住童话中的“趣”点,引导学生在趣味中理解童话,体会童话思想内涵,发展学生对童话乃至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比如第一学段中的《小猴子下山》一文,全篇充满童趣,而主要的“趣”点在于“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先后出现的动作动词。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动词,让学生具身化地表演小猴子做这些动作的情形,角色化地体验故事之“趣”,涵养对童话的兴趣,也发展对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