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张道艳作者简介:张道艳(1985~),女,穿青人,贵州毕节人,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猫场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新课标下,强化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是落实新课标关于“整本书阅读”相关要求;切实解决农村小学生阅读少、碎片化阅读问题的需要。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笔者立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化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并就阅读书目的推荐、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过程的组织实施等提出了教学建议,以期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意识淡薄、经验不足等问题,推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34-0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主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凸显了阅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价值和地位。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在谈论“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提道:近年来的中高考语文命题开始探索考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状况,如考《红楼梦》的部分细节,若学生没有完整地阅读,则很难解答相关问题,这也是统编版语文教材格外重视整本书阅读的主要因素之一。
诚然,小学阶段作为学生阅读习惯养成、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强化整本书阅读,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力求通过研究,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以改变农村小学生阅读少、碎片化阅读的现状,促进农村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概述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整本书”之“整”,即完整;而“本”,则为量词,多指“一本书”。从内容上讲,“整本书”凸显的是内容的整体性;从形式上讲,“整本书”阅读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更加需要连续性。
通过梳理学术界有关“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可见学者们对“整本书阅读”内涵的解读更加倾向于精神产品的视角。例如,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一整本书,但不属于“整本书”的范畴;爆笑漫画、杂志等,也属于一整本书,但亦不能算作“整本书”。本研究所指的“整本书”,是指内容前后连贯、主题相关、具有独特思想价值的作品,多以“册”的形式呈现。如《鲁迅全集》,该作品虽是一部文本集,但其话语体系、思想体系等具有独特性,亦属于“整本书”的范畴。
本研究中,笔者所指的“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采取浏览、略读或精读等多元化的方式阅读整本书的过程,包括儿童文学著作、神话传说等国内外经典作品。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书目,亦可以作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作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所指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并非在课堂上针对“整本书”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而是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立足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水平等,引领学生选择图书、制订阅读计划、指导阅读方法,同时为学生阅读整本书搭建分析、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以深化学生对整本书内涵的理解,提高整本书阅读实效。
(二)整本书阅读的发展变化
新课标首次在学段目标中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并将其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而回溯历史社会的发展可见:“整本书阅读”并非新时代的产物,早在新课标颁布实施以前,很多文人学者便提及了“整本书阅读”这一重要的概念。
早在民国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基于民族立场,从“读书、治学、从政”三合一的视角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以文言阅读为基础阅读《国学入门书要目》的书籍,这是早期“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的雏形。
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胡适也倡导整本书阅读,相比较“讲读”,他更主张“看书”(即看整本书的原著),并列出了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1941年,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明确将“整本书”作为国文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并强调了“整本书为主体、单篇短章为辅助”的思想。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这是学者们首次全面论述整本书阅读并真正付诸教学实践。因此,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叶圣陶是提出整本书阅读理念并付诸教学实践的教育家。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梁启超、胡适以及叶圣陶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国内学者亦强化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但相关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付诸实践者较少。
2002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这是我国首次在课标中表述“读整本书”。至此,“整本书阅读”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并得到采认和推行。
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并明确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充分彰显了整本书阅读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为教师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三)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新课标将“整本书阅读”的地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并对义务教育整本书阅读做出了具体而详细的阐述。
1. 教学目标:科学而清晰
在课程目标的“阅读与鉴赏”部分,新课标对不同学段“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例如,第一学段为“尝试阅读整本书”;第二学段为“阅读整本书并初步理解主要内容”;第三学段为“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由此可见,从低段到高段,新课标遵循了“由易入难、逐步提高、前后承接”的基本原则,让一线教师进一步明晰了小学各学段整本书阅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 教学内容:合理而恰当
在明晰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进行了合理而恰当的安排,深入梳理可见:每一个学段均安排有三项学习内容,彼此之间呈对应式层层递进的关系。例如,第一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为:阅读、朗诵优秀的儿歌集;第二学段的内容为:阅读儿童文学名著;第三学段内容为:阅读文学、科普以及科幻等类型的优秀作品。由此可见,就教学内容来讲,从小学低段到高段,整本书阅读的体裁逐步宽泛、要求逐渐提高,相关的要求与安排,与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等相契合。
3. 教学方法:详细而实用
除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新课标还就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如:整本书阅读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多种阅读策略;并精心设计组织多种语文阅读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主要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自主开展整本书阅读。这一方法指导,亦是笔者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实践中运用的方法。
二、 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
为了全面、充分地了解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以所施教地区的小学为对象开展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和手段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从“教”和“学”两个视角总结归纳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
(一)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的问题:阅读组织不足,过程环节混乱
虽然新课标强调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的思路、目标和方向等依然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强化整本书阅读,教师的组织、引导等直接决定整本书阅读教学是否顺利开展以及最终的教学实效。
通过深入梳理调查研究数据可见,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组织不足,过程环节较为混乱,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组织不足。“很少”组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这里的“很少”表现为:组织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的教师很少;教师组织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的频率较低。首先,就组织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的教师比例来讲,约有60%左右的语文教师表示尝试组织开展过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40%的教师表示从未组织开展过该阅读实践活动;其次,就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开展的频度而言,部分教师表示仅仅开展过一两次阅读实践活动,部分教师表示一学期或者一学年组织开展一次整本书阅读活动。从教师组织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频度来看: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依然不足,与新课标各学段要求的目标尚有很大的差距。
二是整本书阅读过程环节混乱。基于新课标的指引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为推荐读物、制订计划、过程指导等。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道如何组织该阅读实践活动。
2. “学”的问题:阅读较少,理解不深,知识积累不足
于正处于成长发展期的小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具有显著的优势,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中学习知识、思想和方法等。通过开展农村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笔者总结归纳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是农村小学生阅读较少。整体而言,农村小学生阅读较少,除了课内阅读,涉足课外阅读的学生比例相对不高,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部分农村小学生甚至存在“不读书”的问题。正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较少,导致其在语文学习中知识视野往往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本身,很少有拓展和延伸,长此以往,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
二是学生阅读理解不深。新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中、高学段起,学生在阅读中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同时还要能够与同学交流、分享。针对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调查表明:很多小学生的阅读存在浅层阅读的问题,对文本内容、思想以及内涵理解不深,导致阅读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作用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是知识积累不足。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道路上,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强化学生的阅读积累,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农村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知识积累不足,导致其很难真正吸收阅读本身蕴含的“知识营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在语文阅读中,农村小学生还存在经典阅读不足的问题,即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够“经典”,名家名著、儿童文学作品较少,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最终实效。
(二)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成因
1. “教”的问题成因:意识淡薄,经验欠缺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之所以存在阅读组织实施不足、过程环节混乱的问题,与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意识淡薄、经验缺乏息息相关。
一方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识较为淡薄。虽然新课标明确了“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意识依然较为淡薄,绝大多数教师的阅读教学依然仅仅局限于课本教材上的单篇精讲阅读,很少有相应的拓展和延伸。正是因为这种淡薄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意识,影响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组织开展的频度、效度。
另一方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之所以存在过程环节混乱的问题,很大程度与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息息相关。如在调查研究中,部分教师从未组织开展过整本书阅读实践;部分教师仅仅组织过一两次,且每一次阅读间隔时间较长,如一学期或一学年方组织开展一次实践活动。这样的实施频度,将难以让教师从中学习、积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