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 曾惠华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3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成果(立项批准号:ZJKTZ23020)。

作者简介:曾惠华(1979~),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育也逐渐朝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向发展。其中,思辨性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将聚焦思辨性阅读,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取具体策略,打造高效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39-04

思辨性阅读是指通过分析和推理,深入理解文本的意义和内在逻辑,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思辨性阅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对此,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 思辨性阅读教学于学生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关系到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深入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对其进行评判和反思,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二)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而阅读则是强化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同时,思辨性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在多元化的观点中寻找共同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对学生未来的社交能力和领导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讲解和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然而,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评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思考和评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发掘问题的多元化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出创造性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内涵特点

(一)注重阅读思维的宽度

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要全面理解文章内容,注重阅读思维的宽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关系入手,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重要信息,理解文章中人物和事件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对文章全面而准确的理解。此外,思辨性阅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比较和分析文章中的信息,探究其异同点和深层原因,从而培养其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拓展思维的广度

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要善于联系多种信息,注重拓展思维的广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多个角度思考文章中的问题,探究文章中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从而形成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思辨性阅读还鼓励学生从课外获取更多的信息,从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文章,从而培养其跨学科思考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挖掘思维的深度

思辨性阅读强调学生要深入挖掘文章中的意义和价值,注重挖掘思维的深度。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探究文章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思想,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评价。同时,思辨性阅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质疑能力,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反思和质疑文章中的观点和信息,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 当下小学语文阅读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能力不足

一方面,不少小学生在阅读习惯、阅读量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有些学生缺乏主动阅读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些学生则阅读量过少,只停留在课本上,缺乏对课外读物的阅读。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技巧方面也存在不足。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出现理解偏差、思维僵化、忽视重点等问题,导致阅读效果不佳。

(二)教材知识点分布不够合理

一方面,教材设置不够合理。有些教材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教材内容过于复杂,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造成了学习困难。另一方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不够紧密,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一方面,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具体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简化学习流程

情境是文本解构的重要方法,通过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思想,进行有效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以《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为例,作为一篇科普类文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渺小与人类活动的破坏性,以及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生活情境:

1. 假设你是一颗卫星,从外太空俯瞰地球,你会看到什么?

2. 假设你是一位环保志愿者,请你为保护地球写一份倡议书,你会如何说服人们减少对地球的破坏?

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保护地球。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互相启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跳出传统课堂的束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环保志愿者行动、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

(二)运用小组合作,强化阅读思维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为例,文章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声音,通过文字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秋景。这样的文本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对此,教师可发挥小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碰撞的同时,降低文章理解难度。

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

1. 秋天的声音都有哪些?

2. 你觉得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随后,每个小组可以共同阅读课文,将前期讨论的观点和问题作为参考进行交流分享,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提醒、互相讨论不明白的地方,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在阅读完成后,教师可让小组内的学生再次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如:

3. 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秋天的声音?

4. 你在文中找到了哪些描写景色的句子?

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细节和作者的意图。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记录每个小组的回答内容,提炼关键词与中心思想,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以实现不同小组之间思维的交互,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理解不同观点,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分析文本脉络,提高思辨能力

分析文本脉络是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结构、逻辑和语言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以《寒号鸟》一课为例,作为一篇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寒号鸟因为懒惰和贪图安逸而最终被冻死的故事。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只有勤奋努力、居安思危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在分析《寒号鸟》这个故事的文本脉络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故事,然后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故事情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抓住故事的关键点:

1. 这个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它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2.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场景?

3. 寒号鸟为什么会被冻死?它的死亡和它的懒惰有关吗?

4. 故事中有没有其他角色?它们对寒号鸟的态度如何?

5. 故事想要传达什么样的道理?你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故事的结构和主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细节和语言特点。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寒号鸟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它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它是如何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奋努力、居安思危的。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寒号鸟,你会怎么做?”“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等。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水平。

(四)触及深刻境界,发散语文思维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发散。通过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和观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童话,讲述了老屋不断被需要它的动物们拜访,始终没有倒下的故事。老屋作为故事的主角,其形象既展现了慈爱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又暗示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不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老屋背后的深刻含义。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答这个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如老屋的坚定信念、动物的互助合作、生命的顽强不屈等。这种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老屋为什么愿意帮助别人?”“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出发,去思考和探讨文本中的深层含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除了提出深刻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辩论等活动,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一场关于“老屋是否应该倒下”的辩论赛,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进行辩论。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

(五)组织欣赏文本,深化文章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因素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除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组织学生欣赏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提高他们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王之涣在离家远游时的思乡之情。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初步朗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韵律。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诗中的用词、音韵和节奏,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变化。例如,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句,通过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家乡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传达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带领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在《泊船瓜洲》中,诗人通过描绘瓜洲、京口、钟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家乡的景象。通过这些意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其他描写思乡之情的诗歌,发现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种情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