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作者: 管乳香作者简介:管乳香(1975~),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义蓬第一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课堂问题与思维能力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上,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立足于教学内容,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特点,认真地进行问题的设计,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章从问题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思考等层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课堂提问”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47-04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四大要素之一,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在问题求解中,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达到建构式学习的目的。为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明确课堂提问对学生思考能力培养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提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一、 基于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背景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教学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出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归纳、巩固、深化。在问题思考过程中,学生既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又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认识和提高。提问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把自己的意见和思想明确、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有助于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提问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其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问题的合理性、解题方式、逻辑推理等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
二、 基于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坚持以生为中心的思想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与指导,使其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教师应该以教材文本中的知识内容为中心,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与问题,根据新课改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开展问题式教学。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来指导学生,使学生发现有关的问题,并深入探究问题,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与发展。教师在提问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提问的内容,保证学生在答题时与语文学习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调节课堂的气氛和内容,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自信,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的思考结果,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可以得到锻炼与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掌握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并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培养。
三、 基于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策略
(一)消除权威——让学生有问敢提
教师不能再以自我权威为中心,要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给予学生质疑教师、发表自己观点、提出建议等的权利,使学生从过去依附教师话语的地位走向自我言说的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把学生蕴藏的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促使学生进入最真实的自然状态,畅所欲言。当思维的火花迸发相撞产生亮点后,学生能获得说的成就感,从而更乐于说,更敢于表达。
1. “童化”教师
当教师的外在形象与学生更“相近”时更容易亲近学生,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要适当地使自己“童化”。“童化”教师就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时要把教师的权威隐藏起来,像一个大孩子一样与学生相处,使自己的言行举动适当地学生化,和学生同样充满着求知欲,同样也有学习情绪。要让学生忘记你是教师的角色,教师只是结伴飞行的雁群中的其中一员,“童化”教师能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更容易完成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和谐共创。
2. 允许出错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小伙伴中间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一旦站到讲台上就开始结结巴巴,这不光是因为说话的环境变了,也是因为怕说错话惹人笑话,被老师批评,心里没有安全感。当老师的都难免会有完美主义倾向,什么都想做到最好,要求学生也是如此。但我们要知道,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个体,更何况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作为老师要正确理性地看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允许学生出错,多鼓励,少批评,对于敢于交流的学生首先予以勇气可嘉的肯定,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提出并回答问题,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帮助纠错,让每个敢说的学生都不留遗憾。
3. 允许插嘴
传统教学中,学生发言得先举手获准后才被允许,否则就是“插嘴”扰乱课堂秩序,但思维火花的迸发往往就在那一瞬间,有多少次学生思维的亮点没有展现出来就是因为被“插嘴”的恶名扼杀了,致使许多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也不想问。在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插嘴”,自由质疑,即使打断教学也不要厉言训斥。因为一个学生的疑问,它往往代表的是一部分学生的疑问。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能让老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心理的自由。心理自由了才能释放出更多想说的话,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插嘴”正是学生自我表达思维的表现。
4. 用心倾听
新课标指出,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那就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需要)。一个好教师会用心倾听学生的认知和感受,并适时做出得体的回应和评价。学会倾听既能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又能赢得学生的信任,还能在交流中体会思想的快乐。
(二)精心预设——让学生有问可提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一节课的全面准备与设计,这与我们常说的教学设计是相同的道理。教师在准备课堂教学的时候,既要规划好本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与培养的能力,又要注意预设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更要充分考虑会影响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采用合适的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语言技巧进行规范训练,让学生有问可提,促进师生对话意义的不断生成。
1. 预设情境,激起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使学生想说,教师应利用游戏、模仿等各种手段创造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强烈兴趣,激发思维灵动,使学生主动说出内心的疑问和见解。比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师生对话,来感知内容:中午放学回到家,妈妈(师扮)与你交流谈话……
妈妈:宝贝儿,回来啦,快把书包放下!
儿子:是!老妈!
妈妈:儿子,今天学的什么课文?
儿子:少年闰土。
妈妈:少年运土?往哪里运?
儿子:是“闰土”,不是“运土”。
妈妈:瞧妈这耳朵!哎,这闰土是谁?
儿子:他是鲁迅30多年前的一位好朋友!
妈妈:长得啥样?
儿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妈妈:好可爱的孩子!这孩子考试考得不错吧!
儿子:是啊!好多“题目”我可能都考不过他!
妈妈:说给我听听!
儿子:他月夜看瓜,见猹咬瓜,举起钢叉就刺,好机敏、好伶俐啊!还有他雪地捕鸟……可好玩啦!
有趣的师生情境对话,使得学生对文本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感知与探索,让思维变得更灵动。
2. 预设话题,激发情感
话题是展开对话的依据和中介,好的话题往往隐含着对话的广度和深度。选择一个好的话题,一个贴近学生经验世界的话题,可以“撬开”学生的嘴巴,撞击学生的心灵,为成功的对话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置师生共同的话题,让学生产生对话与交流的愿望,促使他们全身心参与和投入,使学生有话可说。比如,在引入《匆匆》这一课时,师生谈话:同学们平时喜欢读什么书?安徒生的童话一定不陌生吧?(师生自由交谈)200多年前,安徒生诞生在丹麦,直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都从安徒生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获得了快乐。时光匆匆,从安徒生创作第一篇童话算起,100多年过去了,但他的童话魅力依旧。今天学的这篇文章也发表100多年了,但依旧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它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教师从学生喜爱的安徒生童话谈起,巧妙地引出“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有效地激发起来。
3. 预留时间,激活思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焦点,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元认知。在认知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不同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信任、多一点宽容,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感悟,这样孩子们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发表出更多灵动的思想见解。
(三)寻找契机——让学生有问能说
任何事情都需要在适合的时间和地点来做,才能做好、做成。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时间和空间,抓住各种契机,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
1. 设疑导入,想问就问
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如果设置一个疑问来导入上课内容,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内心一定会有无数的话语想说,这时点燃的思维火花可以激起千层浪。比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引入环节中提出“我们可以猜一猜这两个人会有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要选这两个罐子做这篇课文的主角?”等问题,之后,再指导学生用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探索,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而且能够对好的学生进行深度的训练。
2. 探究实践,相互交流
探究阶段是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新课程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对语文技能的学习应适当干预,让学生以个体或群体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感知、观察、分析来认识事物、探究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寻求答案。这是学生相互交流、共享经验、相互质疑的好时机,也能让学生自由地行使自我话语权。比如,在《扁鹊治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预习,从中发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并理解其寓意。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些鼓励与指导。小组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其组织、协调、分析、判断等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其高阶思维水平。
3. 拓展应用,各抒己见
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高度重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探究,敢于打破常规,在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时加以点拨和鼓励,在学生展示个性理念时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质疑,共同提高,这会让学生的话语权体现得更加个性,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活跃。教材《鲁滨逊漂流记(选段)》选取了鲁滨逊出海搜寻生存用品的片段,语言朴素,情节鲜明。在教学结束后,我们还可以组织一次“如果我是鲁滨逊”这样的对话,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模拟,并就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和将来的生活规划进行沟通。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忽然间,海面上刮起了龙卷风,你发现自己正站在一片临海的海滩上,你该怎么办?”这样的开放式提问不仅有助于学生复习教材知识,巩固知识点,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换意见。开放式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进教学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