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作者: 史鑫妮

作者简介:史鑫妮(1995~),女,汉族,浙江宁波人,杭州市临平区育才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荷花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摘  要:在新课标与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以“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广受推崇,为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和革新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构建“教—学—评”一致的课堂也成了现阶段各学科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而语文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将“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以构建新型课堂已然成为一种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文章就主要围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展开,先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还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具备的价值,然后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追求和教学目标,展开了对如何构建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这一问题的探究。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语文;课堂构建;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51-04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追求下,教师需要在知识教学以外更多地为学生提供行为和思维上的引导,关注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助力,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与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知,也还没有建立起有关学习的正确认知,需要有教师的教作为引导才能够实现有效的学,进而才能够实现有效的成长。那么,为了能够给学生创设更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展开更加高效的学习,教师就需要对课堂上由自己主导的教进行调整与优化,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新理念来构建能够满足现代教育需要的新型课堂,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参考和依据回答“为何教学”“学习什么”“如何评价”等多个问题,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依据与保障。

一、 “教—学—评”一致性概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将教、学与评联系到一起来设计与开展教学,确立科学的教学、学习和评价方式,充分合理地使用教学、学习和评价工具,注重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有效性。“教—学—评”一致性可以被看作是课标中教、学、评一体化的一种变式或体现,是新时代背景下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新理念,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认知,也调整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更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教师和学生同为中心的双核心教学框架的搭建奠定了基础。

具体来讲,“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评”分别指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即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评价,其中教师的教学可以拓展为教师在课堂上教授课程知识和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可以拓展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取课程知识和实现成长目标的过程,课堂的评价可以拓展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的反思与总结。所谓的“教—学—评”一致性实际上就是指“教”“学”“评”这三个课堂教学环节在目标、内容、标准等层面上要指向一致的方向,教师和学生需要以评价作为联系点来为教学与学习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借由评价来实现教学与学习的相互促进,进而再带动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个体的不断进步和向上发展。

二、 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概述

语文是基础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需要从头学习到尾的主要课程之一,从古至今都是我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与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有着很多的经验与理论作为参考,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才会面临更多的限制与阻碍,与应试教育理念之间更深的羁绊为填鸭灌输式教学和重复机械式教学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能量,让课堂上的教学、学习与评价始终都被压在考试和升学的五指山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虽然来自新课标,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但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过程中却仍然存在着目标功利化、形式单一化、评价片面化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际价值的实现。

(一)存在的问题

1. 目标功利化

教学目标功利化的最大表现就是“应试”,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内容都与考试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多的也是考试中要考的内容和应对考试的技巧,小学生每个学期都需要参加期中、期末两场大型考试,部分学校还会直接将考试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与划分班级的标准,这就使得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考试上。而指向“应试”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核心追求不符,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目标功利化的问题。

2. 形式单一化

就现阶段的课堂教学而言,形式单一化的问题贯穿于教学、学习和评价的全过程,无论是在教学、学习还是评价中的哪一个环节,教师为学生设定的标准或提供的参考都既机械又单一,针对性和层次性明显不足,因而也无法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太大助力。想要真正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课堂框架时就需要先丰富教、学、评的基本形式,从根源上解决教、学、评形式单一化的问题。

3. 评价片面化

评价片面化体现在内容、标准和形式等各个方面,很长一段时间里的课堂评价都停留于纸面上的结果,接受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学生,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展开评价时也很少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对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做出调整,也很少站在学生的视角下来思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很难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甚至于出现打击学生学习自信与学习热情的情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还需要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评价的片面化。

(二)实际的价值

1. 强化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推动新课改进入新阶段以后,教师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包含了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四项,指向的是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追求本身就是为了让课堂上的教、学、评更匹配学生实际的发展需要,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与助力,因此构建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价值首先就体现在强化核心素养培养上。

2. 助力建设学习自信

自信心与积极性是学生的学习能够取得实际成效的基础保障,掌握着更多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教师固然是小学课堂上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践者,但学生永远都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受教育主体,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层面的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我和发挥作用,这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的意识,为学生未来持续性地学习和成长提供支持与助力。

三、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构建路径

结合新课标中对“‘教—学—评’一体化”和“‘教—学—评’一致性”的解释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时,需要把握的要点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以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作为依据;一个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以当前已有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作为依据;还有一个是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注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目标的完成度。无论是教、学、评中的哪一个环节,需要关注和回答的问题都只有“为什么”“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这三个,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就需要以目标、任务、方式、内容和活动作为切入点。

(一)动态设置教、学、评目标,为教学的灵活调整预留空间

目标是指引教、学、评方向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上需要先进行统一的一个教学要素,只有确保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指向一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课堂的评价才有可能形成更有效的配合。而在设置教、学、评目标时,教师还需要基于教、学、评内部方向的绝对统一来赋予教、学、评目标这一整体更多的灵活性,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与实际需要进行的调整预留空间。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为例,结合三年级语文课标中阅读版块“能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课文的实际内容来看,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时就需要先确定短期的目标方向和长期的目标方向,以概括性的目标方向来代替确定的目标,保障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的灵活性。

(二)精准设置教、学、评任务,为教学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受到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呈现能力水平和思维模式等多个层面上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和未来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教师在构建新型课堂并设置具体任务时就需要注重精准性,就是说要将学生之间的这种客观差异也纳入考量,尊重学生之间的固有差异性和发展差异性,分层设置多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以此来为教学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教师在设置教、学、评任务时就可以从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的双视角出发,为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设置完成难度逐步提升的各项任务。夯实基础层次的任务主要指向基础语言知识的积累,即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生字词,并引导学生完成故事大意的概括,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体掌握包含“挣”“几”“晃”“喷”等在内的生字,概括出“要重视和同情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的故事主旨;提升能力层次的任务指向对情节安排与表达技巧的理解,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童话故事的基本要素,并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有价值的童话故事,而学生需要具体掌握童话故事的基本构成和常使用的表达方法。分层进行的任务设置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水平,也迎合了学生实际的学习规律。

(三)多元设置教、学、评方式,为教学的全面覆盖提供助力

教学、学习和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与片面性是影响整体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那么为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教师在构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时,就需要设置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评方式,以保证教学的全面覆盖。而结合实际来看,以“单元”或者“项目”作为基本教学单位的系统性教学模式就能够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提供支持与助力,其本身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评”的一致性提供了保障。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是一个主题为“自然”的教学单元,教材中用“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作为导入,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通过课堂上的教学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机会。那么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指导下的单元或项目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几篇需要阅读的课文和口语、习作等板块看成一个整体,站在整体视角下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可以是以“留心你身边的普通人和小事”为题,引导学生展开读写说结合,联系了书本与实践的探究与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以后回忆自己印象里哪些来自自然的“好玩的东西”,并模仿课文段落将其写出来。而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教师就需要将学生阅读的感受、写作的文字和口头的语言都看作是评价的内容与依据,以便于对学生做出思维与能力层面的全面评价。

(四)系统设置教、学、评内容,为教学的有效延伸确立框架

知识的整合与重构不仅是各种系统性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的前提和基础,要想让“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理念能够被有效地践行,教师就需要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完成多元化知识的整合与多元化学习板块的构建。简单来说就是:教师要系统设置教学、学习和评价的内容,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构建和延伸确立一个具体的框架,以保证课堂上教学、学习和评价的内容能够保持一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