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提质”导向下小学语文高效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张伟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减负提质”导向下小学语数高效作业设计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JJKZX22-686)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伟(1980~),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研究方向:“精·准”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双减”政策的本质在于使教育回归其本初目标,即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减轻学生负担和优化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提升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能力、有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以“双减”政策的实施为背景,结合其“减负提质”的本质要求,对小学语文高效作业的类型、设计原则及其具体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与探讨,旨在引导更多的小学语文教师正确理解“双减”政策,更好地设计优质语文作业,推动学生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轻松、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减负提质”;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55-04
作业是指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和学习活动,其目的是提供额外的练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作业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正因如此,学科教师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极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作业越多越好,但殊不知,过量的作业成为学生的一项负担,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成长不说,也很容易导致其产生学习抵触与排斥的情绪。考虑到这一情况,“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其明确地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主张教师“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由此可以看出,“双减”政策并不是一味地主张取消作业,而是呼吁提升作业的质,减少作业的量,其本质彰显的是“减负提质”的教育理念。鉴于此,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师都应当积极学习与贯彻“双减”政策有关作业设计与布置的教育理念,以此调整与优化自身的作业设计行为。以下,笔者仅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经验,针对“减负提质”导向下小学语文高效作业设计这一主题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 “减负提质”导向下小学语文高效作业的类型
(一)从表现形式上划分
作业从表现形式上划分可以分为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两种。其中,书面作业是指需要学生通过书面形式完成的任务,其需要学生具体将作业内容落实到纸面上,以文字的形式呈现,通常包括字词抄写、作文等。非书面作业则是指以其他形式完成的任务,如朗读背诵、小组探究、情景剧排演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书面作业和非书面作业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其会视情况而融入与渗透。这一点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灵活把握。
(二)从功能上划分
不同形式与内容的作业有着不同的功能及其作用。具体而言,其可以大致划分为如下几种。
1. 预学型作业
所谓预学型作业是一种指导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新内容的作业形式。通过预学型作业,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了解新课的基本概念、背景知识和重要内容,从而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之前,笔者便向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预学型作业:读:大声朗读课文2遍;标:标出自然段或者小节;抄:摘抄文中好词佳句;查:查背景资料,理解课文中新词语的含义;思: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尝试解答课后问题,并试着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预学型作业使得学生对《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一课文的预习不再是漫无目的、散漫而任意,相反,充满着导向性与指引性,让学生清楚、明白地知道预习什么,而这除了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他们初步扫清了一些基础性的障碍,为他们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专注于听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 习得型作业
习得型作业即是指教师在教授了学生相关内容之后,引导其进行梳理、复习与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作业形式。通过解答习得型作业,学生可以回顾和总结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进一步巩固掌握的知识点。而从学生所完成的习得型作业中,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并据此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的教育计划及其行为。例如,在教学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之后,笔者便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习得型作业,具体内容如下:请仿照课文内容的格式与情感写一写雷锋叔叔在哪里。课下,学生积极融入思考与创作之中,所提交的仿写作业水平较高。像有的学生写道:沿着茂密的丛林,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丛林说:昨天,他曾经路过这里,背着瘦弱的残疾人,踩着小河中的石块。听,河水欢乐的奔腾声,就是他留下的爽朗的笑声。有的学生写道:沿着弯弯的小河,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小河说:昨天,他曾跳进冰冷的水中,就齐了落入水中的孩子,赶着匆匆的脚步。瞧,那医院的走廊里,就是他留下的足迹。可以说,在完成这一习得型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思考《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的格式,需要认真体会与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雷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我们应当向雷锋叔叔致敬、学习的情感,而这不仅奠定了仿写的重要基础,更是对其情感与品质的一种洗涤与升华。习得型作业对推动学生夯实与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具有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3. 拓展型作业
拓展型作业是指教师为学生设置的具有较高难度和创造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扩展和拓展,以深入探究和应用学科知识。拓展型作业旨在挑战学生,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思考和创新,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了《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篇课文之后,笔者便为学生设计了一项拓展型作业,其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天宫课堂》相关的电视节目片段,其是由当时在轨飞行的神舟十三号乘组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给广大青少年带来的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并鼓励学生在观看完之后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实验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及其想法。这样的作业内容既与学生语文课上刚刚学习的《太空生活趣事多》一文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到太空生活的有趣,此外,各种令人大开眼界的实验也在他们小小的心中种下了科学启蒙的种子,当然,学生在“我口说我心”的表达过程中,也需要独立思考、认真梳理逻辑,这对他们包括口语表达能力等在内的多项语文素养及其能力的培养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拓展型作业的作用与价值不言而喻。
4. 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一种作业形式。这种作业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活动,进行实地观察、实验研究、调研考察、社会实践等,以实践的方式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这种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探索。例如,在教学完《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的实践型作业:每位学生选择自己家中或身边的一种植物进行观察,重点关注植物的茎和叶的生长情况、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定期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通过绘图、拍照或写下文字描述的方式呈现。进行小组分享,互相学习彼此观察到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交流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方法和经验。这样的实践型作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植物近距离接触的良好契机,不但有助于学生亲身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而加深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思考能力,有助于推动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并据此获得身心健康、愉悦的发展。
二、 “减负提质”导向下小学语文高效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作业设计应该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与水平。这意味着在确定作业内容和难度时,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和学习进程等因素,以进行科学评估。这样可以避免给学生过度负担或者过于简单的作业任务。据此设计的作业也才能更好地凸显“减负提质”的理念,以切实落实“双减”政策中有关作业的要求。
(二)个性化原则
“双减”政策中明确指出“鼓励布置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其提倡教师从学科教育实际出发为学生设计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便应当在设计作业时灵活融入多样、趣味的形式和内容,以让小学语文作业凸显个性化的特点,更具新颖感、新鲜感,这使得它们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语文作业参与、完成兴趣。这相较于长此以往单一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更能驱动着学生积极学习、高效学习,作用于学生语文素养及其能力的成长与进步。
(三)差异性原则
“双减”政策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作业,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制订不同的作业要求和难度,确保作业具有差异化。对此,“减负提质”导向下,小学语文学科作业的设计也应当体现差异性的特点,即充满弹性,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从作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作业内容,而这既避免了统一化的作业内容可能带给部分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与负担,也能避免部分优秀学生无法从统一化的作业中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尴尬状况,能调动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学生的语文作业完成的兴趣与主动性,推动其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三、 “减负提质”导向下小学语文高效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据此设计语文作业
“减负提质”的本质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切实提升其学习的效益与质量。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能任意设计作业,而应当立足于教育实际,认真阅读语文教材,依据新课标仔细分析其具体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入手设计真正符合学生实际语文学习需求的作业内容及其形式。
例如,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依据新课标有关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其教学目标具体分为如下四个方面: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和了解小兴安岭的地域文化、自然景观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及其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通过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出准确、流畅的作文或口头表达。
思维能力:通过文本中的信息和情节,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推理、对比、归纳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等。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文本中所描写的小兴安岭的美丽意境,启发他们在语言表达、图画描述等方面的创造力,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而据此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笔者便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作业内容:如果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这一作业驱动着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仔细感受小兴安岭四个季节不同的美丽景色,并根据喜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最喜爱的小兴安岭的季节的特点。阅读、思考与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过程实质上便是学生开启思维进行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对比、分析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不同美丽景色,而据此学生又会将自己对小兴安岭美丽景色、丰富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以审美为导向的创造性表达,进而形成对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涌现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如此一来,虽然仅仅只是一项简单的口头作业,但却有效建立起了学生课上学习与课下复习之间的密切联系,驱动着进行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样的作业对学生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显然有着突出的作用。
(二)积极开展集体教研,形成完善优质作业
现如今,学科作业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及其内容,导致作业的任意性较强,很多会缺少专业性与严谨性。这样的作业显然并不符合“双减”政策有关“减负提质”的作业要求及其相关理念,也并不利于学生高效进行语文学习,并获得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自己设计语文作业的基础上开展集体教研,即在集体教研的氛围中加以研究与探讨,将不同教师设计作业中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摒弃不合理的糟粕部分,以形成一份完善的、科学的优质语文作业内容。这对“减负提质”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有着更为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这两首古诗的习得型作业设计实践中,有的教师的作业内容体现了差异化的特点,有的教师的作业形式彰显了个性化的特征,在教师集体教研的过程中,便将这两位教师的作业智慧有效凝聚到了一起,形成了如下的语文作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