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口语表达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赵晓雪

作者简介:赵晓雪(1973~),女,汉族,陕西杨凌人,杨陵区第四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提出的要求是: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但是,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唯有通过分析查找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学生语文口语表达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农村学生;口语表达;现状;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59-04

身处农村学校的教师,即便是担任了十五六年的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但始终觉得农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弱,说话时经常出现半句话或病句。因此,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与城区学生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也就不难理解。如此看来,提高农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初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现状

(一)不知所措,避而不谈

语文课堂上,但凡教师提出一个让学生发表观点的问题,尽管教师会示范引导,但学生仍会低下头,生怕老师叫到自己,莫要说举手发言了。这个时候,教师若是想着语言鼓励一下学生,让学生主动发言,多半是白费功夫,浪费时间而已。遇到语言赏析题目,若是让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句进行赏析,学生就会按照赏析这两种修辞的固定句式去说,但往往只说“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比作‘××’(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说到这就不吱声了。学生这种表现,恐怕是因为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所以就干脆不开口,更不要说让学生就一篇文章,自选语句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多角度赏析,那恐怕难于登天。

(二)语法错误,表达不规范

校园生活,不只是有师生共处的课堂,还有师生课余交谈的时光,无论何种情况,很多时候,学生口语表达模糊,让人听得云里雾里,若是要领会学生表达的中心意思,那也只能试图揣摩学生的意图,而这个时候,口语表达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是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呈现。在师生交谈过程中,学生出现的语法错误、表达不规范的口语现象实在是不足为奇。

(三)词语匮乏,思路狭窄

学生口语表达时,“词穷”已是常态。例如,学习《野望》这首诗时,教师让学生用一个词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也只听到了学生说“凄凉”“深深的秋意”,竟然没有学生说出“萧条”“萧瑟”这两个常用来形容秋天的词语。

另外,语文课堂上,老师有时会强调某一个字的字形。比如,让学生说出“徙倚欲何依”的“徙”字怎么写?可是有的学生不知如何组织语言,竟然也有学生不知如何表述,急得想上黑板书写。学生的这种表现着实吓到老师了,问题卡了半分钟左右,终于有思路开阔的学生说出了答案:“右边上面是‘止’,下面是‘走’的下半部分。”

以上两种情形,无不说明了学生口语表达方面的问题:思维僵化,词语匮乏,或是有一定的词语积累,但却不会运用。

二、 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原因

(一)学生原因

1. 文辞积累量少

农村学生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家长又不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算是想抓一抓孩子的学习,也不见得方法得当,或许也花了时间和精力,经济方面也给予了不少投资,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或者压根就没有任何收效,更不要说重视孩子的阅读。学习是需要环境的。就是说,如果父母有阅读的好习惯,那么孩子基本上也会喜欢读书。但是,现如今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很少,在农村喜欢读书的人就更少了。那么,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孩子,哪里能谈得上阅读量,再要说积累很多的词语、成语、名言名句,大概就是空想吧?积累少量的词汇,恐怕也只是课堂学到的。可见,文辞积累量少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弱的病根,这会加剧学生不敢表达的恐惧心理。

2. 缺乏自信,不敢表达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非常在意自己在同学面前的形象。上课不愿意举手发言,生怕自己说错什么,惹得同学们笑话,这种现象往往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剧增。有时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有不少学生也会表现得非常紧张不安,以至于出现说话结巴、口头禅增多、语句不通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学生日常缺少语言实践,自信不足,不敢表达。另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他们也许能说,但他们不愿说,只愿意当那个“旁听生”。

(二)教师原因

1. 教学理念落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教师却片面地把学生对语文工具的掌握,片面理解成为对语言的分析研究。教师普遍认为,无论学生口语表达多么流畅,考试又不考,白费功夫,觉得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是不值当的,还不如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题,毕竟分数才是硬道理,而且这样更能赢得家长的好评。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为了赶进度,需要学生口语表达的问题,教师代劳了,而学生也未必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灌进耳朵,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收效甚微。有时,时间允许,教师会针对一些问题让学生发言,但结果是参与的学生也就那么几个,不过是尖子生的一番说话表演,而大部分学生仅充当了观众。这样的教学不能真正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可现实情况是,语文课几乎全都是精读精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语言赏析、写作手法等,这些问题,老师抠得很细,生怕有什么知识点遗漏。日复一日,学生早就腻了这样枯燥而毫无期待的语文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又何来积极性呢?

(三)环境因素

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多,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除了生活上的问答式简单沟通,孩子在校发生的所有事情大概很少对爷爷奶奶倾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倾诉是没有意义的,更不要说思想深处的交流。即使有父母能够天天见到孩子,但是除了周末,周内学生回家还要完成家庭作业,父母与孩子能够交流的时间也不多,而且初中学生处在叛逆期,与家长对立几近常态,遇到问题,家长要么粗暴处理,要么置之不理,缺少了与孩子应有的言语交流,对孩子语言方面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学生走出家门,缺少用普通话说话的环境,交际环境也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一)亲近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上课时应该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温柔委婉的语气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可亲的,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但课下,教师可以是学生的知心姐姐或者铁哥们,从关心学生的学习,到关心学生的生活,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聊,选择聊学生喜欢的话题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对青春期的学生,也可以与他们谈恋爱观,可以聊自己的人生经历,给学生以借鉴,闲聊之中,引导他们认识到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事情,知道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的,觉得老师是暖心的,并愿意靠近老师。通过交流,让原来不善言谈的学生胆子慢慢变大,消除了学生胆怯、敏感、不够自信的心理障碍,学生的语言也会逐渐变得连贯。

(二)注重个性差异

据调查,上课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经常举手,而不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少举手回答问题。如果学生都不开口说话,谈何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能做的大概就是用制度施压,迫使学生张口说话。笔者曾尝试着将学生分组,课堂上要求按照轮流表轮到的一组学生必须回答问题,其余学生自愿回答,也有被老师随机点名的可能,而且,老师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性地叫学生发言,力求让更多的学生有口语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

1. 丰富课堂活动形式

(1)范例引领

教学中,若遇到一些分析人物形象或对课文的深度解读的问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这个时候,学生如果不知从何说起,那么,老师可以给出一个句式,让学生按照这个句式说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活板》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从    (句子),可以看出    活”的句式,说出自己对活字印刷特点的理解。采用这种办法,学生就有了到达目标的路径,也就敢说。

(2)合作学习

同一个教室,同时听着同一个老师讲课,可是有的学生反应敏捷,学习速度快;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学习速度慢,就是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但老师不能搞一刀切,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获。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增加学生开口机会,特别是内向、胆小的学生,但总有个别学生习惯旁听,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那就根据课堂设置的问题特点,采取同桌交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说的机会,以期提高全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视频介绍

笔者曾经在教学《孝亲敬老》这个综合性学习的时候,给学生提前布置了一个任务:周末把自己为长辈做的一件事情拍成视频,返校后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结果有的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做饭视频时,一句话就说完了。实践证明,农村学生太需要加强口语训练,而这样的活动形式是可取的,通过这种活动,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

(4)课前小活动

语文课前,开展一些小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口语表达水平,从开始的为大家解释一个词语,到为大家背一段话,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到提前准备好演讲稿的演讲,再到临场发挥、自选专题的即兴演讲。随着这一系列活动有难度、有梯度地开展,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也会螺旋上升。

(5)表演课本剧

表演课本剧是一种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方式。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表演课本剧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实践场景,帮助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表演课本剧首先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在剧中,学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他们更愿意开口说话。其次,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选用恰当的词汇、语气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反复练习,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此外,表演课本剧的合作过程,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最后,表演课本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特点,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由此可见,表演课本剧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尝试表演课本剧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言外之意”说

在语文教学或是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需要揣摩文本或是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笔者觉得让学生根据语境揣摩言外之意,不失为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办法。比如,在教学《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时,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以让学生揣摩其言外之意,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再比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就文末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让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课堂上,老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揣摩他人说话的言外之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是他们与他人能够顺畅交流的关键,开展这样的课堂活动,既能帮助学生提升口语表达能力,锻炼思维,更能增强学生对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