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协同模式”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探究

作者: 聂春燕

基金项目:文章属于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互动协同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SZ J2214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聂春燕(1979~),女,汉族,福建邵武人,福建省邵武市通泰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正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价值,关注“互动协同模式”引入的积极一面,有效构建富有诗意的小学传统文化教学,是教师践行新版课标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有益探索。故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编写特点,灵活地引入“互动协同模式”,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动力,让传统文化得以自然渗透,语文学习质量稳步提升。其间,教师还需关注“互动协同模式”基本概念与适应范围的解读,及其融合于传统文化教学意义的分析,并结合学情实际、教学现实等因素,探寻“互动协同模式”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以弘扬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传承有序,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互动协同模式”;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67-04

把“互动协同模式”迁移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是理性的探索,把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合起来,更是智慧之举,该模式不仅能利于学生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培育,更能有力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如此才能培育学生民族之魂、文化自信素养,能有效地助力学生走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之路,使其逐渐发展成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

一、 “互动协同模式”基本概念与适应范围的解读

互动协同模式,从字面上来讲,包含两部分要素,一是互动,以对话的方式产生交流,拓展学习感知,实现学习的积累。二是协同,指向的是对话人之间相互作用,达成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之目标。将该模式纳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融合于传统文化教学,势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感知。

依托“互动协同模式”,有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教师贯彻执行教育部2021年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思想体现,借助互动模式,促进学生一同在阅读学习、对话分享等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此模式也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殊途同归,“语文教材围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题”。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可见把“互动协同模式”整合于日常传统文化教学之中,一定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热情,能促进学与思的融合,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浸染,使得语文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得到增强。

二、 “互动协同模式”融合于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一)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时代的号角,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无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围绕党和国家的新要求,重视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借助“互动协同模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是最有力的抓手,以此来夯实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构筑牢学生的民族之根、塑造好民族之魂,如此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得以实现。

(二)创新语文教与学模式需要

新课标在“修订原则”板块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可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势之需。新课标在“教学建议”栏目中也鲜明提出:语文教学应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引入“互动协同模式”,旨在促进教与学之间展开更为广泛的多元化互动,让学生进行同伴互动、师生互动、与材料、文本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传统文化天地,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等,如此一定能加速教与学的创新变革,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继承和传播。

(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最为关键的元素,怎样才能培育文化自信?借助“互动协同模式”,灵动地展开传统文化教学,帮助学生感知、感悟传统文化,形成良好认同,对中华文化生成坚定信心。同时,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传统文化作品进程中,积极地投入分享互动等多维活动之中,使得文化视野得以开阔,文化底蕴持续积淀。

(四)融合地域传统文化的需要

“互动协同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力,释放其拥有的地域性文化感知、生活经验等,使得本土传统文化得以显露出来,变成学习感知,帮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如,联系本地区民间特定的节日,有文化底蕴的节日习俗、地方戏曲、方言,还有传统小吃、民间美术、工艺、历史名人等,都能较好地助推学生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积累,有效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结,同步有序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让传统文化得以弘扬与传承。

三、 探寻“互动协同模式”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革新语文教学之法,改善学生学习之法,是理性地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体现,是创新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协同模式”的基本目标。故而,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要咬定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语言产出和思维能力等目标,采取最为恰当的策略,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优秀传统文化奥秘的兴趣,释放其个性化活力,并借助多维度、多元化互动,实现知识的交互、思想的交换,最终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更好发展。

(一)教师互动,深挖资源

尽管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个性、能动性的主体;但是教师不能忘却自身的职责,应切实履行好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责任。故而,小学传统文化教学中,立足“互动协同模式”,教师间也得携起手来,各尽所能、各尽其责,更好地发掘出语文教材、辅导素材中的传统文化要素,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引领,促使传统文化教育自然朴实,且更给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为例,教师群体就得协同合作,一方面围绕教材编写,深度挖掘出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明晰给予民族团结方面的教育,助力学生感知一代伟人周总理的风貌;另一方面还得结合课文,深入挖掘该课题背景下的方方面面内容,如拍摄“泼水节的来历”的微课视频,形成教师团队共享资源,促进翻转课堂建设。又如编写课件,介绍傣族这个独特民族,从他们的来源、独特的文字、语言,还有相应的民风民俗等出发。如此互动协同,势必能把《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资源建设得更为完善,更利于学生去学习课文,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特质,达成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感知这些节日的意义与文化内涵等目标,让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由此可知,“教师互动协同”深挖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势必能尽显入选语文教材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引领学生顺利地走进传统文化世界的大门,真正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明晰目标,设定任务

建立相应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形成探究之中,让他们在阅读、理解、分享与对应学习活动中更好地走进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使得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丰盈起来,为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六单元的教学为例,紧扣“祖国山河”主题元素,抓实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把握写作要素——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以此来构建互动协同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互动中感悟到单元内由读到写、由学及用的基本知识脉络,促使学生厘清单元整体语用要求、目标。基于此,教师可以设定如下任务群:①摘抄单元课文中最精美的语句,想想祖国山河之美,学学其中的描写之法。②批注,依托摘抄内容,补充类似的古诗词内容,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以此来佐证批注。③熟记相关祖国山河的古诗词,或是近现代优美的文章等。如《钱塘湖春行》《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等,让学生在与网络互动、书本互动中拓宽学习视野,积淀爱家乡、爱祖国山河的热情。④评比互动,指导学生把上述三项任务完成成果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去阅读他人学习研究,反刍自身学习活动,使得学习感知得以丰富,学习视角不断拓展,帮助学生积淀起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为深入学习思考提供支持。

(三)课堂释疑,保持兴趣

关注课堂生成,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引导,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让学生较好地感悟传统文化真谛,使得学习自信心得以培育,兴趣得以保持。故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课堂释疑环节的智慧把握,以激发兴趣,让学习探究活力满满。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识字”教学为例,围绕“互动协同模式”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多层级、多元化互动中感受汉字中的传统文化色彩,感知汉字凝聚着五千多年文明,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独特且丰富的内涵。如《神州谣》的教学中,教师就得在学生与文本互动、教辅材料互动基础上,帮助学生去感悟“神州”的由来,通过教师带来的素材——《淮南子》,引导学生借助课件画面去阅读,在同伴互动中感知神州亦是九州,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之国度,也就是古中国。如此引入资源,引导学生与素材互动、与教师对话,会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由来。又如《“贝”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就得为学生释疑“为什么财、贷、贫、赏都有贝字”?此时,教师就得结合课文学习,再从贝字的象形字、甲骨文、楷书、行书等书写中来补充学习,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角,帮助学生感知贝字不同形态所蕴含的不同文化气息。紧接着,向学生推荐视频《汉字宫》,让学生在观看中了解汉字的故事,使得学习语言感知力得到上升,语言理解力、语文思维等素养获得长足发展。

(四)生生互动,拓展路径

围绕“互动协同模式”,细化生生互动协同,并以此来实现跨学科学习,助推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路径拓展。故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跨学科活动的组织引领,采用整合策略,借助问题、概念或其他媒介构建联系,让学生在真切活动中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得学习朝着理想深处漫溯。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七律·长征》的教学为例,采用跨学科策略,让生生互动协作学习成为现实,让学生在多元化学习中获得丰富体验,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感悟,得到最为纯正的文化引领。如,开展“长征图谱绘制”活动,把语文学习与美术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中感受到红军那种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面对艰难险阻表露出的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等。还可以结合音乐内容,采用边诵边舞的方式,让学生在音乐旋律中感受诗歌中的革命情怀,在热情奔放的动作中体会到红军大无畏精神风貌。还可以依托配乐朗诵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借助音乐旋律与朗读的结合,让学生在铿锵之声中走进诗歌,领略诗歌内在之美,感知到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风采。至此,学生会在多元化跨学科互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传统文化更显魅力,进而渗透进学生的内心与灵魂。

(五)家校协同,实践感悟

立足本土,联系家庭,家校携手共同挖掘家乡传统民俗、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传统艺术、传统建筑等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依托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或是语文学科学习研讨活动等,促进合理整合,帮助学生在家校协同中更好地走进传统文化天地,从中受到优秀地域文化的熏陶,得到有效的教育引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