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研究

作者: 徐荣荣

作者简介:徐荣荣(1983~),女,汉族,广东珠海人,珠海市香洲区第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小讲师”教学是一种集成表达、逻辑、思维、知识的综合性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是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之举。就现实而言,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因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要求、综合素养培养要求等,有其实施的必要性。因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完善并优化现有教学成果,将“小讲师”教学形成一种具体体系性的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以促进“小讲师”教学走向优化、创新,使“小讲师”教学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服务,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小讲师”教学;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097-04

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就某一知识点或相关题目进行有条理“授课”的教学模式。换言之,即小学生充当“小讲师”的角色,完成对学习知识的小结与课堂回顾,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理解,促进小学生不断发展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受到了很多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的喜欢,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笔者结合多年小学高年级教学经验,立足于“双减”政策的课堂提质增效,从“小讲师”教学的必要性、作用及其实践与对策,论述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对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

一、 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的必要性

“小讲师”教学虽然并不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这一模式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是因为,“小讲师”教学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的传播以后,很快就被当下学生所接受和喜爱。而就其必要性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新课标精神落实的内在要求

2022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即新课标印发,标志着我们义务教育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课标下,不仅凝练了义务教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而且还进一步深化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小讲师”教学注重每个学生的深度参与,既有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充当“小讲师”教学的学生而言,其深度参与到“小讲师”教学中,必然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小讲师”加强预习与自我学习;而于其他学生而言,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小讲师”教学的过程中,但仍然能通过“小讲师”符合年龄与时代的语言,更好地理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有助于落实新课标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的指导要求,有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要求

当前学生的思维发展,远胜历史上的任何一个阶段。这是因为,当前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海量信息,而且还带来了学生处理这些信息的能力要求。因此,发展学生思维,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必将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小讲师”教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要求学生从“小讲师”的视角出发,对教学的全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必然使“小讲师”教学得到全面发展。而由于“小讲师”教学是轮流或轮换的机制,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当“小讲师”,进而使学生思维发展趋势与“小讲师”教学齐头并进。

(三)符合学科融合下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发展要求

“小讲师”教学涉及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知识技能、台风情态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而全面的实践活动。在“小讲师”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素养、语言素养、形象素养等都得到了锻炼,不仅将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融合了起来,而且还培养了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因此,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低年级使用反而有拔苗助长的负向作用,仅对个别低年级小学生有作用。在多学科融合下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的运用,一方面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培养,进而引导学生大跨步发展;另一方面也符合当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较明显的提升作用。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的实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之举,其对学生表达演说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个性化发展的成长之路。

二、 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实践及对策

(一)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实践的现状

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有诸多的作用与价值,就现实层面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这一模式并不算多新鲜,但其中的教学实践却值得反思。

1. 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常见而不常用

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之所以常见,是因为很多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的数学教师都用过,但用的次数屈指可数。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大部分数学教师都认为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进行构思后实施“小讲师”教学。但也有数学教师认为,主要是自己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准,不敢放开让学生进行“小讲师”教学的实践。不管什么看法,都凸显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讲师”教学常见而不常用的现象状况。一方面,大多数数学教师了解或清楚“小讲师”教学的作用或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很少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只会偶尔使用。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偶尔使用,所以在这一模式的创新、完善、优化、发展等方面,没有很多的独到见解,其对学生数学兴趣、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等,都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论。这也就导致了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实施的现状值得反思。

2. 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没有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由于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的运用并不普及,甚至大多数数学教师也只是偶尔为之,其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没有太多的助力。如在实施“小讲师”教学后,学生不会相互评价、相互反思,也不会就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使自我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从这一现实来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中,其价值是较小的。

3. 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模式有待完善与优化

就数学教师来说,“小讲师”教学的实施往往是昙花一现,教师还没有来得及完善、优化,并进一步实施,基本上都意味着结束。在走访过程中,很多高年级的数学教师都反映,“小讲师”教学其实很好,但他(她)们在教学中往往一个学期只会用少数几次,所以很难总结出什么问题,也就没有办法进一步深化完善与优化,从而使“小讲师”教学往往停留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没有出现高效的创新。

(二)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的对策

针对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的现状及笔者的走访,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中的“解简易方程”为例,从树立“以生为本”观念、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论述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的对策。

1. 树立“以生为本”观念,推动“小讲师”教学呈体系化发展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也是21世纪以来历次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数学教学中,“以生为本”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出发点;其二,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教学目标;其三,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习课堂。简而言之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从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出发,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与潜能。

在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中,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构建成体系化发展的“小讲师”教学模式。所谓构建成体系化发展的“小讲师”教学模式,是指每节课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由“小讲师”进行教学或领学,从而使“小讲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从学生层面来看,由于每节课都有“小讲师”教学环节,就意味着每一个同学都要参与到“小讲师”教学中,因此必须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从而巩固其学习主体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长期实施“小讲师”教学,很多学生就会善于比较,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优化自己的“小讲师”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挖掘学生潜能。

(2)注重在“小讲师”教学中所有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小讲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如果只是一个学生的参与,那么只是发展个别学生的能力、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实质提升帮助不大。反之,如果能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那么在“小讲师”综合素养发展的现实下,全班学生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自我,不断推动自我思考,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而要调动学生的参与,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小讲师”教学中有所作为,通过相应的措施、方式让学生在“小讲师”教学中保持热情、激情,从而保障“小讲师”教学的有效实施。

2. 立足课堂教学实效,以小组合作促进“小讲师”教学的发展

在笔者实施的“小讲师”教学中,非常重视即学即用,着眼于高效课堂构建而实施小组合作式“小讲师”教学,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小讲师”教学的发展。首先,从学期开始之初,就以学生自我意愿为基础,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互助小组。然后在“小讲师”教学中,实施每小组自行选择“小讲师”人选但保证每一个人都至少担任“小讲师”一次的策略。最后,通过“小讲师”教学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如在“解简易方程”一课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出示课本上相应的例题: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黑色皮共有多少块?

分析并讲解完成之后,笔者选出了练习十六的第6题作为合作学习的课堂训练,并要求学生运用“小讲师”教学进行实践。题目如下:

故宫博物院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学生在看到题目后,首先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解题,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式。根据上课教学内容所教授的“问谁设谁”的原则,设计天安门广场的面积为x万平方米,根据题意可列出:2x-16=72,解得x=44。接着学生根据这一合作完成的解题,共同商议“小讲师”教学的重点分为四步:

第一步,如何找出未知数,并用字母x进行代替。

第二步,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即“故宫博物院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进行分析列出方程2x-16=72。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如何理解“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意为天安门广场的面积2倍减去16万平方米。

第三步,高效解方程。2x-16=72演变为2x-16+16=72+16,最后解得x=44。

第四步,代入验算并作答。

通过上述“小讲师”教学不难发现,学生不仅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而且还能通过合作条理很清晰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向全班同学说明问题,不仅达到了复习课堂学习的目标,而且还对课堂学习重点、难点进行了回顾,使“小讲师”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难能可贵的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后,在“小讲师”教学中抓住了两个关键知识点来展开:其一是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式,以及重点内容的理解;其二是方程解题过程的复习,使“小讲师”教学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3. 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以轮流互动促进“小讲师”教学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小讲师”教学不仅仅有助于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分析上述“小讲师”教学,笔者发现:就数学抽象素养来看,学生对“比××的多少倍多或少”的数学抽象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并设出未知数x;从数学推理素养来看,学生在验算的过程中,会通过有效分析,合理推理得出故宫博物院是一座非常宏伟而壮观的建筑群;从数学建模素养来看,通过例题分析,到类似题目的解决,推动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发展,对“比××的多少倍多或少”的模式有深刻的印象;而从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素养来看,无论是两边相加或相减以消除相关数字的做法,还是学生对题目凝练成方程式的直观想象,都是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由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