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探析

作者: 洪海容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探析0

作者简介:洪海容(1978~),女,汉族,广东阳江人,广东省广州市南沙榄核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助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关键。而初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联系,教师可以从大单元教学入手,将教学内容以单元的形式进行讲述,以此来建构学生的知识网络,为今后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文章将以初中数学为例,重点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展开探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105-04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在初中课程体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身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求更有效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的综合性成长。新课标中提到的大单元教学打破了以往的碎片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强调学习者用系统性思维学习,这对学生的全面成长有着良好的助力作用。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大单元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从而开启知识整合的新时代。

一、 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概要

大单元教学是指教师要结合课标要求和实际学情重新定制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重组为一个完整的新的大单元,使课程呈现递进的教学节奏,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要对知识进行整体性消化,所以大单元教学是聚焦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在文章论述中,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教材布局和初中生的群体能力水平制订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教学方案,以此更好地实现“课程核心素养”目标。

二、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注重学生的中考笔试成绩和日常教学进度,所以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枯燥又低效,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会认识到深化三维目标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于是会设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案。那么,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教学任务的规划与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在分解课标、驾驭教材的基础上关注学科知识的背后结构,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从无形中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智慧提升。

三、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路径

(一)重组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方向

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引航,数学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前应先制订整体教学目标,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展开教学实践,以此确保整体教学节奏的合理性。大单元教学更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通盘规划,将各个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有序重组,从而使大单元教学主线更加突出。

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与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整合教学为例,这两章内容均为“方程”主题,一元一次方程又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所以教师可以根据知识间的关联性和实际学情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在此之前,教师先根据每小节的教学目标梳理出这两章的教学目标:

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

1.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1. 使学生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 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2. 使学生理解消元思想

3. 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3. 使学生学会用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 使学生掌握检验某个值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方法4. 使学生能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5. 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寻求方程的解5. 使学生能用消元思想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

接着将其中的知识目标进行提炼,而后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从宏观角度制订出更加全面的育人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在此基础上借助一元一次方程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此深入掌握解方程过程中的消元思想、化归思想;

3. 使学生能够利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制订出大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将教学目标作为导向,规划出“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初步认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等新的教学板块,随后在实际教学中按照新的教学规划展开递进式教学,以此使教学主线更加明确,为增强整体教学效率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链接生活实际,推动整体探索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数学新课标中多次指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眼光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开启知识整合的新时代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整合了大单元知识内容后基于知识属性调取相关的生活元素,并将生活场景作为大单元教学的载体,以此促使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系统化学习模式。

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的整合教学为例,这两章内容属于“统计”领域,“统计”在实际生活中十分常见,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同一个生活案例将两章内容关联在一起。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收集、数据分类整理等内容,那么教师便可以在大单元教学导入环节直接引出生活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调查,某电视台播放的某个电视剧的收视情况如何、某个班级的学生出生年大多集中在哪一年、本年度最受欢迎的电影是哪几部等。这些都离不开全面调查。今年元旦节咱们班级会在晚间7点播放新闻、体育、动画或者娱乐四类节目中的一种,现在我们需要了解全班同学对这四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我们可以怎么知道结果呢?”这一案例的引出会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学生面对日常案例也会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于是根据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积极说出了“举手表决、问卷调查”等方式。紧接着,教师则利用学生说出的“问卷调查”这个答案契机引出课题,并提出新的要求:“问卷设计的内容应该包括调查中所提的问题、答案选项等,请自主制作调查问卷。”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很快制作出了简洁的调查问卷(图1)。在所有学生填写完成后,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整理调查结果,于是呈现出“DABCBBCBBBC”这样的形式,教师借此引出新的要求:“这样的数据整理比较杂乱无章,不便于我们快速分析出哪类节目最受同学们的喜欢,大家认为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这时学生会继续联系以往的知识基础,有的学生会提到“划正字”的方式,以此清楚地整理出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图2)。之后,教师继续引领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绘制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等。当学生初步掌握了数据的分析、整理与描述等方式后,教师继续延续元旦晚会的生活场景:“在晚间8点观看了电视节目,咱们班还会举办一个踢毽子小游戏,六个人为一组,老师计时后大家开始踢毽子,最终踢毽子平均数量最高的小组为获胜组。”以此自然而然地引出“加权平均数”的探究,从而促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始终保持用数学眼光分析实际问题的思维,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品质。

图1  全班同学喜爱哪类电视节目的调查问卷

图2  全班同学喜爱各类节目的情况

(三)巧借微课视频,辅助教学整合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如春笋般涌现,其中微课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等优势,这可以作为辅助数学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的有效工具,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并促进学生顺利完成知识整合。

以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和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相似》的整合教学为例,这两章内容中包含了逆命题和逆定理的定义、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尺规作图的方法等,是中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但知识内容较为繁多,为了促使这两章内容更好地关联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作为每个小节教学的衔接工具。比如,在学习逆命题这样的概念前,教师可以制作“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知识回顾型微课,而后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在讲到“全等变换”时,教师可以播放关于“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变化”的动画演绎。当学生初步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展示本章内容的思维导图(图3),以直观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联系起每个小节的知识。在“全等三角形”内容到“相似三角形”的过渡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形象地展示“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异同点等。在两章内容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将典型例题的讲解整合在微课视频中,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这样一来,学生还会在微课的辅助下查漏补缺,从而促进大单元学习的整体性巩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展开另一种形式的大单元教学。鉴于《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节具有较强的规划性,所以教师可以将该单元直接作为大单元教学的所有内容。在引领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内容后,教师则引入翻转课堂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以大单元思路自主学习《相似》这一章的内容。在此之前,教师制作关于“相似”的预习指导类微课,微课中的预习任务贴近《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微课明确接下来的大单元学习板块,而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学习经验展开前置性大单元学习。如此,学生会在前置性学习中形成更加良好的系统学习思维,也会在微课的辅助下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图3  “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导图

(四)创建实践活动,深化综合素养

大单元教学的周期相对单一课时的教学周期较长,初中生在烦冗的学习周期中极易产生不佳的情绪,所以教师可以创新大单元学习模式。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这便可以作为教师创新大单元教学活动的思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建系统化的实践活动,由此打破课程的枯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养成深度学习的习惯。

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平移”和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的整合教学为例,这两部分内容都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对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比如,当学生自主复习了平移、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后,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以往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潜力倾向、性格特点和班级人数等多种因素将大家平均划分为几个水平相当的异质小组,以公正合理的分组确保后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分组结束后,教师告知大家将在全程教学中贯穿合作实践活动,同时会在每个实践环节为表现最佳的小组计1分,整个教学结束后会为累计得分最高的小组颁发“奖品”,以此激励全员的好胜心与进取心。接着,教师便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进度陆续引出实践任务:

1. 将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请作出平移后的图形,组内成员互相检查,并确定最终的实践成果;

2. 组内任意两个成员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OAB,其他成员将三角形OAB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度得到三角形OEF,而后大家一起探讨旋转中心、旋转角分别是什么;

3. 请根据中心对称、对称中心的概念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4. 请共同用一些简单图形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其中要包含平移、旋转、中心对称等要素;

……

这样一来,各组成员既能在实践活动的思维碰撞过程中取长补短,又能通过实际操作顺利掌握大单元课程中的概念性质,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获能长知。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视角下,初中数学课程开展大单元教学模式对正处于发展能力素养关键期的初中生有着良好的帮助。在文章论述中,数学教师通过重组教学目标、链接生活实际、巧借微课视频、创建实践活动等多条路径促进了知识整合,使学生深入系统学习中,亲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海燕.指向核心素养: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23(43):110-113.

[2]胡典顺,钟琳.数学核心素养测评之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分析[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10):42-45.

[3]丁琳琳.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分析[J].智力,2023(28):96-99.

[4]阮萍扬.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J].学周刊,2023(29):61-63.

[5]马英.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索[J].教育界,2023(25):50-5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