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阅读课思维导图使用技巧探究

作者: 张飞婵

基金课题:文章系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学科核心素养下思维导图融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FQ2022GH4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飞婵(1974~),女,汉族,福建永泰人,福建省福清洪宽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核心素养培育对初中英语阅读课程的导向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从阅读目标来看,还是从阅读过程来看,抑或是从阅读结果来看,都需要将核心素养培育的诉求融入进去,尤其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使用期间,更应该做到全流程的渗透。首先,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对初中英语阅读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次,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提高阅读效果。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阅读课程;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125-06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导向下,初中英语阅读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文章旨在探究初中英语阅读课程中思维导图的使用技巧,并归纳总结出一套适合初中生的实践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理解思路、难点推理,并以总结、归纳和联想等方式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及应用英语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 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对初中英语阅读课程的导向作用分析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解决问题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品质。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在语言能力维度、文化意识维度、思维品质维度、学习能力维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首先,在语言能力维度上,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阅读课程中,学生需要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解读和分析。通过解读多种表达形式的文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培养自己的语感,并且能够扩展词汇量,改善语法和语音的不足之处。其次,在文化意识维度上,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语言,还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初中英语阅读课程可以通过引入既有文化背景语言难度又适中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再次,在思维品质维度上,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阅读课程可以通过选择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和不同角度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感性和思维能力。学生需要能够通过深度思考和分析,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提高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最后,在学习能力维度上,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英语阅读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活动和有目的地设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上面分析来看,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对初中英语阅读课程的导向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关注语言能力维度、文化意识维度、思维品质维度和学习能力维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程中,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可以推动学生在语言学习、思维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取得良好的成果,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二、 思维导图模式的内涵及使用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一)思维导图模式的内涵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表现方式,适合用来展示一系列相关的思考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它通过构建主题、分支和叶子节点,以有机地组织和展示信息。思维导图模式通过图像表达概念、颜色编码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阅读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分析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体现在:其一,有助于回顾整体结构。思维导图可将文本中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维导图来理解文章的布局和组织方式,从而更好地解读文章。其二,促进主题分析和核心概念的理解。思维导图可以通过概念和主题的层级结构,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信息和主题概念。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整理和表达主题,帮助理解文章思想的关键。其三,提升记忆和复述能力。思维导图利用图像的方式呈现信息,对学生的视觉记忆有良好的激发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形象地复习和回顾文章内容,提高记忆和复述能力。其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思维导图中,学生可以自由组织概念,发挥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关联和类别。这种自由创作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解析英语文本。

例如,以北京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 1中的“The Modern Olympics”阅读教学为例,分析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首先,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The Modern Olympics》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和主要细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梳理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信息,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其次,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将文章的关键信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和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文章内容。学生可以将思维导图作为复习的参考资料,通过查看思维导图中的信息,快速回忆和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文章的记忆。再次,思维导图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整合和整理各种信息,并进行逻辑推理和创新性的思考。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加灵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拓展,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最后,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整理和归纳关键信息。通过不断练习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 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初中英语阅读课程中思维导图使用技巧分析

(一)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能够理解阅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首先,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从宏观出发。阅读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通常包括识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批判性思维等。这些素养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一种层次化的知识结构。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各个要素与其上下文关系一一呈现出来,形成逻辑清晰的图示。这样的图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个要素的层级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其次,思维导图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素养培育目标的内涵。阅读课程的核心素养往往不仅仅是通过读书来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发展分析和理解能力。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所阅读的材料中的关键点概括出来,并通过关联和补充来深入理解核心思想。同时,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原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好地认识到素养的实质和重要性。最后,思维导图通过视觉化和交互性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图形化工具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回忆所学的内容,提高学习的效果。此外,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是学生思考和组织知识的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学生可以更灵活地使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图形来表示不同的概念、关键词和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总结所学的知识。

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思维和理解。以北京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 3中的“The Little Match Girl”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思维导图为例,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具体为:

1. 语言能力培养目标,具体为:①发展词汇量:通过学习故事中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增加学生的词汇量。②掌握句式结构:分析故事中不同的句式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句子结构意识。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故事,理解其中的情节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具体为:①了解世界不同文化:通过故事描述的背景和情境,学生将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并培养尊重和欣赏多样性的观念。②探索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故事中描述的人物和情节将鼓励学生考虑不同价值观和情感表达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3. 思维品质培养目标,具体为:①培养观察力和洞察力:学生将通过故事中的描述和细节,培养观察并从中得出结论的能力。②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学生将通过思考故事中的动机、行为和结果,建立推理和逻辑思考的能力。

4. 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具体为: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将被鼓励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与同学和老师分享。②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将通过分析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信息,发展批判性思维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上是北京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 3中的“The Little Match Girl”阅读教学目标设定的思维导图的一个简单示例。借助这样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课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二)使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能够在阅读前做好预习和预测

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是一种以图像形式呈现信息和思维关系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组织知识。在阅读前做预习和预测时,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阅读内容的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首先,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个认知框架,帮助学生在阅读前对即将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将主题、关键词和主要观点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更有目的地寻找相关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其次,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通过将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以节点的形式连接起来,学生可以更容易地建立起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更深入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逻辑关系。此外,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在思维导图上添加自己的想法、问题和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是以北京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 4中的“Rain-forests”的阅读前预习活动为例使用思维导图的指导步骤,具体为:

步骤1:引入话题——让学生先回顾主题句或文章标题,提醒他们将关注的主题置于思维导图的中心。

步骤2:前置知识——引导学生回忆与Rain-forests相关的词汇、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鼓励他们将这些知识点添加到思维导图中以建立关联。

步骤3:提供关键问题——根据文章内容,提供几个关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测。这些问题可以涉及文章的主题、关键词和主要观点。例如:这篇文章会介绍哪些关于雨林的特点?为什么雨林被认为是地球的“肺部”?这篇文章是否会讨论雨林保护的问题?等等。

步骤4:构建框架——利用学生提供的关键词、问题或已知知识,引导他们构建一个框架,将这些元素组织在思维导图中。例如:将主题放在中心,然后用分支标记其他相关知识点或问题。

步骤5:完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小标题、插图等信息,完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结构,将不同段落的关键信息添加到思维导图中。

步骤6:预测内容——学生根据已经整理的信息和提供的问题,进行推测和预测文章的内容。鼓励他们根据已知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步骤7:讨论和分享——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他们整理和预测的思维导图,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猜测。这将增强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预期,也为阅读提供了更多参考和思考的维度。

通过上述步骤,学生可以将阅读任务的目标和内容明确地整理成思维导图,这将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思维导图可以作为学生在阅读时的参考工具,帮助他们更加高效地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思维导图只是一种工具,其目的是辅助学生学习和思考。真正地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认真地阅读和思考实践来达到。同时,教师在使用思维导图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