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刘娜

作者简介:刘娜(1988~),女,汉族,江苏邳州人,邳州市新城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摘  要: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学前启蒙的重要任务。德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德育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的培养,同时也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文章分析了幼儿园德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德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幼儿园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指导。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5-0150-05

幼儿时期是幼儿建立初步认知的阶段,对幼儿良好性格以及道德素养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德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重要方式。幼儿园德育包含的内容较多,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发展情况,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良好效果,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帮助其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一、 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时期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幼儿从一片空白逐渐开始认识世界,建立相应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独立的思想。家庭生活环境和学校的教育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幼儿只有在家长和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教育下,才能更健康地成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避免出现各种不良行为。目前,部分家长受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幼儿过度宠爱,导致幼儿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幼儿园作为幼儿第一个接受教育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开展德育活动,可以更好地规范幼儿的行为,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有效纠正其在家庭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比如,教师通过德育,可以逐渐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教会其主动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有助于幼儿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

幼儿受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道德方面还是一张白纸,其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对各种社会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幼儿园德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幼儿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和培养。教师借助德育课堂,深入讲解相关行为和思想的利弊,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并促使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同时,通过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讲解,可以使幼儿更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逐渐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比如,在每周升国旗时,开展相关方面的德育,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积累,同时也能使其充分认识到祖国的伟大,逐渐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

(三)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需要遵从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多方面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目前,部分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忽视了幼儿的德育,导致幼儿全面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幼儿园应该提高对开展幼儿德育活动的重视程度,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从而逐渐培养幼儿正确的道德观念,促进其更全面地成长。

(四)有助于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

幼儿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关键的启蒙教育的任务。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会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幼儿阶段不仅是幼儿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阶段。通过开展德育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初步地认识世界,建立正确的认知,逐渐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可以使其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提升幼儿园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幼儿园德育教学实施的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多样性的原则,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从而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不断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既会影响幼儿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无法充分吸引其注意力,进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丰富德育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更好地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还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借助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开展德育学习,从而保证其较高的兴趣和参与性。

(二)适用性原则

幼儿受家庭生长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个体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幼儿园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性,保证教学内容的适用性,避免出现教学内容与幼儿实际发展不符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应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模式,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其德育水平。通过对班级幼儿整体道德水平的分析,设计统一的教学内容,组织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另外,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幼儿,教师可以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通过与幼儿进行单独的沟通并给予指导,及时解决个别幼儿的特殊情况,保证其更健康地成长。

(三)平等性原则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幼儿,平等对待每个幼儿。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为中心,制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引导其更主动地学习,保证其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想法,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接受幼儿独特的性格。另外,教师还要保持一颗热爱幼儿的心,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切实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给幼儿充足的安全感,从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渗透性原则

幼儿园德育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渗透,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不断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会使德育教学过于刻板和枯燥,不利于幼儿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师需要保持良好的德育理念,通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将德育有效地融入幼儿教育的各个环节,适时地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不仅有效拓宽了德育的途径,同时也能借助实际的情境,提高德育的效果,促进幼儿德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比如,在午休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渗透德育,告诉幼儿在集体环境中生活时,个体会对集体产生影响,从而使其在午休时能够保持安静,避免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

三、 幼儿园开展德育活动的实践路径

(一)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幼儿园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保持一颗热爱幼儿的心,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幼儿阶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专注时间较短,应用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德育教学的效果。幼儿更容易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教学环境的轻松和愉悦,避免给幼儿过多的束缚和限制,从而保证其良好的学习效果。德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理论学习的教学,幼儿要从内心真正地接受,才能更好地践行德育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强制或者命令的教学方法,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为其创设一个轻松的德育教学环境,助力其德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幼儿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目前,部分幼儿教师认为幼儿年龄较小,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会过于重视幼儿的想法,习惯应用命令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给幼儿较多的限制和束缚,影响幼儿个性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将幼儿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尊重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幼儿为中心组织开展德育教学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给其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个性的培养。总之,幼儿园在开展德育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为幼儿的德育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不断提升德育教学的效果,促进幼儿思想道德意识的建立和发展。

(二)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

德育教学内容是幼儿园德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会直接关系到幼儿德育的效果。幼儿园要重视德育教学内容的筛选,多角度考虑幼儿的发展和实际情况,然后确定德育教学的内容,建立科学的德育教学体系。一方面,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特点,筛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思想、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德育教学内容选择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的分析,充分掌握小班、中班以及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此为依据分别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幼儿发展之间的一致性。比如,在自理能力教学过程中,基于小班幼儿的学习还处在模仿学习阶段,教师要通过亲身的示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亲身示范如何穿鞋、穿衣服或者整理书包等动作,让幼儿更好地进行模仿,从而逐渐培养其自理的能力。而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教师需要给予其更多自由发挥的机会。在自理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对幼儿的要求,让其通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充分掌握系鞋带等难度较高的动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结合幼儿的特殊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受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德育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德育教学内容,应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满足不同幼儿的实际需求,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针对个别幼儿说脏话的行为,教师可以单独与幼儿进行交谈,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有效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总之,幼儿园需要进一步丰富德育教学的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之间的差异,做好教学内容的筛选和确定,从而保证幼儿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幼儿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创新德育教学的方法

幼儿园德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切忌采用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要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发展,从而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保证幼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幼儿园阶段的儿童还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际的事物。德育知识的理论性较强,一些知识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会影响幼儿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化解德育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比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爱国英雄的故事,或者搜索相关方面的动画视频,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加深幼儿对爱国精神的理解,不断培养其良好的爱国情怀。另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或者生活化的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开展德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既是进一步践行理论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开展相关方面的实践活动,结合德育教学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制订相应的实践活动计划,组织幼儿参加和学习,既丰富了德育教学的形式,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对相关德育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在中国传统节日或者一些特殊的节日时,组织幼儿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其独特的情感或良好的道德行为。比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组织大班幼儿开展为母亲送礼物的实践活动。幼儿需要亲手为妈妈准备母亲节的礼物,然后将其送给妈妈,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进一步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同时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感恩之情,丰富幼儿的感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