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夏蔚菁摘要:《意见》指出要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小学劳动教育中美育资源极为丰富,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载体。笔者根据审美素养包含的五个维度,在小学劳动教育中通过创设情境、多维体验、潜心实践、勇于探索来培育学生欣赏美的情感、提升鉴赏美的品位、增强表达美的技巧、激发创造美的潜能,以期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审美素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26-04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小学劳动教育中蕴含着充裕的美的元素,既包括物理形态的创造和成果,也涵盖了精神层面的价值观与人文内涵,更延伸至社会文化和生态的互动共生,如技艺之美、人文之美、传承之美、创造之美、精神之美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认为审美素养是美育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审美素养的核心内涵主要包含审美发现、审美表达、审美理解、审美共情、审美创造五个维度。基于此,笔者以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为目标,进行了如下实践与探索。
一、 创设情境,培育欣赏美的情感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美的事物和艺术形式,可以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和感知力,提高他们对美的辨别和评价能力,激发情感共鸣,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增强美的体验能力,发现劳动中的美,产生向往美、欣赏美的情感。
(一)创设充满艺术的场景,感受劳动中的美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彰显劳动之美,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美好。如:利用学校的长廊、橱窗、实践基地等场所宣传劳动精神、讲述劳动故事、展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教师要充分挖掘劳动中蕴含的美的元素,精心创设沉浸式劳动场景,既充满劳动特色又富有艺术感,激发学生的憧憬心。比如在园艺劳动区设置景观小品;陶艺工作室设置陶艺作品展示架;烹饪教室保持整洁有序,用具摆放美观。学生进入这些劳动场所,不由自主被吸引,感受着劳动的美好,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还应开辟展示劳动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作品。如定期组织劳动成果展览、烹饪品鉴会、手工艺品市集义卖等活动,让学生亲手布置展台,向他人展示并解说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能让他们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更深入地感知劳动之美。
(二)开启善于观察的智慧,发现劳动中的美
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只是需要去发现,学生的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太均衡,有些同学对身边的事物感知比较迟钝。因此,教师要在劳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明白为何观察、观察什么以及他们从中可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其次,应教授观察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敏锐地捕捉劳动中的美。如观察劳动制作过程时,要观察制作步骤、动作要点等。观察劳动作品时,可以按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观察时应调动眼睛、耳朵、鼻子、手等不同感觉器官去感知,去发现。同时,可以通过绘画、写观察日记、拍照摄影来记录观察结果,促使学生更深入更细致地观察,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通过训练,学生就会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善于观察的智慧,也更能发现劳动中的美。
(三)培养热爱生活的品格,崇尚劳动中的美
热爱生活的人,积极乐观,会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中汲取力量和快乐。热爱生活的人通常对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细节保持高度敏感和好奇心,这种敏锐的感知力使他们更容易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寻常之中的不寻常,欣赏到劳动中蕴含的美。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教师在劳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格。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些家务劳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插花、陶艺、剪纸等各种艺术品使生活丰富多彩。而这美好的一切,都源于辛勤的劳动,积极参与劳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乐趣,提升生活幸福感。学生在欣赏劳动之美时,不仅关注其外在形式,更深入理解并尊重劳动者的奉献、智慧与匠心,看到劳动对个人成长、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产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 多维体验,提升鉴赏美的品位
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劳动过程、文化内涵、创作技艺并互相交流,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劳动作品,了解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形成独立、客观、全面的审美判断力,培塑正确观念,增强艺术修养,提升鉴赏美的品位。
(一)积极体验过程,在价值认同中培塑正确观念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本手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劳动,人们不仅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实现个人价值,还为社会贡献智慧与力量,促进各个领域的繁荣。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都应得到尊重和认可。学校可以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记录劳动过程、交流劳动感受、分享劳动成果,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与满足,从而培养学生对劳动中的精神之美、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等的欣赏与追求。还可以邀请各行的劳动模范、民间工匠入校和学生们在一起,介绍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言传身教,使学生内心由衷地敬佩这些榜样,从而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二)丰富体验内涵,在文化浸润中培养艺术修养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文化的魅力,传承文化的精神和技艺。教师在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时,应注重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文化背景、文化艺术的渗透。如在园艺劳动中结合传统园林艺术的理念,让学生在规划和布置花园时感受园林艺术的美。在传统工艺制作中,可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元素,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传统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引导学生鉴赏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强的体验感,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组织实地考察项目所在地、博物馆、工坊或文化遗址等,开启研学之旅,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还可以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劳动场景,如仿古市集、传统节日庆典等,让学生体验相关生活方式与艺术创作环境。劳动教育可以成为文化浸润的有效载体,通过内容多元、形式多样、情境化的劳动体验,让学生深度接触、理解和欣赏劳动中的文化艺术,进而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三)加强体验交流,在展示分享中提升鉴赏能力
交流是提升能力的助推器。学校要为学生创设劳动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在劳动中的美学体验和创作心得。学校可以围绕“美”选择不同的主题定期设展览交流会,如美食节、剪纸作品展、小小时装会等,请制作者在现场介绍作品、交流体会。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场地,进行现场秀,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互相交流学习,提升美的鉴赏力。此外,利用线上平台进行交流互动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建立线上交流群,鼓励学生们在群内分享劳动实践的成果、美的发现以及心得体会。通过线上平台的互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学习。邀请设计师、资深手工艺人等有着丰富美学素养的专家举办讲座和指导,分享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如何运用美学知识提升劳动产品的品质与美感。学生与专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可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审美认知和鉴赏能力。
三、 潜心实践,增强表达美的技巧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通过探究式学习、跨学科融合、家校社联盟,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打破学科的界限,拓宽审美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锻炼坚韧品格,增强表达美的技巧。
(一)探究式学习,提升表达能力
在劳动教育中,可以将表达美的技能作为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内容,如手工制作、园艺设计、烹饪艺术等。首先,明确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其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劳动教育活动。例如,在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尝试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来创作作品;在园艺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探究如何设计美观实用的花园或盆栽。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劳动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应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锻炼技能、提升表达美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如举办手工制作展览等,让学生在展示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评价应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表达美的能力等方面。在劳动教育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审美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跨学科融合,拓宽表现手法
在劳动教育中,通过跨学科融合来拓宽表现美的手法,富有创意且具有实践意义。跨学科融合,打破原有学科课程的单科性和重复内容的现象,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动,从而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在劳动教育中,这种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和表现美。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跨学科融合以拓宽表现美的手法。融合艺术学科,与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融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创作的作品更有艺术性。结合科学学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过程中的科学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创作更美的艺术作品。引入人文、历史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写作、朗诵、戏剧表演等方式,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和感受,展现劳动中的美。通过跨学科融合来拓宽劳动教育中表现美的手法,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三)家校社一体,贯通实践渠道
实现家校社一体,贯通劳动实践的渠道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劳动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社团活动、实践课程等形式进行,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现并创造劳动之美。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劳动的地方,学校可以定期举行座谈会或线上交流,确保双方在劳动教育上的理念一致。通过家庭作业、家庭劳动等形式,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劳动,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如种植花草、整理家务等。社区是学生劳动实践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活动,用汗水为社会创造美。
四、 勇于探索,激发创造美的潜能
审美素养的最高层次就是创造。在劳动教育中尊重个性差异、开展项目式学习和多媒介尝试,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欲望,使他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既定规则,敢于尝试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发现新的关联,新的方法,在劳动中创造美,既有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充满时代气息。
(一)尊重个性发展,鼓励自由探索
在劳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潜能。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创建宽敞美观、特色鲜明、设备齐全的劳动工作室,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劳动教育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从而更好地发展个性。劳动教育中,学校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和探索。例如,在手工制作项目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主题,自由发挥创造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指导学生的劳动教育项目,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反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