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力共育机制下的高中生涯教育优化研究

作者: 郑敏

摘要:在现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需要对高中生涯教育活动进行灵活开发和优化,选取合适的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在此期间,三方应当设立教育目标,达成教育思想、理念方面的共识;协同完成对课程的设置优化,包含对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发;对教育细节、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用,对学生进行高效评价;开展职业规划协同教育以及心理健康协同教育,从而提高教育品质和效率。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机制;高中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46-04

当前,在高中生涯教育环节,学校、教师、家长应当打造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教育框架,带动学生参与高品质学习,在三方共同努力下对当前的教育框架、整体方案进行灵活把控,制订完善的课程细节以及教育计划,从而提高高中生涯教育水平。

一、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高中生涯教育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首先,相关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课程和考试,以及制订学习计划,进行时间管理。比如,让学生进行课程选择、文理分科。

另外,在生涯教育环节,学校还需要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比如引导学生了解各自的职业发展潜力,同时了解并掌握市场上各种职业的特征和能力要求,开发学生潜力,帮助学生制订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了解职业市场和就业前景。

此外,在高中生涯教育环节也包含大量理实一体化的研究项目,需通过社会实践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原理和底层逻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除此之外,在高中生涯教育期间,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最后,在生涯教育环节,教师还应当融合综合性教育内容,比如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和创新踏实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中生涯教育涉及职业规划、学生发展、社会实践、心理健康以及综合素质培训等多方面的研学项目,可以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 家校社协同共育在高中生涯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在高中生涯教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环境,在生涯教育过程中,父母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象,家长可以与学校进行合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与学生共同设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朝着职业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并且,学校是高中生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校在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职业指导以及心理健康的支持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可以进一步提高生涯规划教育水平,在达成学校与家长育人共识的情况下,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涯学习探索环节取得长远进步。此外,开展高中生涯教育还需要引进一系列的实践项目,学校以及家长需要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比如结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职业导师、实践学习机会,参与行业讲座,借助相关资源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机会,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将学校与家庭的理论教育连接社会的实践教育,可以确保学生在生涯学习过程中做到知信行合一。但是,开展家校社协同共育需要达成三方的育人共识,形成育人合力,借此才能在高中生涯教育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管控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品质和效率。

三、 家校社协同共育协同机制下高中生涯教育优化策略

(一)教育目标协同

在高中生涯教育环节,要想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学校、社会、家庭则需要共同设定教育目标,达成在教育工作、思想行为决策方面的共识。首先,三者应当建立起完善、全面的沟通交流机制和体系,在协同管控方面设立综合性的教育目标和计划,需设定一个协同教育目标,建立起三者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打破彼此的信息孤岛,保证各方能够共同参与教育决策和规划。在此期间,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通过互动探讨来确定共同的职业教育价值观,确保各方对教育目标和方向有一个一致性的理解和期望。之后,三者需要分析学生的潜力和需求,了解学生兴趣和能力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家长、教师和社会进行数据交换合作,提供多元化信息,评估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例如,家长可以提供家庭环境和背景信息;而教师可以提供学业报告以及学业行为评估;社会主体可以提供职业规划和发展机会,评估职业发展动向。

而在具体设定目标和计划期间应当结合可量化以及可衡量的指标,包含引进学术成绩、综合素质、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同时还需要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方的责任。在完成对教育协同目标的设定之后,需要对目标进行论证探讨,对相关指标的合理性、科学性进行评测,需要评估目标的实现状况,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实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点评,从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职业进展等多个方面,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各细项教育目标和计划,从而完善整体目标。因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开展高中生涯教育需要达成家校社三方的共识,需设立一个共同的教育协同目标和方向,推动教育活动紧密高效开展。

(二)课程设置的协同

学校家长和社会需要根据现有条件,参照前期所设定的高中生涯教育目标和计划来设立相应的生涯教育课程。在此期间,三方应当分析学生的学习倾向和发展方向,整合多项资源,提供多项信息,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为依据来设计综合性课程。相关综合性课程应当覆盖学术知识、综合素质以及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指标,能够满足学生进行多元化学习探索的需求,在相关课程中应当整合多元化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技能,包含进行课程设置、职业指导、资源整合以及教师培训,结合社会资源、家庭资源,衔接多方力量来进一步完善高中生涯教育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在课程设置期间,需要划分多个专题板块,在多方主体的协同下对相关课程的适应性、针对性进行不断提升优化,并且进行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定期反馈课程教学效果,对课程细项内容进行差异化调控,从而提高课程设置水平。因此,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家庭教育课程、社会教育项目以及学校教学活动应当具备协同性、关联性,需要做到环环相扣、层次结合,开发出一体化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高中生涯学习品质和效率。

(三)教学方法的协同

在高中生涯教育过程中,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和打造需要从教学方法层面做到对教学艺术、教学管理方法的协同控制。在此期间,家庭、学校、社会应当整合各项教学资源,如教材、设备、技术以及实践机会,通过整合多方信息,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学习环境,满足学生高效学习探索的需求。在教学方法层面,可以组织小组合作项目研学、家庭实践、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协调互动,对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和针对性进行评估,并且分享评估结果和经验,根据相关评估结果来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在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可以引进人工智能系统,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专题研学。而家长可以根据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表现,以及对学生在智能设备上开展职业生涯学习的过程进行评测分析,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校老师,评测学生在智能工具上进行职业生涯学习的参与度,从而调整智能化教育方法和策略。

另外,在教学方法协同管控层面,三方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的协同体系和架构,包含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知识讲授、职业规划等,比如学校需要提供理论辅导、心理知识辅导;而家长在该环节则需要提供基本的后勤服务,结合教育部制订的“五项管理”计划和方案,从读物、手机、体质、睡眠、作业等多个角度来督导学生参与细节性学习;而社会则需要在实践教育环节协同学校的理论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和帮助。因此,在教育方法协同层面,各单位应当参照整体研学目标和课程计划,对当前的教育细节以及教学工具进行灵活选用,达成三方在教育协同方面的共识,选取同一个平台、同一个媒介开展教育指导活动,促进教育信息互动共享,从而提高职业生涯协同教育水平和效率。

(四)学生评价的协同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引进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思想下,需要将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信息归纳整理在一起,设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应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生涯学习状态进行点评分析。比如,可以通过考试、作业、项目评估以及实践表现等各项评价指标,对学生在职业学习发展规划方面的能力、思维、素质进行全面点评。在该环节,三方应当共享评价结果,通过交谈会议、线上访谈以及社会评价机构的实践参与等多种方式,共享评价信息,形成全方位的评价视角。

另外,需根据评价结果开展个别辅导教育,比如学校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家长,由家长开展个别辅导;同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社会,寻求职业咨询辅导,帮助学生消除个人劣势和不足。除此之外,在协同评价环节,三方也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反思性评估,鼓励学生参与自主研学,能够认识到自身的成长发展状况。因此,在家校社协同共育模式下开展高中生涯教育需要对学生评价达成共识,需确定一个量化评价指标,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点评,同时分享评价信息,引导各主体在生涯教育环节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育品质和效率。

(五)职业规划的协同

职业规划的协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下带动学生开展高品质学习的关键策略。在职业规划教育环节,三方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表现、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信息,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路径进行点评,比如评估学生可能会考取的学校以及能够接触到的最好专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建议。而家长则可以根据学校反馈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辅导材料,向其介绍专业信息,提供基本的专业学习资源,比如说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探索,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动向。而社会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高低以及职业发展规划,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结合职业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业特征,从而在制订最终的职业规划方案期间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在职业规划协同育人方面,学校、家庭、社会也应当采取个别辅导,创建相应的职业规划工作室,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另外,家庭、学校、社会还应当共同分享职业规划信息和资源,包含职业信息、就业市场动态、职业培训机会等,通过共享信息,打造完整的资料库。例如,学校可以整合当前学术界的规划发展方向,从学术角度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生涯教育;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则可以将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整理,剖析出当前相关领域的行业发展动态;而家长来自不同职业领域,在相关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职业经验,三者可以将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整理,在一个统一的职业规划平台中设立多个专题栏目和板块区间,在职业规划教育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项。通过整合家庭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将各项信息归纳整理在一起,创建一个大数据资源库,以供学生进行随时随地学习访问,带领学生接触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因此,在职业规划教育方面,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将各方的教育工作进行紧密结合,促进资源信息共享,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六)心理健康协同

开展高中生涯教育应当是理性的,学校、家长和社会主体应当帮助学生认清自我的局限和不足,帮助学生在学习探索过程中能够正视自身的现状,选取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学校需要开展高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心中的负面情绪。

首先,家庭、学校、社会需要进行信息互享,了解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评估和筛选,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干预措施。在此期间,学校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开展心理教育;而家长在该环节则可以提供良好的职业学习环境和条件,比如创建融洽的家庭学习环境,在家长潜移默化的指引下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健康问题;社会主体则可以在该环节通过理性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涯学习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职业心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