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写作指导策略探究

作者: 钟小捷

摘要:个人的听说读写活动,都是对语言文字的依赖和运用。语文课程正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并以此为核心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观。言为心声,任何形式的语言表达,都是由心而发。学生的写作更是如此。生活不仅需要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创造美的双手和智慧。教师要善于用智慧为学生的写作创造“美”,也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写作去创造“美”,体验生活,激发真情感。教师进行想象作文的写作指导备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体验不多,认知和学识有限的因素,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体验的认知上,给予学生关于想象的方向性指引,让学生的想象有迹可循,丰富内容,激发情感。

关键词:创设;体验;想象力;方向;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50-04

文学、音乐、雕塑、绘画、书法,每一类艺术都是人类在真实生活体验上通过想象以某种特定的形式表达自己情绪、观念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产物。而语言文字正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听说读写活动,无不体现着对语言文字的依赖和运用。语文课程正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观。纵观语文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其中之一在于指导学生的写作。目前,小学生的写作存在内容虚假或平淡、词句不顺、缺乏感情等各方面的弊端。不少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学生害怕写作文、作文写不好的首要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言为心声,任何形式的语言表达,都是由心而发,都是眼中所看,再通过心中所感或者所想,最后转化成自己的表达。无论是文学巨著,经典名篇,还是少年儿童的片段写话,都离不开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想象。毫无疑问,现实生活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是学生写作最重要的两个源泉。根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及笔者学生时代的实际案例,结合平时对写作和实际生活体验、想象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笔者将在下文介绍自己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的两个小策略。

一、 创设生活体验,促发真实情感

针对现在的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没有新颖题材内容的情况,很多人会把这些归因为高科技所带来的快餐文化、快节奏生活及经典阅读的缺失。教师总是说学生麻木冷漠到体味不出习以为常的真感情。其实,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供他们体验和写作,不能促发学生由心而生的即时情感体验。同时因为一些单元习作的要求与孩子的实际生活相脱离或者已经落后于时代,学生很难按照要求写出好作文。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言,教师必须给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

(一)教师巧花心思为学生的写作创设生活中的“美”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生活不仅仅需要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创造美的智慧。因为如果生活中的美不足以令人惊艳,不足以引人注目,即便存在也等于无,尤其是对面站的是一群尚需师长点拨启蒙的懵懂学子。所以,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用智慧为他们创造令人惊艳、引人注目的“美”,为写作提供素材内容。教学经验让笔者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笔者心里一直不能忘记三年前一个学生的一篇作文,一个四年级的小女孩,作文题目是《惊喜连连的体育课》。她不是写任教学科的体育老师,而是写他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一个一米五小个子但平时非常严肃的年轻女孩。那天,体育老师有事请假,体育课由班主任代上。班主任没有按照惯例上数学课,而是带他们去操场上自由活动。活动前她带领他们做热身运动,和他们一起跳绳、打羽毛球,还教几个女孩子踢毽子,转呼啦圈。这个女学生把老师优雅的动作、灿烂的笑容及同学们吃惊、敬佩的表情都写得很逼真。如果不是笔者了解这个老师的个性及整件事情,真的会怀疑这个语文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是不是抄袭一篇作文充当周记应付作业。她在作文中还说:“这节体育课有太多的惊喜,失而复得的体育课,高大威猛的同桌原来害怕小蚂蚁,数学老师变身厉害的体育老师……要是生活中时不时来一个惊喜,那该多美好啊!”如此看来,真实场景和真实情感能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写出一篇好作文,让人久久难以忘记,正是文贵有情,情贵其真。由此可以看出,很多时候不是学生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生活中太多太习以为常的美无法令他们注目和心动。数学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节令人惊喜的体育课,引来好作文。语文教师更应该巧花心思为学生创造引人注目、令人惊喜的“美”,为他们的写作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和体验,促发其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起笔有内容可写,心中自然就有感情可言。

(二)教师鼓励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写作去创造“美”

老师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令人惊喜、引人注目的“美”,也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实生活,创造生活中的“美”。这一点更为重要。学生能不能为自己的写作去体验生活,去创造写作素材呢?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内心渴求更是无穷的。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写作用心动脑。真实的文章哪怕没有动人的感情,也一定会字句通顺,引人注目。

记得笔者读初二时,语文老师布置写一篇说明文。为了写这篇作文,生性胆小羞涩的笔者硬着头皮去拜访村里的一户人家。她家里养着很多猫。笔者大着胆子上前察看猫的眼睛,第一次发现它们的眼睛是蓝色的。同时还问了主人家猫平时吃几餐、一窝生几个小猫咪等提前设置的问题。这篇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这篇说明文没有很多的情感去打动人心,笔者也没有觉得写得好。肯定是真实性让它成为一篇名副其实的说明文,让语文老师注意到它。在写本篇论文时,“求真”的观点使笔者的脑海里像播放电影一样翻出了十五年前的这件小事,足以说明“真实”打动人心,镌刻如画,难以忘怀。

小学阶段的写作训练安排中有观察日记。很多语文教师的写前指导会布置孩子在家里或者教室先种植物进行观察再写作,这是令人欣喜的。其实其他题材的写前指导也可以这样做。比如《我的妈妈》类似的写人题材,除了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写,还可以互换角色,体验妈妈的生活(一天或者一周)之后再来写。又如命题作文《失去光明的一天》,只让学生去想象是不够的,还可以让班级半数的学生轮换蒙上眼睛,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度过半天,这样更实际更深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去命题作文,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可以预先命题一些具有设想性的内容,再根据预设体验生活,创造素材,再来写作,既不会无话可写,更不会无中生有。这也是“求真”的一种方式,同样能产生真情实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要有了米,虽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像巧妇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但还是可以做出一桌饭菜来的,何况学生都是具有强大潜力的。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也就有了真实的感情。所以,在语文教学的写作指导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引导他们去描述美,更要用智慧为学生创造可供他们描述和领悟的美。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要能为了自己的写作去体验生活,去创造生活。这将成为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

二、 学会想象,注重想象方向的引导

写作不仅仅需要现实生活的体验,更需要想象。个人生活的现实世界都是有限的,多数时候波澜不惊。但脑海中的想象世界是无限的,瞬间就能变化多端。美国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斯说“想象力能带领人们超越以往范围的把握和视野。”对小学生而言,年龄尚小,生活体验不多,认知和学识更是有限的,所以会遭遇“没什么可写”的困境。因此,他们更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超出他们生活体验之外的事或物,这样他们才能有话可说,有题可写。因为这一点,老师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生活体验不多、认知和学识有限的因素,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体验的认知上,给予想象的方向性指引,避免出现学生无从想象或者想象单薄的问题。这一点对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现以一年级语文园地八的口语交际《未来的桥》的两次教学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第一次执教一年级的时候,笔者只是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出示口语交际的指导,让学生回忆《兰兰过桥》一文两座桥的特点和用途;第二步让学生去想想未来的桥是怎么样的,能有什么作用,紧接着让他们画一画自己设想的桥;第三步把自己的画向小组成员介绍,评一评谁说得最好;第四步推举代表全班交流,其他组进行质疑,在评价中引导学生从桥的造型、材料、色彩、承重力等方面发表质疑;最后让学生写一段话介绍自己想象的未来的桥。从反馈结果看,课堂交流中学生大概只能提到颜色和形状,且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提到两者。笔者不明白为什么学生在口语交际和写话中总是说了材料就不记得色彩,至于造型和承重力或用途能提到的就寥寥无几了。从写话的批改看,学生也是存在这样的问题,想象不丰富,表述不完整,寥寥几句。笔者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次口语交际和写作指导的课堂这么低效呢?

几番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又和备课组的老师反复讨论这个问题,最终找到问题症结:是课堂上教师没有给他们明确的方向。第二次执教一年级时,笔者紧紧抓着桥的关键要素去引导学生想象。第二次的课堂设计是这样的:

(一)理解桥的要素

1. 出示两组对比图片(各种形状的石桥、各种形状的木桥。)请同学观察,这两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 指名说。明确:共同点——桥;不同点——所用材料不同。

3. 再出示一组图片,钢筋水泥造的现代的桥。明确:桥要用某种材料来建造。

板书:桥的建造材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知道建造材料的含义及每座桥可用不同的材料。

4. 再出示两组对比材料(不同材料的拱形桥;不同材料的线性桥)。请同学观察,这两组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5. 指名说,明确:不同材料的桥可以是同样的形状,相同的材料也可以造出不同形状的桥。

板书:桥的形状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形状的含义及桥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6. 出示图片(不同颜色的桥):说说你所看到的桥的颜色。

板书:桥的色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知道色彩的含义及桥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7. 请同桌讨论: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桥,它的作用有哪些?

8. 指名交流桥的用途。不同的桥可以有不同的用途。

板书:桥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桥的用途。

(二)创设情境,设想画出自己未来的桥

1. 情境引入:

小白兔住在大山里,外婆住在对面的一座大山里。两座山之间有条大河,每次小白兔要去看望外婆都要绕道,走很远很远的山路。你们一(2)班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当聪明的桥梁设计专家,为它设计一座桥。设计一座桥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 指名说,板书:

建造材料、形状、色彩、用途。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激发想象桥的兴趣。再次明确和强化建造一座桥的四大关键要素。)

3. 请学生根据这四点去设想心中未来的桥,想一想,画一画。

4. 小组内互相介绍自己的画,看谁说的最流利最全面。

5. 推举代表全班交流,并引导评价。(此时再引导从建造材料、形状、色彩、用途去评价,学生容易上手。)

(设计意图:通过画画学生把想象得以具象化。小组交流和代表交流能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现象和表述。)

(三)再次修改,由画入写

1. 根据教师展示的优秀范例为参考,再次修改自己画的桥,让它更完美。

2. 把设想的桥详细写下来,交给老师,让大家一起评评谁是最棒的桥梁设计小专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交流进一步修改画,使之更丰富,再根据画来写话,落实想象作文。)

这样的教学设计,相比第一次大方向的泛泛指导,学生在理解桥的四大要素基础上,有了想象的方向。他们的画画,他们的交流评价也有了依据。从他们的写话反馈结果可以看出,他们的写话比第一次执教的一年级的写话更全面,更有条理,想象也更丰富。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设计的桥很美丽。这座桥是用很多很多的鹅卵石做成。桥身上的颜色有七种,和彩虹一样。样子也像彩虹,中间高,两头弯。它还分为上下两层呢,上层是给行人走路,下层是给小汽车行驶的。我最喜欢在上层慢慢地过桥,就像走在彩虹里面。”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这段话写得非常好,具体详细,有色彩有感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