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分析
作者: 邱小华摘要: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语文教师除了要密切关注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劳动意识和能力,还要持续优化其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夯实基础。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新课标视域,围绕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展开深入探究。首先,文章简要阐述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及价值目标这四个维度,分析了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相融共育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融合策略,旨在确保劳动教育有效融入语文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作用和价值,以供相关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54-06
作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劳动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树立劳动观念,形成劳动意识,亦是贯彻落实“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育心、以劳促创”的教育目标。在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得以进一步凸显,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小学阶段基础性学科,其蕴含了大量劳动教育元素,承担了劳动教育价值和使命,这就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课程中,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切实提升其劳动能力,培养劳动精神,以此来实现学生劳动素养和知识素养的协同发展。
一、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学校均衡育人的工作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持续推进“五育并举”,全面完善学生素养培育体系,已成为当前中小学主要考虑的问题,而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是实现学校一体化育人工作目标的有效路径。作为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性科目,语文学科中蕴含了多种多样的劳动素材和资源,通过学校与教师协同合作、统筹规划好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方式,不仅可以在“立德树人”理论指引下,推动劳动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更好地培养与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又能够体现均衡育人、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对实现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二)改进教师授课模式的必然选择
语文课程是一门将语言文字灵活、综合运用的学科,其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艺术性等特点,充满着内涵和魅力,对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语文教材有着许多古诗、散文、文章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布置劳动教育任务,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育内涵,让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中逐步树立全新的劳动观、认识观及价值观,并且教师也能够在劳动教育融合下,持续优化现有语文教学模式,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学生身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现如今,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广大群众生活水平提升,独生子女数量持续增多,其得到了家庭长辈们太多关注和宠爱,使其缺乏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可以在劳动课之外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入手,主动参与劳动教育活动,逐渐形成劳动意识,培养自身劳动能力的同时,又能够促进跨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以满足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交叉融合的基本趋势,是小学生身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相融共育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传授相关劳动知识
在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相融相促下,通过指导学生不断学习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其真正理解劳动内涵,积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并非传授劳动知识的主要渠道,但由于语文教材中涉及了许多劳动教育元素,这时语文教师可以围绕这些文章内容将劳动知识传授给学生。以《青蛙卖泥塘》一课为例,课文内容讲述了一只青蛙居住在烂泥塘中,感觉这地方不太好,准备将烂泥塘卖掉换钱,搬到城市里居住,为了售出烂泥塘青蛙做了许多改善,种了草、引了水、栽了花、建了房,结果烂泥塘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安排学生分组朗诵课文内容,或绘画泥塘环境变化,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青蛙是如何通过自身一点一滴的辛勤努力,将烂泥塘变成一个舒适的栖息之地,使得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人生道理。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劳动情感
青少年劳动教育是教与学间的协调互动,更是师生共同进步的成长历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其劳动情感,使其主动参与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来,促进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针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其所弘扬的劳动竞赛是对中华民族崇尚劳动、敬业奉献、勇于创新、砥砺奋进、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扬。以《詹天佑》一课为例,课文讲述了詹天佑在修建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中,解决了诸多方面的问题,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实地考察;采用两端向中间凿进方式完成隧道开凿;采用人字形路线克服列车动力不足困难,在詹天佑和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促使京张铁路远比原计划时间提前完成。这时,语文教师便可利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等将詹天佑所代表的时代特点、进取精神等表现凸显出来,以此使学生劳动情感得以有效激发出来。
(三)态度目标: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劳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本能,通过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其具备足够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习惯主要指的是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珍惜成果、杜绝浪费,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别人的事情帮忙做等。以《悯农》一诗为例,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在古诗词朗读中,了解农民伯伯劳作的辛苦,认识粮食作物的来之不易,学会勤俭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在深刻领悟与体会中知晓诗歌内涵。由于大多数学生身处于城市环境中,没有亲身经历过田间地头中的劳作,其劳动意识相对淡薄,通过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农民辛勤劳作场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表达情感,进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同时,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四)价值目标: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这就需要从小抓起,使劳动教育有效渗透进小学语文课程中,能够让学生从中得到深刻体悟,逐渐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行为习惯,又能够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个人能力,最终在劳动教育理念持续渗透下,为小学生今后学习及生活提供丰富经验。然而,小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尚未形成,其主要原因是受到诸多内因、外因等方面的影响,即小学生在学校参与劳动活动的时间、机会较少,在家也没有参与家庭劳动,使其缺乏足够的劳动意识,没有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许多家长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为学生只需要保持良好学习成绩便可,劳动教育并不重要;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则是将劳作当为一种惩罚措施,主要是针对犯错的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改变自身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树立劳动光荣观念,并要在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融合中,灵活运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有效策略
(一)更新教育融合理念,强化劳动教育重视程度
为确保劳动教育融合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务必要从思想层面上出发,切实改进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有机融合的必要性,时刻保持思想理念和行为举措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其合力作用。在此过程中,中小学应该积极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引导语文教师深入学习和领悟有关劳动教育的指导纲要及文件,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在建立教师劳动教育融合理念的长效化培训机制基础上,有效引导学生持续汲取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关注日常生活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在推进师生一体化进程的基础上,全面强化语文教师与小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从思想层面向行动自觉上转化。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劳动教育作用和价值,帮助二者都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保持对劳动教育的热爱,自觉主动地将劳动意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进而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融合价值。
以人教版二下《千人糕》一课为例,语文教师应怀揣着劳动教育意识,注重劳动教育与本篇课文内容的融合教学,通过灵活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米糕制作全过程,以图片、视频等方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促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千人糕”整体制作步骤及所需原材料,并要引导学生根据视频演示内容完成自学,在思想高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完成千人糕制作流程图的绘制,经过将所绘流程图与演示图相比对,以便于学生进一步明确米糕制作过程及工序。接下来,语文教师要持续渗透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绘制流程图中体悟到米糕制作的艰辛,使其更加珍惜劳动成果,感受到劳作的意义,并有效强化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在认识劳动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促使学生劳动素养得以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确保教师与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高度统一,以此来凸显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效果。
(二)立足语文课本教材,深入挖掘劳动教育资源
在以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将重点放在课文知识点的详细讲述,并没有充分关注语文课本教材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使得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课程难以有效融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语文课本教材中的古诗、散文、寓言不仅字词优美、段落流畅、感情丰富,还含有了大量有关劳动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劳动教育与教学工具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语文课本教材中所涉及的劳动教育元素,通过将这些劳动教育元素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每时每刻地感受到劳动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理论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一些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依托于情境创设、情感共鸣等,让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利用现有劳动教育资源,有助于强化学生劳动能力,提升其劳动素养,促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取得进步。
以人教版六下《北京的春节》一课为例,语文教师要在备课环节中梳理和分析课文内容,深入挖掘其中所体现劳动教育的资源内容,如本篇课文中涉及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文化,如从腊八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菜,购买年画、水仙花、杂拌儿等,小年期间祭灶王、燃爆竹,春节前夕贴春联、大扫除、包饺子……,这些传统习俗与劳动教育之间具有关联性,可以让学生在文章阅读中更加透彻地理解劳动教育价值,进而提升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融合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提前为学生布置课堂教学任务,以便于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环节中,根据教学任务内容来标注出有关劳动的语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分析春节习俗文化与劳动内容间的关联性,即每逢春节,人民群众都会以热情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劳动活动中,进而增强学生劳动意识,促使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投入劳动活动。
(三)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创新劳动教育渗透方法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其性格特点、特长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如果采用统一式教学方式,不仅难以确保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符合班级全体学生,还会让学生丧失个性化特点。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内容,强调了语文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思想,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要牢牢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和作用,将教学重点置于学生主体性培养,为其提供自主学习环境,有效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使其自觉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来,学习有关劳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教育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务必要立足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确定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做好小学语文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精神重构语文课堂,树立“教师是课堂主导、学生是课堂主体、素质教育是核心、劳动教育是贯穿线”的教育理念,并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渗透方法,如互动教学、启发教学、情境教学、信息教学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用不同教学方法,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劳动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