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研究

作者: 史继榕 杨万林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增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生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着眼于语文课程如何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分析思政与语文课程的内在联系,指出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意识形态资源,能够承载强大的思想政治功能,并结合语文教学过程,提出了新时代通过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引领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方法和有效载体。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式方法;有效载体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66-05

党的二十大强调,我国教育发展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着传播知识、培育能力的重要使命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如何在语文课程这一重要载体中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之成为引领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中华文化认同、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语文教育必然要重点关注和有效解决的重大课题。具体到语文这门学科,其内容体系的丰富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打下了坚实基础。语文课程涵盖的语文知识、文学作品和语文实践活动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能够承担和放大语文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因此,教师如何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的特质,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语文课程在学生中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推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引领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关键性课题。

一、 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语言和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的重要纽带。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会主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这有助于培育国民文化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青少年时期的文化熏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语文课程等学习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国文化蕴含的道德价值和人文情怀,这能增强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培育国民文化自豪感。当一代代青年人在成长道路上吸收中华文化精华,并主动将其发扬光大时,这种文化自信必将转化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持续增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第二,能巩固民族团结。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这是巩固泱泱大国民族团结的基石。语文课程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倡导民族平等、团结友爱的价值理念。利用语文这个纽带,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华各民族的传统与风俗,理解多样文化的内在联系。这能消除民族之间的偏见与隔阂,增进交流理解,培育全民族共同体意识。当新生代中华儿女心心相印、荣辱与共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基石才能牢固奠定。

第三,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这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语文课程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融入其中,通过语言感染和文化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这能让新一代青年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优秀发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分力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 新时代通过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引领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方法

(一)启发历史记忆,感悟共同命运

语文课经典篇章中常常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标签。学生通过思考先贤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抒发的归乡之情、乡土之爱以及对时代责任的担当,可以唤起自己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精神追求的思考。这种对共同的历史连接点的认识,能推动学生意识到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血肉联系、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历史情感的触动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贫苦农民祥林嫂的悲惨命运。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的历史记忆,感悟共同命运。

首先,文章通过对祥林嫂的描绘,展现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为了养家糊口,日夜劳作,但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生活状态正是旧中国广大农民的真实写照。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艰辛岁月,从而唤起对民族历史的关注和思考。其次,文章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变迁,反映了旧社会的不公和黑暗。祥林嫂的丈夫因病去世,她被迫改嫁,但新家庭对她并不友善。后来,她的第二个丈夫也因病去世,她再次陷入困境。在这个过程中,祥林嫂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最终在贫困和孤独中离世。这种悲惨命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从而激发他们对时代责任的担当意识。最后,文章通过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关爱,传递了人性的光辉。在祥林嫂最困难的时候,有人伸出援手,给予她关爱和帮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善良和美好。同时,这种情感也让学生意识到,作为一个有血肉联系、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应该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共同为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认同感

组织学生诵读一些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作品,以及参与一些中华传统语言文化类活动,这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同。学生通过对优美辞藻的理解、接受和文化活动的亲身体验,会主动搜寻中华语言文学的精华所在,并在这种文化熏陶中坚定自身的文化认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一篇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的文章,通过讲述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奋斗,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组织学生诵读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首先,文章通过对中国人民在近现代历史中所遭受的压迫和屈辱的描绘,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民族的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经历的艰辛岁月,从而唤起对民族历史的关注和思考。这种对共同的历史记忆的认识,能推动学生意识到整个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血肉联系、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其次,文章通过对中国人民在抗争中展现出的勇敢和坚定的描绘,传递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这种精神品质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中华传统语言文化类活动,如诗词朗诵、书法比赛等,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三)解析语言渊源,激发学习兴趣

解析语文的语言渊源,能增强学生尤其是汉语学习者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历史使命感。语文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长期历史演化中形成现今语汇体系的。通过学习古汉语语言状态,追溯词汇变迁,理解古今字形演变等,能加深学生对语文形成、演进的理解,明白其中的历史逻辑,从而更加珍视现代汉语,产生继承和发扬的使命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动力。

例如,《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言行核心精髓,是研究古汉语语法、词汇演变的重要典籍。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可以深入理解古汉语“言语”的语法规则差异,像“邦有道,语不用”这类句式在现代汉语中的表达就需要改变。此外,《论语》中许多成语词汇仍在使用,但意思发生了一定变迁,比如“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演变等。通过这种古今汉语语法词义的对照学习,可增强学生解析语言发展、理解语言优美的兴趣,也让他们意识到承继发扬现代汉语的重要性,从而坚定汉语学习的使命感。

(四)品味道德情怀,坚守价值追求

在语文代表作和名篇名著中,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道德价值理念和美学情怀。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品读和理解,可以领会前人异彩纷呈的人生价值追求、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探索。这种阅读经典的过程,是一次道德价值识别、升华和坚守的过程。通读名著能培育学生品德,理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这部作品不仅分析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和特点,还探讨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等重要概念。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帮助他们理解和领会前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探索。

例如,书中对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如诚信、忠诚、孝顺等。同时,通过对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探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还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经典阅读的过程,是一次道德价值识别、升华和坚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五)融汇多元文化,拓宽世界视野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还存在着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在长期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语文课程作为承担文化传承重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诵读、欣赏各民族的故事、传说、民间文学等语言艺术作品,能推动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质,拓宽世界视野。具体来说,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系统学习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作品选粹,如彝族的创世史诗《阿诗玛》,传颂了彝族先民创造世界的神话;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说,反映了藏族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这些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内涵,既能意识到彝族崇尚祖先、藏族具有勇敢乐观主义精神,也能认识到所有民族都存在着文化认同的符号和标识等。这样的对比学习,令学生领悟到中华文化中共同体的本质特征。在课堂之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组织学生欣赏藏族歌舞、傣族竹竿舞等,这些形式各异而生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中华民族“百花齐放”的文化内涵展露无遗。当学生在多元文化体验中获得成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将自然升华。

(六)发挥主体作用,激励奋斗热情

语文学习的最终价值在于推动社会进步,必须走出课堂,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实践。因此,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创作与交流实践活动,能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觉参与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在课堂内,语文教师可鼓励学生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撰写心得体会。这能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时事的能力,也使其意识到语文学习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课外的语文社团、校园文学社等平台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组织爱好文学的学生自编自导文学创作展演剧,或者举办历史人文名著讲座,这无疑将语文学习的火种传递到更多人心中。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语文活动也大有裨益,比如与公共图书馆合作举办中小学生语文夏令营,或者引导学生到农村进行文化扶贫等。这些面向社会的语文表达、交流与实践,都能推动学生主动投身民族复兴进程,成长为融语文造诣与社会担当于一体的新时代青年。

三、 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引领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载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