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开发与设计研究
作者: 王德花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新课程标准倡导综合素养的培养,跨学科教学一跃成为提高学科整合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文章将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和开发,以期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语文学科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开发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71-0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跨学科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而跨学科作业作为跨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开发与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文章旨在探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开发与设计,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 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
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其中以综合素养教育、任务型学习和问题解决为主要支撑。首先,综合素养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在多学科学习中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等,其通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提高跨学科综合素养。其次,任务型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活动的目标应当是真实地解决问题,而非简单的知识传递,所以跨学科作业设计应当注重任务的设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问题解决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因此在跨学科作业设计中,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可以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语文知识,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形成更为完整的解决方案。
二、 跨学科作业的意义
(一)可以促进知识整合
跨学科作业在促进知识整合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其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并建立更广泛的知识网络,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由此可见跨学科作业的设计应注重知识的整合,通过设计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可以培养综合能力
跨学科作业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通过参与跨学科作业,学生可以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例如,在科学实验中,学生需要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在文化节活动中,学生需要参与组织和策划,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三)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跨学科作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为其与传统作业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从而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再加上通过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任务,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跨学科作业的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跨学科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其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这种作业形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知识整合能力。而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中,综合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具有综合性的作业任务,或者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其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确保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中,针对性原则的应用会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设计出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作业任务。或者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作业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其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中,实践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或者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任务,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现状
(一)作业设计过于追求形式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中,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忽视了作业的实际效果。他们可能为了创新而创新,将跨学科作业设计得过于花哨,缺乏实际的教学价值。例如,有些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与语文相关的艺术作品或科技项目,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些作业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过于追求形式的跨学科作业还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专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跨学科知识整合不当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跨学科意识。然而,由于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只专注于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有限,因此在整合跨学科知识时容易出现偏差。例如,一些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试图融入数学或科学知识,但由于对相关学科的把握不足,导致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符,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此外,不当的跨学科知识整合还可能引发学生的困惑和疑虑,使他们无法理解作业的目的和意义。
(三)作业难度较大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使得作业难度相对较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面对复杂的跨学科作业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生难以独立完成跨学科作业,需要家长或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可能导致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
(四)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
由于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难度较大,且有时形式过于烦琐,学生对完成这类作业普遍缺乏兴趣和动力。与传统的语文作业相比,跨学科作业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这种思维方式与学生日常的学习习惯有很大不同,可能引发学生的困惑和焦虑。同时,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跨学科作业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此外,一些学生可能对某些跨学科领域不感兴趣,导致他们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五、 跨学科作业的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其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来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任务,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表1是一个以课文《春天的脚步》为例的作业设计示例:
相信通过这个任务驱动法的跨学科作业,学生便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春天的知识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这种作业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法
项目式学习法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其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来,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法来设计一些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项目,如文化节、艺术展等。
表2是一个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例的作业设计示例:
相信通过这个项目式学习法的跨学科作业,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这种作业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 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一)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跨学科作业设计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驱动力,是一种思想的倾向,要想将跨学科作业设计落到实处,还需要教师对跨学科教学有着正确的意识,才能处于即时待发的状态,一旦相关学科有所联系,就能够与之结合并设计出多元化的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个性化、多元化的作业才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注重自我的提升,在设计语文作业时钻研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关联,将各个学科有机结合,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加丰富。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跨学科教学意识,才能够让其他学科服务于语文,促使作业设计更加完善。
(二)教师应确定作业内容
内容在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中位于核心位置,对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能否实现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作业内容。首先,教师在确定主题后可以采取串联的方式,将多个学科的知识横向联系在一起,并且将其横向关系重点突出,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成某一知识点的考核时进行有效的思维延展,实现对这一知识点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掌握,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考虑以获得问题的答案,并且通过逆向思维对最终的结果加以验证,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建立起深刻的认识,最终实现自身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可以高效地完成所有作业任务。其次,教师还应加强对渗透方法的应用,通过提取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关系的方式,丰富学生的作业环节。例如,在学习《美丽的鹿角》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作业内容里引入自然科学素材,使得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多个学科的知识,并且自主地发现其中存在的共通之处,带给学生思维上的启发,使得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达成对所学知识作用价值的最大化发挥。
(三)教师应转换作业形式
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相对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枯燥感和乏味感,进而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完全放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对此,在主题式学习背景下,教师可以采取作业转换的方式对小学语文作业内容进行优化,融入多个学科的知识,实现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使得语文课堂素材和形式能够更为丰富,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感受,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取得最大化的收获。例如,在学习《惠崇春江晚景》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古诗歌唱”主题,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相互结合,突出古诗词的音律特点,给予学生谱曲后的古诗词音频和相应的素材,让学生在作业环节进行歌唱练习,提升作业环节的趣味性,使得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在练习歌唱的过程中实现对古诗词的有效记忆和对古诗词的意境的进一步了解,并且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优化,实现作业形式转换的有效性,凸显出主题式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价值。
(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设计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因此作业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授《美丽的彩虹》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份跨学科作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彩虹的感受和理解,对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画出一幅彩虹的画作,并描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对喜欢音乐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创作一段关于彩虹的音乐,或者选择一首与彩虹相关的歌曲进行演唱;对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写一篇关于彩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个性化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定制。例如,对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可以让他们编写一个关于彩虹的童话故事;对善于观察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记录一次彩虹出现时的天气和环境情况;对喜欢科学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探索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这样通过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教师便可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和才华,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从而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七、 结论
总而言之,通过对小学语文跨学科作业的开发与设计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跨学科作业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去设计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跨学科作业,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培养其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怀宇,陈杰.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基础教育,2017,22(4):20-23.
[2]胡庆芳.“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问题分析及标准建构[J].基础教育课程,2021(24):4-8.
[3]游学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提升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32):9-12.
作者简介:王德花(1981~),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商河县沙河镇希望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