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走读式”作业设计方案与实践探究
作者: 朱卫勇摘要: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完善的作业设计对知识巩固、思维训练乃至核心素养培育等相关目标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作业设计质量与水平,实现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相关教师应当在教育改革政策引导与推动下,进一步强化作业设计相关探究与学习,使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作业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地展现。文章以“走读式”作业的基本概念与特点作为切入点,介绍了小学数学“走读式”作业的意义与主要价值,分析了现阶段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终基于目标设计、学情分层、丰富形式、评价反馈以及监管引导等层面对强化小学数学“走读式”作业设计水平的相关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走读式”作业;方案设计;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089-06
2021年,党中央与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针对该阶段作业的设计工作进行了明确要求,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与时长,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学校应积极健全作业机制,明确作业总量以及作业类别,教师也应当积极加强对作业完成过程的指导,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从业人员应当从实际出发,积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在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的综合引导下,推动“走读式”作业设计工作的不断优化,为提升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做出突出贡献。
一、 “走读式”作业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特点
(一)“走读式”作业的基本概念
所谓“走读式”作业,主要指的是将作业内容拓展到学生的生活环境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对周边环境乃至宏观世界进行理解与认知,同时能够在生活情境当中对真实问题进行挖掘、分析与解决,进一步强化小学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走读式”作业的主要特点
1. 形式多样性
在小学数学“走读式”作业的设计过程当中,主要涵盖了知识型作业以及能力型作业两种主要形态,其表现形式同样也各有不同。其中,知识型作业主要涉及课堂学习过程当中相关知识内容的进一步强化与巩固,其形态以理论化的习题内容为主,基于知识型作业,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同时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使作业内容能够成为知识点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之间的重要连接渠道以及连接方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知识教学目标。而能力型作业则以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作为主要内容,力求让学生通过课程当中所形成的相关思维模式以及学习方法对生活当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与解决,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与进步。
2. 内容全面性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不仅需要学生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认知,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学习方法融入生活实际当中,实现知识的拓展应用。因此,从“走读式”作业的内容设计层面来看,其不仅涉及数学课程当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涵盖了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对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探索与分析,积极培育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与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数学课程相关知识内容,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3. 目标明确性
小学阶段“走读式”作业的设计工作往往基于特定的目标要求,相关作业内容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当下的学习需求,同时还能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积极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相关公式内容以及推导过程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 小学数学“走读式”作业的意义与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积极引进“走读式”作业内容,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意义和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走读式”作业的设计多从宏观角度切入,有效解决了传统数学作业体系设计过程当中碎片化的相关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编排情况,针对作业内容进行全方位优化,使其能够更好地与学生个体的生活情境以及生活环境相联动,使“走读式”作业能够更加充分地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性载体,确保作业形态、作业结构以及作业时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二)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长期以来,受到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与水平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情境与事物的理解能力往往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思维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进步。而借助“走读式”作业相关内容,则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理解,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出“走读式”作业的教育功能以及教育作用,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实现学科内容与生活的衔接
在“走读式”作业的设计过程当中,学校和教师往往将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要素作为主要素材和来源,这一设计理念以及设计策略能够更好地实现数学课程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学生能够在“走读式”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与魅力,了解到生活当中常见的数学知识内容,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当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得到进一步落实。
(四)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与强化
依托“走读式”作业,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与强化,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数学课程当中的表现情况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对“走读式”作业的完成情况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到班级内学生的学情状态,使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发展现状开展更加准确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提升数学课程组织与管理水平,促进课程教学工作质量的不断进步。
三、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程家庭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主要成因
虽然“走读式”作业已成为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作业设计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方向,但从实际教学现状来看,现阶段部分数学课程作业设计工作当中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作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作业设计目标不够清晰
完善清晰的目标构建不仅能够为后续作业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引领和指示,同时还能够成为作业设计水平以及完成情况的重要评价参考,但从目前小学数学课程家庭作业的设计现状来看,相关教师的作业设计目标往往不够清晰,相关目标导向与目标形态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首先,部分教师在进行作业目标设计的过程当中,忽视了作业内容全面性与整体性的相关要求,相关目标呈现出较强的理论性与知识性特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数学思维的锻炼与强化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一些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目标构建的同时,往往将课程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作为关键内容,力求通过家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加强学生对课程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时明确课程教学以及知识点学习过程当中的漏洞与不足,使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状态得到相应反馈。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以及周期性发展状况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存在严重不足,作业目标设定理念不够完善和全面。
此外,在进行作业目标设计的同时,相关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表现情况缺乏关注与研究。作为推动学生核心素养不断发展的关键一环,在作业目标构建之前明确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掌握学生在课程学习以及知识点理解过程当中所呈现出的差异化特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作业设计目标构建的同时,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与措施对学生的学情表现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使作业内容能够进一步适应学生发展现状,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其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实际问题分析能力。但很多教师在进行作业目标构建的同时,对学生学情的调研与掌控情况存在严重欠缺,相关目标的规划与设计也未能体现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化特点,相关目标设计呈现出了显著的经验性特征,作业目标的构建较为粗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育与发展。
2. 作业内容衔接协同存在欠缺
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加强前后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与联动,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感知能力,从旧知识当中找到新问题的答案,可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思考的乐趣与魅力,助力学生克服数学课程教学与相关知识练习的障碍与困难,实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方位进步。但从现阶段作业内容的规划设计现状来看,教师对前后重点知识之间的衔接与联动往往缺乏重视,在作业设计过程当中缺乏对学生思考能力与联想能力的认知,学生无法在作业完成过程中体会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动,对相关练习题解题方法的理解较为片面和单一,受作业载体以及作业表现形态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很难与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积极全面的沟通,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未能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特性,导致对数学课程重难点知识产生了一定的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其数学能力的不断进步。
3. 作业设计方案不够精练
近年来,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党中央与国务院对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以及课外辅导负担等相关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对作业内容、作业总量以及作业难度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方案发展现状来看,相关方案的内容与形式往往不够精练,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之间的联动存在严重脱节,作业内容以及作业形态无法真正展现出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境乃至学习状态,为学生提供的交互渠道以及交互形式也较为有限,不同地区数学课程的作业设计工作呈现出了显著的同质化问题,大量机械化与重复性的习题练习导致学生对作业内容乃至数学课程失去热情,阻碍了数学课程家庭作业设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 缺乏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适应
受到成长环境、学习意识、能力基础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在数学课程当中的表现情况及其对作业内容的适应情况呈现出了相应的差异,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已成为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对现有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数学作业设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后能够得出结论,一些教师缺乏作业分层的认知与意识,相关分层标准较为机械和单一,将学生在考试当中的成绩表现作为了作业分层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发展情况、能力养成状况等内容的关注与重视存在严重不足,对作业难度的区分与把控存在欠缺,影响了作业的设计质量。还有一些教师在针对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的同时,缺乏灵活性思维以及动态性思维,对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发展状况缺乏全面关注,相关作业内容的设计缺乏变化,与学生发展状态之间的衔接存在不足,影响了数学课程作业的设计质量以及设计水平。
5. 作业形式缺乏创新
受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以及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另一项内容。现阶段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作业形式的创新性存在严重不足,对学生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育存在严重欠缺,相关作业内容不符合学生的个体发展特点以及发展要求,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为不足,影响了作业内容在数学课程当中的价值呈现。
6. 评价反思机制不够完善
作为数学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成果与质量的重要反馈,基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所开展的评价与反思工作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小学阶段数学作业设计过程当中配套的评价机制建设依然不够全面和完善,其主要评价指标以及评价内容仅仅停留在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作业态度等层面上,对作业完成过程当中的能力培养与锻炼缺乏重视,相关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式也较为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受到影响,降低了学生对数学课程教学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