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寓“育”于“教”的路径研究
作者: 隋玲
摘要:历史学科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看待客观事物和现象,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大单元教学以单元主题为核心,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规划,具有大体量、长周期的特点,可以把单元教学内容以学习任务、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寓“育”于“教”的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运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将历史学科的育人因素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分析了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大单元教学寓“育”于“教”的思路,探索了教学实践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寓育于教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142-04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历史学科的教学需要结合历史知识的人文性、真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中可以看出,重视教学知识的内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知识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比较严重,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单纯看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重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对育人因素的挖掘,难以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大背景、大情境下开展历史教学,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
一、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特点
(一)发展概念性理解
大单元教学以概念性理解为本,教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时,需要重组单元学习内容,对整个单元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规划,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生成大概念。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记忆零散的、片段式的事实性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对概念性知识获得深层次理解,这是因为概念性理解处在认知结构的中心,能够让知识之间产生关联,形成意义,从而减少遗忘。在实践中,概念性理解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不断提升和发展的,因此,概念性理解伴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获得成长。
(二)实现高通路迁移
在大单元教学中,当学生形成了概念性理解,就能将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多样化的现实问题,实现高通路迁移。高通路迁移与低通路迁移不同,在知识迁移中,如果新任务和原任务相似,就属于低通路迁移,如果新任务与原任务不相似,就属于高通路迁移。在教学实践中,刷题、考试都属于低通路迁移,学生只需回忆以往的解题思路,就能正确答题。高通路迁移的机制是“具体—抽象—具体”,学生需要从众多具体案例中抽象出一个原理,然后依靠这个原理完成下一次的任务。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学生能够建立更加完善的、具有弹性的认知结构,灵活地解决实践问题。
(三)依托驱动性任务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非常少,学生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大单元教学依托驱动性任务展开,能够整合学习情境和学习内容,围绕单元教学主题,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驱动性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完成学习活动,在应用中学习。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需要按照“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任务评价”的流程进行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寓“育”于“教”的思路
(一)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寓“育”于“教”需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具备收集史料、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创新化地采用目标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历史板块法、结构教学法等,同时还要融入短视频、思维导图、结构图等教学工具,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分析方法,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是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寓“育”于“教”的重要路径,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文化素养获得提升。初中历史课程中包含了很多与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茶文化、戏剧文化、绘画艺术、服饰文化等,这些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密切关联。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文化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内核,认识到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文化发展的认知,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
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拓宽学生的世界视野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寓“育”于“教”的重要路径。结合历史课程,教师应当立足世界,对学生开展国土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国土的历史发展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不但是一门基础性的教育科目,还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依靠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寓“育”于“教”的实践路径
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想做到寓“育”于“教”,就要将育人因素融入单元教学的各个环节,依靠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设计单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一)分析单元内容,提炼知识框架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单元教学的主题或者主干,用一条主干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系统化,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又能帮助学生找准单元学习的关键点,掌握知识的框架。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涵盖了“北宋的政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等8个课时,在初步分析时,整个单元的内容比较繁杂,其中既有北宋的内容,又有元朝的内容,还有辽、西夏、金、蒙古的相关知识点,教师难以抓住教学的重点。但深入思考就能发现,在这八节课中,“宋”的出现频率最高,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与“宋”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将“宋”作为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和主干,串联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知识融合起来,进而延伸辽、西夏、金、元的相关知识,展现出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的变化,让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让学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确定了单元教学的主干为“宋”以后,教师还要梳理整个单元的重点问题,让知识的框架更加清晰。该单元围绕辽宋夏金元时期引出来两个关键点:一是民族关系发展;二是社会变化。围绕这两个点,教师可以引出宋朝到元朝的经济中心转移、政治理念冲突、科技水平进步、文化领域创新、战争变化情况等,使单元知识框架更加清晰,同时也让大单元教学的内容层次更加分明。
(二)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
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为提高单元教学的质量,真正做到寓“育”于“教”,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设计教学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其中,唯物史观是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纷杂的历史表象认识历史学科的本质,对历史拥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时空观念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基础,学生需要在历史课程中观察、分析历史事物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联系,将历史事件放在具体的时间和地理条件下进行学习;史料实证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重视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结合史料准确描述历史事物,揭露背后深层次的因果关系,不断接近历史事实;家国情怀是学生学习历史应当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应当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提高文化自信,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历史价值。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融入大单元教学中,实现寓“育”于“教”。表1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
在制订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时,教师需要思考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目标,把握好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观念、历史情感等方面应当达到的水平,提高教学目标的科学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出核心问题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为学生讲述零散的知识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学生难以构建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无法形成对历史的全面感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课外内容,让历史知识更加立体。在“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单元,教师将“宋”作为核心教学内容,串联其他知识,可以在大单元教学中用电视剧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例如,近些年出现了很多宋代题材的古装剧,包括《清平乐》《梦华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其中,《清平乐》中的汝窑盏托、《梦华录》中的茶礼文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宋代风雅,能够为学生营造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古风美学空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宋代文化的内涵,调动学生对宋代历史的学习兴趣。这些古装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美学气质,深受初中阶段学生的喜爱。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依靠电视剧的片段引入教学内容,提出单元教学的主要问题,将学生带入宋代的历史情境中。此外,在情境创设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电视剧片段渗透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让学生对一个时期的历史拥有更加立体的认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中,情境创设至关重要,在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历史文物的照片、相关题材的影片创设情境,也可以从某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出发,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深入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对历史事物的记忆效果。
(四)联系教学内容,创建学生任务
大单元教学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和操作,在大单元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学习任务非常重要。在创设学习任务时,教师需要关注单元教学内容,将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板块,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例如,在“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这一单元,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然后设计如下的学生活动:
任务一:探究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的过程
(1)学习多民族政权的建立,包括辽、北宋、西夏、金、南宋、蒙古、元朝,分析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绘制成表格;
(2)结合课本教材,学习宋代的民族关系,制作PPT,将辽与北宋的对峙、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与金的对峙纳入PPT中,重点解读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南宋偏安;
(3)学习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对历史事件进行整合、讲解。
任务二: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对军队政策、中央政策、地方政策进行总结;
(2)学习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对该政策的实施原因、具体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在小组中开展讨论;
(3)搜集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资料,对王安石变法的领域、措施、内容、目的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