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王爱霞摘要: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注重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并以此构建起高质量的地理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培育跨学科的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的关键性教学任务。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跨学科融合式教育,能够彰显出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整合多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等,有利于初中生培育对地理学科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促进初中地理课堂提质增效。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情况,简要阐释初中地理学科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必要性,并分析其具体的实施路径,以期助力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初中地理;跨学科融合;课堂教学;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146-04
初中地理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是新课标的教育要求,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的自然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地域性、开放性。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包含地质、气候、天文、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初中地理开展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一、 初中地理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一)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教育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原则上每门课程至少要用10%的课时来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并多次强调促进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新课标对跨学科融合教学十分重视。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开展跨学科教学能够将学生的实际经验与学习兴趣、教师的多元性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等各个要素高效地综合起来,高质量地完成地理教学的任务。
(二)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课程教学的目标较为单一,将教学的主要内容聚焦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层面。而以跨学科的教学视角开展融合式的地理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多学科目标的整合,即在助力学生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初中生学科观念与学科素养的综合提升。从课堂教学资源方面而言,教师运用融合式教学的理念,能够摆脱对教材的过度依赖,从而寻求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将教学的内容转向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加学生学习的广度与灵活度。从教学主体方面而言,教师运用跨学科教学的方法能够避免传统的“一言堂”的弊端,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 初中地理课堂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地理+语文”构建生动的诗词情境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等特点,与初中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其他学科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以跨学科融合的理念积极寻找地理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连接点,并利用语文古诗词中形象化、生动化的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地感知诗歌,并理解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情境中增强对地理现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为例,教师在讲解本课中与我国的温度带相关的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联系与运用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的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借用语文教材中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代表诗作《夜雨寄北》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本诗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充分体验本诗营造出的优美情境,并联系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分析本诗中所蕴藏的自然地理知识。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充分挖掘本诗的隐藏信息与重要条件,并深入感知本诗营造出的独特情境,想一想作者是描写的哪个地方在哪个时期的何种自然景象?这种自然地理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在教师所提问题的逐步指引下,学生可以抓住本诗的两个重要关键词,即“涨秋池”“巴山夜雨”并充分结合之前学过的地形知识与对本诗内涵的理解,首先能够判断出作者描绘的正是巴山地区的秋日夜雨景象,然后想到巴山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也有一定的降水量。当巴山地区夜晚形成降雨时,雨水会流到秋池中,使得秋池的水位逐步上升,因而诗人说“巴山夜雨涨秋池”。随后学生还可以在地图中找到巴山地区的具体位置,可以得知巴山地区的地势较高,山脉纵横绵延,云雾厚重,白天热对流的现象尚不明显。而到了夜晚,巴山地区的冷空气随着山坡下沉,暖空气受到抬升,云层上冷下热,对流作用明显,因而导致了诗中“巴山夜雨”的自然现象。
在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对古诗词的理解分析完此地理现象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运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思想让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与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国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本课《中国的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呢?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广泛开展思考。学生可以想到古诗词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中描写的自然景象,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还反映出关于地形与温度等综合的地理知识。有的学生还可以回忆起“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一诗句,在感知本诗营造出的情境的同时,还能够想到诗句中表现的是夏季初期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景象,同样与本单元知识紧密相关。教师于是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思考成果,让学生将“黄梅时节家家雨”与“巴山夜雨涨秋池”两个降雨现象结合起来展开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重点知识,深入理解我国各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现象。
在本次跨学科的课堂中,教师以语文古诗词作为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结合诗中的生动情境,并运用别样的眼光看待与分析古诗中的自然地理现象,探索地理知识的奥秘。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跨学科学习思维的培育,注意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感知到地理学科的学习乐趣,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灵活性与兴趣。
(二)“地理+数学”设计具体的运算问题
相对语文课程、英语课程而言,地理学科的知识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既包括较为直观化的显性知识,也涉及了大量隐性的微观的学科知识。初中学生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与感性思维为主,难以精准地把握地理学科中较为微观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寻求地理教学与数学学科的有机融合,借鉴数学教学的方法,结合学生学过的数学课堂中的知识,如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数学概念、几何学知识、统计学知识等将地理知识从抽象转化为具象,并为学生设计相关的数学运算问题,辅助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题,实现地理学科的深度学习,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综合素养。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为例,经过课堂讲解,学生初步认识了“同纬度陆地上,海拔高处气温较周围低”这一知识点。在理解这一地理规律的成因时,教师采用直接讲述法向学生解释是因为海拔的增加,大气的压力与密度相应减小,因而气温降低。教师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不佳,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较为抽象。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深入探究气温与海拔两者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联系数学学科中学过的反比例的知识,使学生将气温与海拔的关系看作是一对数学中的反比例关系,即一般情况下,在同纬度的陆地上,海拔升高,气温则降低,海拔降低,气温则相应升高。
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与反比例关系相关的生活化的数学应用题,如:“小明在某地登山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山脚的温度为22℃,并用温度计测量出该地山顶的气温是4℃。而已知该地区山脚的海拔为600米,那么请你帮助小明同学算一算,该地区山顶的海拔是多少米?”要解决这一数学应用题,学生首先需要理解题面,并充分运用自身的数感,准确地抓住题目中给出的各种数字信息,理清这些数字信息所反映出的逻辑关系,再用已知量求解出未知量。经过对本题题面的分析,学生能够想到本题涉及两个未知量的求解,即山的相对高度与山顶的海拔。在联系与理解这两个地理概念之后,学生需要运用地理课本中提到的气温与海拔的规律关系对两个未知量进行求解,即海拔每升高或降低一百米,那么气温则对应地降低或升高0.6℃。由此学生可以借助这一数字关系,计算出此山山顶与山脚的气温相差 18℃,并得知这座山的相对高度是3000米,随后根据相对高度与给出的山脚海拔,能够顺利地计算出该山山顶的海拔。
在教师所设计的这一数学应用题中,学生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中的重点知识,即气温与海拔的关系,并将对这一地理知识的理解转化为通过具体的数字关系运算所形成的具象化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数感意识,增强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并延伸自身的思考与地理学习视角,增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地理+物理”联系日常的生活实际
物理学科的知识点和地理学科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两门学科的知识重合度较高。教师将物理学科与地理学科的教学融合起来,并采用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与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同时发展学生的多样思维,促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增进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助力学生以多元的学科知识结构与整体学习的思维,更加全面与深入地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质量。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为例,教师在讲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时,要摒弃让学生自主记诵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应当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使学生可以自主理解与消化知识点。为了让学生理解海陆间温度变化的差异,并认知“相同纬度的不同地区,夏季陆地气温明显高于海洋,冬季相反”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与家人一起去海边游玩的生活经历,并引入物理学科中“比热容”这一概念到地理课堂中来,让学生比较海水的比热容与陆地比热容的大小差异,从而发现海陆间温度变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学生通过对物理学科中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想到在天气炎热的夏季选择去海边游玩的游客数量尤其多,因为大家感觉海边的温度比陆地的温度低,希望去海边消暑。而游客在冬天去海边游玩时,则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海边的温度比陆地气温更高。针对这一生活现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回顾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想到这是因为海水的比热容比陆地更大,因而在同等情况下,海洋比陆地更难在夏季升温或在冬季降温,所以对同纬度的不同地区而言,夏季陆地气温通常高于海洋的气温,而冬季的陆地气温通常低于海洋的气温。
学生结合比热容这一物理概念并运用生活知识对课本中海陆温度差异这一地理现象进行合理阐释,不但能够进一步了解海水的性质,认识到海洋作为自然界天然的“调节器”这一重要作用,还可以较为深入地理解课本中海陆间温度变化差异的成因,并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深化自身的知识素养。与此同时,学生还学会了用生活的眼光去感知地理学科,掌握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拓宽了自身的学习视野。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学习感悟,增加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地理+历史”分析重要的历史事件
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同属于文科中的课程,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历史学科中包括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无论是古代史、近代史还是当代史,都必然涉及地理学科中的地理环境、地理气候、地理现象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理念将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地理课堂中来,以此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历史认知的深度,使学生更加辩证、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形成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助力学生培育积极健康的价值理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为例,教师在本单元的导入环节,可以利用著名的历史战役“赤壁之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分析与评述孙刘联军是如何利用东南风击败曹操的?教师应当提示学生利用多种手段查找历史资料,并联系相关的历史史实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成因合理地展开分析与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