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研究
作者: 许学英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确立和落实,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要求,要以提高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效果为目的,不断调整教学形式。文章对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行了探究,旨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效果,帮助小学生在音乐课堂当中享受学习音乐的过程,感受音乐学科的魅力,并且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视野;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3-0150-05
音乐学科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音乐学科往往被当作副课,不受教育界重视,以至于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时很难系统性地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水平。而在新课标视野下,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首先要重视小学音乐学科的教育工作,其次要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层特点,适当科普基础知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标视野之下,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理念、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理清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而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音乐学科的知识掌握水平。
一、 小学音乐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通过对当前教学环境的研究,对学生不同阶段成长情况的探索,制订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最新推出的新课程标准是在2022年制订的,全称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简称为“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而言,新课程标准提出一到七年级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的学科应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科目,因此小学音乐学科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核心
在音乐学科课程中,相关知识内容本身就能带给学生审美体验。审美强调学生能够对相关艺术作品拥有自己的感悟,学生在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理解相关歌曲人文内涵的过程当中,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育工作更能提升小学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也更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审美是音乐学科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能够直接对人的情感层面产生影响,教育工作者遵循新课程标准,需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借助多样化的审美活动,使学生能够激发内在的情感,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审美态度。以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核心的教育工作更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音乐技能水平,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审美情趣,也可以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
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教材编写的歌曲展开,许多教学活动容易限定在具体的歌曲教学中,无法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提升综合素质。而在新课程标准规范的引领之下,教育工作者更应将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进行关联。新课标提出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科与学科间的禁锢,教师可以将音乐学科和舞蹈学科、美术学科等学科进行串联,在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丰富音乐的呈现形式。同时教师也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素材,搭建更广阔的艺术平台,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全方位发展,充分沉浸其中,从而激发个人的创造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体现民族性与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问世后,音乐学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体现音乐学科的民族性和多样性。要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介绍,要开发更加广阔的教育资源,让小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多样化音乐风格的前提之下,感受音乐学科的魅力。同时,学生能够从音乐课堂中尝试理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能够学会尊重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了解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以体现民族性与多样性为目的的音乐学科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在音乐道路上长远发展。
二、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深化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小学是学生系统性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音乐学科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中,遵循新课程标准,更能有效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从而使教育工作者能够重新审视教学的不足,在不断调整和革新的前提之下,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目的,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新课标中描述了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等内容,也强调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和相关艺术体系加以赏析、感受、表现和创造,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在教材的使用和课程的设立等方面,新课程标准中也给出了一定的建议。遵循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创新,更能体现出相关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可以使学生获知不同音乐流派的风格,尝试进行演唱和演奏。参照新课程标准的音乐学科教育改革工作将更具可操作性,同时小学音乐教师也能够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可以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提升教学水平。
(二)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认为,音乐学科不仅需要传输理论知识,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教育工作者需要围绕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唱、玩、动等过程当中进行实践操作。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乐理知识之后,尝试培养独属于自身的音乐风格。新课程标准的实践可以让音乐学科的实践教学内容更丰富,可以让课堂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教育工作者可以开设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实践课题,让学生在聆听音乐、学唱音乐、模仿音乐、创作音乐等的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音乐素养。音乐学科本身就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让学生在“玩”中学习音乐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凸显出音乐学科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歌唱、表演、创编等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工作应当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不能差别化对待。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兴趣、声音特点、感知能力、学习能力等都会存在差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凸显学生的特质,才能够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之下,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来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一些难度较高、学生不感兴趣的歌曲,教师可以泛泛带过,不强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否则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避免刻板化地根据教材内容传输知识。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成长情况,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教师可以在遵循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前提之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
(四)新课标可指明音乐课程改革方向
在音乐学科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个人的认知相对有限,部分教师认为音乐学科教育即让学生学会唱歌,某些教师则认为需要科普一些与乐谱、节拍、音符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现状导致教育工作者自身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不够透彻,很多观点存在偏差。而新课程标准提出之后,对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改革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教育工作者可以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从而从审美、创造、文化等多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为使广大师生群体更易掌握探究音乐知识的方向,教育工作者可以设计相关活动,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需要以新课标为指引,完成教学改革工作。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授课模式中的一些不足,要重新树立授课思路,提高个人对教育改革工作的认知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水平,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取得进步。
三、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现状
在新课程标准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学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音乐学科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掌握程度。但当前部分小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授课时并未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单一传输技能知识,让学生演唱相关歌曲。课程内容过于枯燥乏味,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局限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并未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多元音乐文化。学生无法从音乐角度出发,获知不同地区民族的音乐风格。因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视野相对局限,很难在音乐课堂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内容,获得充分的满足感。所以教育工作者还需重新审视当前的教学不足,以丰富学生审美体验为目标,创新教学手段。只有真正意识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音乐学科教育的指引作用,在教学创新和不断改革中,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探究水平。
四、 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策略
(一)合理创设音乐情境,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以声音为表现形式,但音乐学科的审美价值并不局限于声音。它除了需要调动人类的听觉外,也需激发视觉、触觉、动觉。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小学音乐学科授课时,教育工作者需要树立跨学科的教育理念。音乐学科可以和美术学科、舞蹈专业、戏剧表演等方面的内容相联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在结合多学科的前提之下,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部分现代心理学专家认为,借助音乐情境教学的形式,更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能够提高课程的感染力。所以小学音乐教师需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可以在多重感官刺激之下,享受探究音乐知识的过程,感受相关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比如,在小学音乐湘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课《小鸟》《狮王》《听听谁在唱》的系列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自然情境,让学生想象自然界中的动物形象,让学生主动描述小鸟和狮子的外形特征。为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一些视频和动画,展示自然界中动物的形象。然后教师可以播放《小鸟》《狮王》等音乐作品,使学生根据音乐内容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模仿动物的形态和神色。通过创设音乐情境,也更能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氛围中,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和情感。《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夏尔·卡米尔·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的第一曲,歌曲描绘了狮子威风凛凛的神态,教育工作者可以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配合歌词和乐曲的变化进行动作设计,使学生能够把握动物的神态和形象,在音乐的烘托之下进行表演,这种调动学生其他感官的教学形式更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另外,教育工作者也可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把狮子的外形特点展现在纸面上,从而将音乐学科教育和美术学科教育进行结合,使学生更能感受狮子勇猛威严的形态。一年级学生的审美能力有限,很多学生不习惯单纯的聆听音乐,坐下来静静欣赏音乐对学生而言相对较为枯燥,模仿动物形态的方式则更能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融入音乐情境中,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也可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
(二)设计音乐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层低,学生对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总是缺乏兴趣,而以音乐游戏的方式,则能提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在传统授课形式中,教学活动相对较为单一,教育工作者通常会利用信息设备播放音乐,让学生学习歌唱技巧。学生总是在一种相对被动的状态下吸收知识,学习效率相对低下。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之下,教育工作者可以开设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利用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乐器演奏、舞蹈表演、音乐创作,从而在一种更为享受的状态下吸收知识、掌握知识。音乐游戏的方式与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本质十分贴合,教育工作者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展开音乐游戏的过程当中,学生彼此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相互交流,这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更能获得满足感和参与感。教育工作者在设计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还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从而在开设音乐游戏活动时,可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小学音乐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小鹿,小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借助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可以先导出该课的重要知识:“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来到了森林游乐园,要和各种小动物做游戏哦!但是进入游乐园我们需要先买门票,我们这里的门票很特别,小朋友们如果能够跟着老师一起唱会这首歌,我们就可以进入森林乐园了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小鹿,小鹿》这首歌曲风格清新质朴,十分具有童趣,是一种典型的藏族民歌,歌曲中展现了可爱的小鹿在青山绿水中嬉戏的场景。教育工作者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歌曲,再带学生到户外展开游戏活动,以模仿小鹿在森林中漫步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设置诸如丢手绢、跳房子等熟悉的游戏活动,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小道具,诸如鹿角形状的头箍、帽子等,让学生可以佩戴,在模仿小鹿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更加投入,使学生可以模仿小鹿在森林中快乐玩耍的场景,感受音乐作品的内涵。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配合背景音乐,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该首歌曲。小学音乐学科展开音乐游戏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相关游戏活动中要保障学生的安全,要贴合音乐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融入游戏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