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究

作者: 覃泰华

摘  要:培养文化自信是国家倡导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背景下被教育界重视的一个教育方向。而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一个合适的窗口,学生能够透过这个窗口去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文章中将基于文化自信核心素养,深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剖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要点,并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找到实际教学的切入口。通过《岳阳楼记》的实际教学案例来解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内涵。研究结果表明,按照这个教学方向,学生对该篇课文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都有所提升。

关键词:文化自信;初中语文教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074-04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3年柳州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立项重点课题《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班级文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SZA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泰华(1972~),男,汉族,广西柳州人,柳州铁一中学(初中部),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

过洋节、崇拜西方文化在当代很多年轻人当中都非常流行,但很多年轻人在崇拜西方文化的同时却会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在吸纳外国文化的同时,能够坚定传承自己国家的文化。而培养文化自信的途径应该从语言、审美和文化解读等三个方面着手。

一、 了解人物生平,引领学生领略先贤的人格魅力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各类文化精华繁杂交错,想要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产生文化自信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因此为了能够提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效率,教师应采取以点破面的方式,利用具有标志性的内容帮助学生初步解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笔者通过对《岳阳楼记》教学内容的解读,选择作者的人物生平作为具有立体感且具有综合代表性的内容之一。类似《岳阳楼记》这样有名的文章的作者都是饱受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先贤志士,他们的品行和精神追求是高尚的,以他们作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切入点最为合适。而在一些网络上的教案当中,大多数教师在涉及人物生平这一部分的时候,所教学的内容过于简略,学生并没有充分领略到文章著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无法能够带入作者的视角去充分理解文章的精神内涵,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有所下降。

因此基于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下,笔者在《岳阳楼记》的教学当中充分利用榜样效应,向学生充分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借助这一光辉历史人物来初步引领学生领略先贤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从历史的烟尘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神沉淀。范仲淹一生坎坷,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家境贫寒。即使是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下,他仍然没有放弃,“划粥割齑”的励志故事时至今日依然广为流传,出生寒门的他在一众学阀、高姓门第中脱颖而出,摘取了当时被所有文人视为最高的荣誉: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除了这些基本的资料之外,笔者还简要介绍了范仲淹在经略军事方面的才干。这一方面主要是深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学生的眼中能够写出《岳阳楼记》这种文章的著作者必然是一个文绉绉的儒雅书生,而实际范仲淹在军事上的才干也同样脱颖而出,这就会让学生对该人物的记忆更加深刻,也能够进一步凸显出范仲淹身上的偶像光环,让学生能够对范仲淹产生钦佩之感。

笔者通过解读人物生平,引领学生领略了范文正公身上的人格魅力,尤其是在了解了范仲淹以往的艰苦经历后,学生在正式学习《岳阳楼记》的时候,感官会得到大幅度改善,结合范仲淹的亲身经历去解读文章,学生就能够对文章当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更深刻的体会。毕竟范仲淹是确切品尝过人间疾苦,也从人间疾苦当中脱颖而出,所以他所说的话更加具有说服力。笔者利用偶像崇拜这一光环来让学生深刻了解范仲淹本人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品格,在教学结束之后,学生之间讨论范仲淹的话题更加频繁,这正是提高了学生文化自信的表现之一。

二、 解读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审美能力

文化审美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的内涵或者是价值,用巧妙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别出心裁的教学用具,或许可以在一时之间取得效果;如果学生始终缺乏主动解读文化、理解文化的动力的话,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会成为单方面的灌输,没有办法完全说服学生去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以一些传统的年节习俗为例,很多家庭在举办年节习俗的时候,只会让学生跟着学习或者参与,却并没有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或者让其能够从中领略到这些习俗对年节的影响,在引起了学生对这些习俗的反感之后,学生就会给这些习俗贴上老土、封建的标签。笔者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选择通过解读传统文化,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这样他们就不再是单向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知识,而是能够站在自己的独立角度去主动品鉴传统文化的美感。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大部分教师会将教学的重点聚焦于如何带领学生解读文字或者是著作者在文章当中所融入的精神内涵,但是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基于此,笔者从中进行了创新,在指导学生学习《岳阳楼记》相关的文学知识和品读作者的精神内涵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欣赏岳阳楼的美感,从欣赏我国古建筑的美感开始,理解为何岳阳楼能够具有天下第一楼的美称。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笔者不单单只是通过结合文字的描述来向学生介绍岳阳楼,而且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平台展示岳阳楼航拍图片,其中可以欣赏到不同时段、不同季节和不同角度岳阳楼的美。为了能够让学生不是走马观花地欣赏这些航拍图片和纪录片,笔者还让学生根据自己观赏各个图片的实际感受,来写下自己对岳阳楼的评价。并且笔者还结合自己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基础知识,向学生介绍这些传统古建筑建造的原理,并且类比一些其他的中国古建筑,如紫禁城、鹳雀楼等,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将自己带入当时的各类文人骚客站在岳阳楼上临江而赋诗的豪情想象当中。

当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美感后,笔者还在教学结束之后的拓展环节,让学生欣赏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的美感。如山水墨画、民间工艺品、优美的古诗词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会对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本身产生好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印象。

三、 加强情感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传统文化当中,人文素养是联系不同文化传承的纽带。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通过充分彰显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精神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让学生能够从情感层面去对文章进行品读。基于此,笔者采取大单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以《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为平台,在此文章的高尚精神的引领之下,去继续领略其他先贤的独立思想和高尚品格,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所赞扬的精神品格是什么样子。

基于文章著作者与文章精神内核之间的联系,笔者选择将《岳阳楼记》和《过零丁洋》这两篇课文融合到一起。首先两篇文章都出自宋朝的名臣,而且著作者都是爱国的仁人志士,历史对这两人的评价和他们高尚情怀的认同是趋近的。但是朝代背景不同,两人的境遇也大不相同。范仲淹个人虽然生平坎坷,但从仕途上说,他受到了朝廷的重用,也有了抒发心中抱负的途径,从其仕途的履历上来看,也远比官场上其他人更加丰富。而《过零丁洋》的著作者文天祥则处于王朝的衰落阶段,他的爱国梦想如璀璨的烟花一样短暂,而文天祥本人之所以受到尊重,并非只是因为他高尚的爱国情怀,更是因为他作为旁观者,对王朝的没落一清二楚,但仍然选择用个人的努力去力挽狂澜,希望能够扶社稷于将倾。最直观的证据就是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这一句子不单单是文天祥在彰显自己报效国家的决心,也同样彰显着尽管他知道自己的结局和国家的结局,但他仍然选择去尽自己的努力去挽救国家。通过对这两篇课文的深入解读,能够引领学生深刻了解我国这些历史先贤们人格的闪光点。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总有那么一群人选择挺身而出。

而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除了要从这些历史名篇当中汲取养分之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眼界,能够让学生综合地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和西方的优秀文化,要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习惯。在情感渗透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因为没有控制好教学节奏,而让学生分别产生今非古或者古非今的错误思考角度,而面对文化传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就不能够只是用这样简单粗暴的判断标准去看待文化,需要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不同文化的先进之处和不足之处,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取其中的精华来提升自己。既不能够崇洋媚外,也不能够一味地闭关锁国,只有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探讨,在坚定自己文化内核的前提之下,传统文化才能够更好地焕发文化传承的生命力。

四、 着手文化的多元性,了解文化的先进性

我国所传承的各类文化不仅在历史上非常悠久,其本身的内涵、深层意义上也值得进一步推敲。初中语文教师本身对优秀的文化作品有着一定了解,应结合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教学时机为学生推荐优秀文化作品,让学生从精神、知识层面,深刻了解它们,帮助其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课上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类似《岳阳楼记》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史记》《红楼梦》等文学作品,《诗经》是我国文化的起源,其中收录了很多经典的诗歌,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本身蕴含的文化魅力,加深学生对诗歌文学的理解;《史记》主要是向学生展现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古代国家的演变过程,也正是这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才形成了中国多元的文化形式,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始终未间断的唯一国家,学生应当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逐步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心;《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主要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其中用词造句十分优美,除了能够映射当时的社会背景,在艺术文学上也造诣颇深,值得学生借鉴与学习。可让学生在学会鉴赏《岳阳楼记》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去同步鉴赏其他著名的文言作品。

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的首要前提,就是我国本身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文化,教师应当在课上积极宣传文字、书籍、文化历史、民俗习惯等一些优秀文化。多数学生缺少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足够理解,而在日常生活中,时间通常被各种作业、课外班占据,较少有时间去了解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对优秀文化进行发掘,这是影响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主要原因。初中语文教师应打破这一现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便利与优势,为学生普及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较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自信心,并能够自己主动发掘、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再到草书、楷书、行书,让学生对我国六千年的汉字文化产生全新认知。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文字诞生的意义,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文字发展情况与中国已经成体系的文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先贤的创造智慧以及这些文字的出现对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

五、 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程度

通过对一些优秀教学案例的观察和总结,部分教师在提高学生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的过程当中,忽略了融入实践环节,没有让学生亲身品味传统文化的美感,所以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始终觉得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当中缺乏实感,也影响了学生提升自身文化自信。因此笔者在《岳阳楼记》的教学结束之后,决定开展教学拓展实践环节,开展语言综合实践活动。

所开展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满足三点:第一是开放性,要敢于让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文化形式;第二是实践性,让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理论基础之上亲手尝试践行相关的文化活动;第三是自主性,在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不可为学生制订过多有明显限制的规定,可以允许学生进行有限的自我创作,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之下,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言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并且感受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自己所获得的提升。例如笔者让学生自己选取我国境内一些非常有名的景点,模仿岳阳楼记的书写顺序和书写方法,写一篇自己对该景点的介绍或游记。为了激发学生对参与该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笔者选择向学生透露: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本人并没有去过岳阳楼,岳阳楼当中的一些文字描写是出于其个人的丰富想象和友人滕子京个人的描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