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郭永鸿

摘  要:大单元整合教学可以适应新课标教育理念,达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该教学方式可以弥补语文教学的缺陷与不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融合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应当从教学实例出发,探究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理念,探索全新的教学路径,从而落实教育理念,加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6-0082-04

作者简介:郭永鸿(1985~),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大单元整合教学应当基于教材单元布局内容,明确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从而开展综合性单元知识教学。在新课标要求下,大单元整合教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契合度高,可以展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文章深入探究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路径,旨在深入践行新课标要求与准则,加强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 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的重要性

(一)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可知,设计和开展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有利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时,应当关联各单元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单元主题,提升学习效率。不同单元的教学主题都十分明确,可以保证大单元教学设计效果,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从上述分析可知,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有助于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分析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总结、分析能力。这两个能力属于现代学习的重要技能,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大单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分析能力。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能够总结单元课文的相似点,将单元知识点关联在一起,从而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新课标重点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能动性。所以在新课标引导下,设计大单元整合教学计划应全面落实生本性原则,不管是设计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实行教学评价,都必须基于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获得知识熏陶。

(二)真实性原则

为了实现大单元整合教学目标,必须建立真实的情景、学习任务。教师创设真实情景后,可以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真实性原则主要体现于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可引发思考与联想的语境。即教师创设的情景、学习任务,都应当关联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整合性原则

基于整体出发,大单元教学会归纳、整合各类语文资源,引导学生将大单元看作系统性学习模式,高效完成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实现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遵循整合性原则,可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学体系的完整性。教师在建立大单元教学体系时,应当明确整合教学的理论基点,将整合性、真实性、生本性原则联系在一起,将学生引入真实情景中,提升其问题处理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三、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要点

(一)学习目标

在单元整合理念指导下,结合多个主题开展教学,既可以提升教师教学效率,还可以加大学生与课堂的融合度,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增加其学习兴趣,使其深入了解语文知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从教授简单知识逐渐过渡到困难知识。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融入课堂的程度,这凸显出单元整合优势。整合相同主题开展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学习机会,巩固其学科素养与能力,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利用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学生能够明确未来学习方向,深入理解语文知识。

整个单元学习期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加强思维意识,提升表达能力,有序实施各项教学活动与任务。教师应利用现有资源创设教学情景,设计大单元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大单元评价体系的规范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能够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既可以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价值,还可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主题教学

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利用相同主题,引导学生整合不同课时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建立学习信心。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观念,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与讨论,加强语文学习效果。

(三)实践活动

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较强,能够帮助学生处理生活难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学习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深刻体验语文学科的价值,同时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语文知识延伸到其他学科学习中,充分发挥出综合学习的效果。

(四)课程交流评价

在大单元整合教学中,课程交流与评价为重要环节,可以为教学深化改革提供帮助。传统教学评价滞后于学习,大单元语文教学,对预先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的关注度高,逆向教学设计可以发挥出指导、调控、评价的作用,对各教学要素运行进行协调。

四、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一)明确情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走向、教学策略起决定性作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已经成为新的课堂模式,所以教师要掌控好大单元教学目标,深入探究课程标准目标、素养培养目标、学科目标。为了完成以上任务,教师面临较大的课程统筹难度,很容易陷入传统单元教学模式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属于重要内容,教学训练目标承担着载体责任。教学任务,不仅包含教师做的教学准备,比如统筹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包含教学前期的准备工作、延伸实践,例如生活体验、查询资料等。语文大单元教学情景,涉及教学过程的动态体验经历,比如资源、阅读、活动、场景共享等。只有确定教学情景,才可以将教与学放在同一个空间内,并非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模式。

(二)解读单元导语,明确教学方向

教师要深入解读各单元的导语,掌握单元主题、设计意图,从而明确教学目标,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单元知识。比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为“乘人生之舟,闪人格之光”,该单元的设计意图在于展示人的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感悟《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等文章中描述的人物魅力,掌握对比、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人物描写方法。教师结合单元导读内容,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感知人格魅力、学习精神榜样”,通过文章阅读与学习,帮助学生重塑人格,发扬人性光辉。

(三)开展课堂活动,巩固教学成果

为了展示出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增加课堂活动的生动性,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模式与方法:

第一,合作探究式,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弥补学生自己的不足与缺陷。

第二,讨论式,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理解,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强化创新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比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单元主题为经典散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同步进行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散文的语言应用十分精彩,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散文篇章,摘抄好词好句,鉴赏作者的语言使用方法及规律,以阅读方式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共同探讨散文的语篇结构、语言应用、修辞手法等,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可以获得学习启发。教师最后梳理和归纳学生的学法,总结散文鉴赏方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机制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写作能力是重要学科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时,应当以具体的学习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建立读写结合的教学机制,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问题。在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学生要掌握大量知识点与技能,实现综合应用效果。单一学科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采用灵活方式组合课程内容,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写作学习,建立完整的学习体系。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设置阅读任务,使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知识点。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完成写作任务,加深理解和记忆知识,既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还可以使其更好地应用知识。

为了全面落实语言素养目标,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重视以下措施:积累词汇量;应用语法规则;分析解读文本;加强表达能力。通过上述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因此,建立读写结合教学机制,有助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全面发挥出学生的优势。

在读写结合机制中,尤其要重视阅读的价值。大单元整合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在设计大单元整合教学策略时,应当为学生提供群文阅读环境,有效联系阅读内容与所学知识。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教师应当关注到阅读文本与教材的关联性,布置群文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文知识。在布置群文阅读任务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联系阅读任务与情景,由此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五)关联旧知识,展示单元文章的关联性

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整合教学时,应当关联旧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新知识学习中。教师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能够展示出单元文章的关联性,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单元内的文章都为同一个主题,有助于结合新旧知识点,同时提供单元整合设计条件。比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为文学名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的知识。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文章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的内容,关联旧知识内包含的故事情节、写作技巧,展示出新旧知识的关联性,整合单元内的文章,有利于建立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六)借助现代技术,提升大单元教学质量

基于新课标背景,课堂教学应使用大量现代技术手段,教师通过现代科技优化大单元整合设计。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图文、视音频方式展示文章内容,既可以吸引学生,还可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升大单元教学质量。教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素材,以优化设计方式,帮助学生系统性学习大单元内容。比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为自然景色,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济南冬天的影像,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细致描写,使文字描述具象化。在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整合《春》《雨的四季》课文,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

(七)引入多学科融合教学机制

1. 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融合

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情景教学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写、背诵,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无法将学习热情投入语文学习中。但是引入信息技术学科,可以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需要的语文素材,从而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课堂学习中。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壶口瀑布》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壶口瀑布,未感受过其壮观景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学习文章时能看到壶口瀑布的真实场景,感受听觉、视觉的震撼。信息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质量。

2. 与地理学科的融合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篇目非常多,若只是从语文学科角度学习,则会面临知识单一问题,特别是古文教学,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学生的生活差异大,教学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点,扩展语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比如在学习《三峡》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入“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比如地理位置,让学生从地理角度感受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美,学习三峡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八)创新学习评价,完善反馈机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