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培育家国情怀的策略探究
作者: 喻永邦摘 要: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以乡土资源为素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让历史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索史实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基于此,文章阐述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提出宣讲名人轶事,片段式融入,由小见大家国互动,捕捉细节激发爱国热情等策略,以期为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乡土资源;家国情怀;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7-0138-04
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培养核心素养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家国情怀,能使高中生成长为具有坚定爱国信念的优秀学子,怀着为国奋斗、为社会奉献的崇高理想信念投入到建设社会、建设国家的进程之中。传统的历史教育模式以知识传递为主,课堂教学以讲述历史事件为主,忽视了情感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家国情怀教育目标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为此,教师应创新现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使人文教育落到实处,助力学生成长。
一、 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丰富历史教育素材
乡土资源是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状况的直观记录,也是历史人物、事迹、图例、事件、典故、文化传统融合的产物。对高中生而言,乡土资源是其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高中生对当地的历史人物、故事、事件尤为熟悉。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以乡土资源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建立生动化、趣味化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助力学生成长。
(二)丰富家国情怀教育体验
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爱国思想等优秀思想理念的集合,各地区与历史有关的乡土资源以历史遗迹、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乡土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之间天然存在联系,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有助于构建真实化的历史教学情境,拉近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先辈们浴血奋战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奋斗历程,深化教育学习体验,唤醒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发展历史素养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从当地发生的著名历史事件入手,使学生回顾当时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小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其感受家乡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唤醒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革命先烈的敬意,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为推动建设和谐、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保持严谨态度,片段式融入,升华情感内涵
与历史书籍中收录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材料不同,乡土资源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碎片化特征,地方性指历史事件的影响范围较为狭窄,或是影响力相对有限,碎片化则指记录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未能得到妥善保存,仅是零散的记录,甚至是只言片语,难以单独作为独立的知识模块引入到历史课堂当中。为此,教师可以采取片段式融入法,将碎片化的乡土资源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或是引入导入环节中,增强课堂导入环节的现实感和趣味性,或是将乡土资源引入课堂小结之中,升华情感,见微知著增强家国联系,或是将乡土资源融入随堂练习题目之中,利用自创历史题激发学生探究当地历史事件的热情,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营造特定的情感体验,助力学生成长。
乡土资源不同于历史教材中收录的史料,其科学性和真实性往往难以确定,在不同书籍中对同一件事的记载很可能天差地别,有些缺少旁证,难以鉴别真伪。因此,教师在挑选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乡土资源的过程中要非常严谨,既不断然地用乡土文化为例证证明教材观点,也不将乡土资源用于历史实证之中,而是要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优势,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乡土资源,体会在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背后蕴含的淳朴情感,将情感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之中。
以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两次鸦片战争》为例,为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对底层劳苦大众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人民不甘受欺辱勇于反抗侵略者的不屈斗志和爱国热情,教师多方查证资料,结合历史材料的记载,以及三元里村民在抗英斗争中使用的三星令旗,三元里民众的讨英檄文以及缴获的英军军服等史料,确定三元里人民抗英资料的真实性,在鸦片战争的导入环节引入三元里抗英斗争事件,讲述三元里民众与英军交战的故事,用民众面对外来侵略者时不屈不挠的斗志感染学生,用事件的结局引发学生的疑问:为何英国人袭扰百姓,但当地的官员却阻止民众反抗呢?接着,以乡土资源为素材,导入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分析问题,构建起富有情感的历史课堂,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在课后的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乡土资源思考问题:“从结果来看,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成果对战局造成的影响极为有限,这一结果说明了哪些问题?这是否说明三元里战争不具备实际历史意义?”学生以讨论形式分析问题,感受三元里战争中体现的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乡土情怀升华为爱国情怀,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把握历史联系,由小见大,实现家国互动
学习历史切忌孤立地看待问题,要从当时的社会情况、思想文化出发思考历史事件的意义以及对后续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同样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应将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时代的一扇窗,推开窗,带领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观察乡土文化资源,捕捉宏观与微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小见大,带领学生分析家与国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学生对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国家政策和历史事件发生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助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事件的影响绵延久远,且部分历史事件未能得到翔实的记录,为避免在选用乡土资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教师一方面应当坚持从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实地走访、互联网搜索等多个渠道广泛收集乡土资源,构建历史教学乡土资源库,方便随时取用;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采取多种手段验证文化资源的真实性,细致分析文化资源与教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确保所选乡土文化资源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使学生与所选材料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推动构建情感化历史课堂。
以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为例,为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优势和局限性,教师以视频展示的形式带领学生“参观”于成龙纪念馆,观看新昌调腔剧团的戏剧《甄清官》片段,带领学生了解甄完和于成龙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同学们,大家说决定于成龙和甄完这样的清官能够出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如果在春秋时期或是在周朝甄完和于成龙是否还能为官呢?”如此,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个体的特殊性入手分析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对比春秋时期贵族统治制度和宋朝以后的科举制度,分析科举制度的先进性,从而认识到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实施才让大批的能官干吏进入到统治阶层中,对维持地方稳定、改善民生产生促进作用,唤醒学生的爱国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三)渗透乡土资源,捕捉细节,激发爱国热情
乡土资源是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微观缩影,也可以看作是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地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渗透乡土资源,反映普通民众在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感受基层民众生活与国家宏观变化之间的联系。不同于由小见大式的教学策略,乡土资源的运用重视细节,强调自上而下分析国与家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变革对底层群众的影响,将历史事件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重返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个人在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原始的乡土资源较为散碎,记录容易出现缺失和失实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引入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动性,从教学目标出发组合乡土文化资源,将散碎的乡土资源整合为相对完整的教辅材料,确保乡土资源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记录故事细节,对比故事细节,思考国家的变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在思与学中获得成长。
以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为例,为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师整合平凉市博物馆藏文物资源以及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等文化资源,构建接近底层人民现实生活环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技术革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性作用。“丹是一个农夫,昨天是狩猎的日子,今天该到地里除草了,他小心地用藤条将木棍与骨耜捆绑在一起,来到田地间,田地数量不多,只有两亩地,他小心使用工具除草,翻地,尽可能避免骨耜磕碰到石头产生磨损。刘庆也是一个农夫,今天是翻田的日子,他拿着自己的木耜和石斧准备开一块新地,看着逐渐磨损的刃口,他心想还是要小心地用才行,看着隔壁王二手里的青铜铲在农田之间上下翻飞,心中不由得产生羡慕之情。傍晚归家,刘庆发现隔壁的李四居然和王二一样,一天开了两亩地,而自己只开了半亩不到,他产生了疑惑:‘他和我的田一样多,难道他也能买得起青铜农具?’却发现李四拿着的不是青铜器,却也一样结实耐用。”教师引导学生从情境出发分析情境细节,学生从劳动工具所用材料的差异中认识到情境内容与生产工具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丹和刘庆的经历分析农具的发展对底层群众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围绕情境细节展开讨论,提出骨制、木制农具容易磨损,铁制农具和青铜制农具不容易磨损;农具的改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总财富增加;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方式逐渐形成等观点。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故事中的青铜器农具无法推广呢?”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重新思考铁器的出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到铁器相对较低的价格是保证铁制农具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乡土资源整合创设反映底层群众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技术的发展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深化学生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宣讲名人轶事,打造趣味课堂,增强民族认同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许多知名历史人物,此类名人轶事具有一定趣味性,教师挖掘各地的历史人物故事开展教学活动,能打造趣味课堂环境,使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其优秀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与发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宣讲名人轶事,关键在于以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的形式完成历史教学目标。为此,教师首先应确定历史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资源丰富,民间认知度较高的历史人物作为讲述主体,并从戏剧、传说、民间文学作品中收集素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人物的特点,感受历史人物身上体现的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意识。
以人教版《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为例,为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的发展进程,理解“礼法合一”思想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包公司法文化博物馆资源,引导学生从戏曲、民间故事等方面分析北宋时期的法治思想,思考中国法律制度建立的古代传统法律体系演变过程,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首先,教师在导入阶段播放《铡美案》选段,简单介绍铡美案剧情,引导学生分析包拯身上体现的优良品德。其次,教师在课上讲述包拯在民间办案时遗留下的一系列小故事,包拯弹劾张方平、包拯弹劾宋祁、包拯与张玉纠纷案等。教师结合案件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包拯在与他人辩驳时惯用《宋刑统》,这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好处?”教师展示包拯的断案过程以及作为断案依据的刑律条款,引导学生分析宋朝的法治制度与秦汉隋唐时期法治制度的差异,分析理学思想在法律中的体现,深化学生对礼法合一的宋朝法律制度的特点的认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问题:“无论是诗歌、戏曲还是民间故事中都有包拯的存在,对底层民众而言,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世人评价包拯是‘有凛然不可夺之节’和‘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为什么人们会喜爱这种人物形象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思考人们的诉求,体会大众对公正法治的渴望,同时,学生结合当代社会环境思考学习历史知识的意义,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为法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家国情怀时,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从民间故事、诗歌、戏曲、史料文物、县志中提取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的兴衰与民众命运之间的联系,使抽象的国家意识以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感受到家与国之间的联系,进而用英雄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主动承担民族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有担当、有家国情怀的人。
参考文献:
[1]把多兵.高中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9):26-28.
[2]杨可,黄艳.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初探——以长春地区乡土资源为例[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5):161-164.
[3]金梅,白初一.浅谈蒙古族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4):116-118.
[4]苏万青,李淑丽.利用乡土资源落实国家课程的实践探索——以高中政治、历史学科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22(2):15-19.
[5]郭发.谈高中历史家国情怀教育的教学策略[J].科教导刊,2022(3):120-122.
[6]詹毅.课程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1):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