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少媚

摘 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设计,能科学高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新课标的贯彻落实。基于此,文章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的培养意义以及培养策略展开深入探讨,希望能发挥借鉴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7-0142-04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教学提出培养核心素养能力学生的教学任务,与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活动也备受关注。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研究历史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同时,对历史材料进行真伪辨别、独立分析、综合判断和创新应用对学生真正理解历史、把握历史至关重要。可见,引导学生奠定深厚的历史基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史料实证素养至关重要。文章将结合实践经验,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价值进行总结归纳,并提出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 史料实证素养的内容及培养价值

(一)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内容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对史料信息进行独立分析判断,并借助真实可靠的史料信息进行客观历史重现的态度和方法。具体而言,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证史料素养需要实现如下具体目标。首先,学生需要明确史料是历史的反映,是走进历史的桥梁,并且认识史料的基本知识,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其次,学生需要对史料信息进行真伪分析,对史料作者的价值观点进行综合判断,发展实证精神。再次,学生需要从史料中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在一系列的事实依据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历史认识。最后,学生需要能够用实证精神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价值

首先,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认清历史事实、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依据。在可靠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分析下,学生能建立历史认知体系,并生成独立严谨的思维认知能力,这也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做出科学客观的历史评价,生成正确的历史观。

其次,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逐步掌握的历史学习方法,以及生成的历史思维认知能力。在独立自主的史料信息整理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在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路径下学习历史知识,深入分析和把握各种史料信息,提升历史学习自信心,保证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

最后,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理解等素养之间相依相存、密不可分。其中,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载体。史料实证能力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分析的前提与核心。如此,史料实证能力对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培养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教学任务,服务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和发展需求,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引导和培养。

二、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进行史料知识介绍,启发学生史料意识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能力需要学生在独立的长期的历史学习中逐步生成和发展。掌握史料知识的基本类型,获得史料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方法,学生才能在史料探究中有的放矢,进而顺利实现教学成长目标。初中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学科,缺乏足够的史料认知经验,很容易人云亦云,或者是陷入无序低效的探究困境。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教师很容易陷入不自觉的过度指导中,而学生也很容易陷入习惯性依赖被动状态。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掌握史料信息的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实现史料意识的初步萌发,才能为学生的独立参与和有效参与奠定基础,进而实现史料素养能的持续稳定培养。为此,教师需要进行史料知识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初步启发学生的史料意识,为学生的独立探究和深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初中历史学科的初期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进行史料知识的科普介绍,引导学生尽快生成史料意识。比如,在《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教学活动中,在介绍北京人遗址和化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普及史料的常见类型——文字资料、图像资料、科技史料、声音史料和实物资料,以及不同史料类型的特点和保存、利用等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认知经验,对不同史料类型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征进行经验分享,并且明确史料是历史研究、历史推断的重要媒介。如此,学生对史料分析意识和观察判断能力也就可以得到提升。之后,在《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等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进行重复渗透,以全面深化学生的认知意识和认知效果。教师也可以展开专门性的史料知识专题介绍,来强化学生的认知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纪录片向学生介绍不同地方的历史遗址,并用详细的多元的史料信息进行介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具体的史料信息引导学生对史料类型、特征和价值进行分析总结。其中,面对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大立人,学生很快就可以明确实物资料这一类型,并了解其特点和作用;面对西柏坡纪念馆中展示的书信内容和新闻稿时,学生也能够很快明确文字资料的多种形式。如此,学生的史料认知兴趣、历史探究兴趣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激发,史料意识也可以得到有效启发,树立实事求是的历史学习观,进而有效避免历史虚无主义观念生成。

(二)依托课本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本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翻阅课本教材可以发现,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介绍过程中,都有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图以及人物关系的呈现。这些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信息都是重要的史料信息,是学生全面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入剖析事件本质,发展认证能力的重要学习资源。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本教材中的很多史料信息被忽视,难以生成纵横项系统串联,并且层层深入的可靠材料,也使得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独立归纳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学生无法生成史料实证能力,还制约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依托课本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探究事件的相关信息,发展信息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并生成个性化的历史认知观点和独立的思维分析能力。

比如,在《动荡的春秋时期》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活动,阅读观察教材中的相关信息,并尝试自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得历史事件得以客观全面地呈现出来。其中,在诸侯争霸的事件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史事资料,认识到任用管仲改革发展提升经济军事实力的关键性,也认识到“尊天子,攘四夷”在春秋战争中的必要性。同时,在春秋争霸形势图的观察分析中,学生也对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和消亡变化过程获得了深入的认知。这些史料信息都为学生详细、具体地了解春秋争霸的历史事件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在史料的阅读和分析中,也实现史料实证能力的发展提升。

(三)注重课外拓展延伸,丰富学生史料视野

受编排设计等各种因素影响,初中历史课本教材提供的史料信息内容相对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而丰富多元的史料信息在课本之外,学生只有接触更多的史料元素,并在实证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实证能力,才能对史料、对历史事件做出科学合理的推断和认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此外,课外拓展延伸可以将更多元的学习资源呈现出来,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因此,教师需要注重课外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以实践为背景的相关史料资源的广泛搜集和整合分析活动,从而实现素养能力和整体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

比如,在《百家争鸣》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史料资源。其中,很多学生从孔子、孟子的相关文学著作中,搜集相关的内容进行佐证和分析。特别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学生从《论语》中找出很多的名言名句,并在具体的解读中进行推断。又如,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也充分借助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拓展介绍。其中,《谏唐太宗十思疏》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的史料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对唐太宗任用贤良、不拘一格的态度进行深入了解,进而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因素进行全面把握。在《盛唐气象》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相关数字资源了解各地名胜古迹中关于盛唐气象的相关实物史料,如莫高窟上的唐朝壁画,保存在辽宁博物馆的《万岁通天帖》和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五牛图》,等等。

(四)组织综合实践项目,深化学生认知体验

教材和课外的史料资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难以满足学生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的深度协调统一。初中阶段的学生依旧处在直观、感性的认知阶段,真实、具体的实践体验是他们情感和认知思维的根本来源。同时,真实、具体的实践体验也是学生获得深刻认知印象的重要途径。在综合活动的实践参与中,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刻体验和感悟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对历史事件做出推断,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博物馆、纪念馆是实物收藏的重要场所,也是史料来源最正规、最权威的重要场所,而博物馆、纪念馆的设计初衷之一也是考虑到对学生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客观需求。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综合实践项目,深化学生的认知体验,实现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纪念馆,对本地相关的史料信息进行深入接触,深刻感悟家乡人民在保卫家乡、保卫祖国活动中的艰苦环境以及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全面了解近百年来家乡的历史变迁,实现爱家乡、爱祖国情感的熏陶。另外,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也保留着很多历史的遗迹。其中,古建筑也是重要的史料资源。教师也可以在相关知识介绍的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当地展开对古建筑的综合调查研究,从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除此之外,在一定条件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研学活动,对其他地方的典型历史文化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文化历史的丰富多彩性,全面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五)安排交流展示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单一的史料信息呈现的内容是局部的、片面的。特别是文字史料中作者很容易出现认知视野过窄和认知角度方面单一化问题。学生需要辩证地认识史料信息,在集体交流和综合讨论中把握有效信息和关键信息。为此,教师可以安排交流展示活动,使学生在集体观点的探讨环境中,实现思维的发散、智慧的增长,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发展史料实证能力。

比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究经验,展开成果演示和问题交流活动。其中,在战国七雄的知识学习中,有的学生分别从“战国铜壶”等实物,“战国形势图”等图文,《春秋》《左传》等文献中进行历史脉络的梳理和介绍,进行诸侯各国的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的概括和总结。此外,在秦国崛起的原因总结中,学生不仅从秦国内部寻找原因,还从其他诸侯国的外部寻找原因。如此,学生对秦最终实现六国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就能获得更加科学理性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观察指导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合理有序地参与其中,并能够在丰富的史料信息中独立辨析和多元探究,从而能够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眼光分析历史史料,实现史料实证能力的科学培养。

(六)设计材料分析任务,发展学生应用能力

历史材料题是一种基于历史材料的探究性问题,是中高考的重要题型。在材料分析的任务参与中,学生不仅可以拓宽史料视野,还可以提升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视角容易局限在课本有限的材料之内,学生对历史材料分析题型的接触相对匮乏,导致整体的解题效率不理想。以素质化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历史材料的任务参与中拓宽视野、发展思维、并学以致用,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的基本原则。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展开问题分析和解答活动。

比如,在《盛唐气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文宗太和年间,四川和江淮一带民间每年‘以板印历日’,不用等朝廷颁下新日历,‘其印历已满天下’”这样一段详细具体的史料文字。然后,教师让学生分析背景朝代、主要记叙内容。如此,学生就能够充分联想所学知识,深度挖掘其中的信息材料,从而明确“雕版印刷术”的知识考查方向。又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从相关的著作中呈现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的生存情况、农民朝不保夕的生存情况、志士仁人救国救亡队伍的壮大等文字史料。如此,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就可以对辛亥革命爆发前的社会背景做到深入了解,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得到全国响应的历史必然性。此外,一般而言,历史材料分析题难度较大,特别是面对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性,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阅读理解困难。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以及整体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进步。

(七)高效落实课堂评价,提升学生素养水平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优化教学步骤,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以史料实证素养为评价准则,对教学过程中师生相关的互动表现和互动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有利于相关教学路径和行为的优化,也有利于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安排方面是缺失的、不完善的。因此,教师需要落实课堂评价环节,并且以史料实证素养为主要的评价准则,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以史料实证能力为重要的评价原则,对学生课本史料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课外史料资源的搜集意识和搜集能力、对史料的观察解析程度、对史料真伪情况的辨别意识和能力,以及在成果演示集体交流活动中的思维发散积极性以及思想创新能力等方面展开评价,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同时,教师还要从整体的教学设计方面来反思,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史料学习资源和更加科学高效的路径指导。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评价活动的主体。如此,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进步。

三、 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教学,给学生提供史料实证能力培养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郑燕华.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亚太教育,2022(5):58-60.

[2]何德章.史料辨析方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历史教学问题,2022(1):129-134.

[3]徐长国.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6):260-261.

[4]尤小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12):45-46.

[5]韩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华夏教师,2019(9):36.

[6]王树威,王福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9(1):56-5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