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车天良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以往物理教学中教、学、评环节处于分离的状态,大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讲解环节,对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课堂评价缺少足够关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要立足核心素养,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以目标为基础,组织符合“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活动,丰富评价方式,多措并举,共同促进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效果,实现初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123-04
“教—学—评”一体化是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简言之,就是将物理课堂教学、学习、评价互相融合,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倒推课堂教学过程,从而更进一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新课标指引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当前物理学科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入手,设计系统、多元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理解、迁移、运用知识的平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一、 “教—学—评”一体化概念与内涵解析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中,使评价与教学环节相互交织互相促进。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设计,要将评价作为连续、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只在课堂结束时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一体化课堂的实施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全面、准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活动设计,优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在一体化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学与评价是相互支持、互相促进的教学循环。在互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反馈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习的发展。
二、 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现状
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是物理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然而当前活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明显问题:
首先,一体化视角下,目标设计不明确,部分课堂目标设计依然只关注知识的学习,并未将学习目标、评价目标以及评价方法的设计融为一体。因此教学目标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引导作用缺失。
其次,“教—学—评”一体化鼓励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但是现阶段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依然比较单一,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考试和测验的方式,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因此,教学评价的诊断、引导作用处于缺失状态,教学质量的提升受限。
最后,“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及课堂评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但是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课堂的组织依然存在教师讲解为主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较浅,反思能力的培养也受到限制,进而影响了初中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从初中生学情入手,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以满足初中生学习多层次学习需求,促进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 初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为依据,科学设计“一体化”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基础。在一体化视角下,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向,预测当堂课学习结果的举措;且目标设计应与课程要求、学习标准、学习需求相一致,对整个“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起到引领作用。
新课标指出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几方面内容。物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将核心素养的几个维度融入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融合学生学情,设计多维度教学目标以指引初中物理课堂活动方向,为后续活动设计提供明确思路。在一体化视角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还应与评价目标相融合,将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前置,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指引整堂课的活动方向。
以人教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为例,本节课是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是整个章节的基础部分,声音的特性是本节内容的延伸,声音的危害和控制是本节课知识的运用;八年级学生对声现象已经有了浅层了解,对学生而言本堂课的学习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声音的了解只存在于表面,并没有深入研究。基于上述因素,本堂课目标设计如下:
(1)物理观念:理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掌握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基本概念。
(2)科学思维:经历观察、实验、推理等学习过程,形成科学假设、验证假设的思维方式。
(3)科学探究:探索声音产生和传播过程,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记录、分析实验数据。
(4)科学态度与责任:对自然现象好奇、探索,保持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了解、践行声音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仅阐明了当堂课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思维,而且指明了当堂课的学习方式。一体化视角下,依托教学目标,评价目标、标准也应该随之产生,让学生更加清晰接下来课堂中知识、技能的学习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课堂评价目标如下:
(1)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并能掌握基本概念。
(2)能掌握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形成假设-验证的学习思维。
(3)能完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正确分析实验数据。
(4)知道噪声污染是破坏环境的方式之一,建立声音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将教学目标、评价目标融为一体,在课堂活动设计前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不仅促进了核心素养的融合,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一体化”目标,拓展课堂活动设计思路
“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应以目标为基础,围绕评价标准设计衔接性活动,将教学、练习、反思、评价等融为一体,充分展现初中物理学科的实践性特征。以往初中物理课堂活动的设计基本上围绕教材内容,缺少生活化的延伸与拓展,对学生而言课堂活动缺少吸引力,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水平。
“教—学—评”一体化目标引领下,课堂活动的设计应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长点,以生活经验等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基于此,新课标指引下,初中物理一体化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关注学生学情,将教材内容、生活经验等进行系统融合,遵循学生认知设计围绕主题的衔接性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或生活场景中,最终实现学生物理学科实践能力的提升。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生活实例,如播放一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片段(如鸟鸣、汽车喇叭声、水流声等),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又是如何听到这些声音的呢?这些声音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呢?等等,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课堂导入,不仅能拉近学生与物理课堂活动之间的距离,而且能挖掘学生的探索欲,从而顺利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不仅如此,通过生活化场景的搭建,教师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意识以及提炼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知识的探究学习能力等也会更了解,为后续“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任务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落实学生为本,设计“教—学—评”一体化任务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课堂任务的设计要坚持学生为主的原则,从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入手,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任务,既能满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需要,又能体现物理学科实践性特征。首先,任务的设计要具备趣味性特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物理课堂探究活动中,与小组伙伴共同完成任务。其次,任务设计要具备探究性、实践性,要为学生提供可供思考、探索的学习思路和方向,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最后,任务设计要具备拓展性,以物理学科为核心,串联其他学科知识,形成以物理学科为核心的知识体系。通过多元化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入物理课堂活动中,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 师生互动,引导探究
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堂任务设计为例,结合本堂课教学重难点,在实验任务设计时可由浅入深进行引导,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活动探究→归纳小结(理性认识)→实践反思”的活动过程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秘密。以“声音的产生”任务探究为例,结合初中生现阶段对声音的掌握情况,设计递进式探究任务,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中,完成对声现象问题的探究:
活动1: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1:用手指按住自己咽喉两侧说话,然后停止说话;反复几次说一说你的发现。(声带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实验2: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又插入水里;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其停止振动;(水花四溅,音又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完成上述简单小实验,初步了解声音的产生。随后,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如橡皮筋、梳子、小鼓、小泡沫塑料片、一个盛水的水槽、几块小石子等。仿照上述小实验的方式,继续探究声音的产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材料,继续进行实践探索,如将橡皮筋绷紧在盒子上;然后拨动橡皮筋,用手停止橡皮筋的振动,观察此时的变化,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学生仿照通过多次实验的方式,探索不同材料物品的振动与发声的关系,进而初步得出结论。
为了加深学生对声音的产生问题的理解深度,在后续探究活动设计中,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材料,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声音的产生,如“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并不是都能被我们听见的,如蝴蝶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等,拓展学生对声音的认知,从而对自然界中更多的声现象进行探究。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计延伸问题“你知道如何保存声音吗?”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料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内容,然后尝试得出自己的结论。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任务的设计,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相比较教师直接公布结论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拓展了科学思维。不仅如此,在探究任务设计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其中,随时观察、分析、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堂探究活动,使得课堂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实施。
2. 项目引导,深入探究
项目化学习是“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学生深入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措施。初中阶段学生物理知识积累虽然较少,但是其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都在不断提升;且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较于小学阶段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在物理学科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以“制作望远镜”实践活动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望远镜,但是很少有学生会探究望远镜到底是如何制作的。结合本单元学习的透镜及应用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探究、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借助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完成实践任务。在任务探究中,教师可提出大情境,如“操场上正在举行足球比赛,但是我们班级的位置太远了,看不清楚远处的足球比赛,利用我们这一章节学习的知识和桌上的透镜,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本章节学习的知识,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望远镜制作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