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应用文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黄沁嫣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应用文作业设计研究0

摘 要:高中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写作作为语言输出的一个环节,是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中生综合语言使用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中国的普通高考中,写作部分的考试几乎在所有省份都占有很高的比例。文章结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对写作的要求,尝试探讨高中英语应用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用文;作业设计;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9-0109-04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稳步推进,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能够用书面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才。因此,英语写作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强调和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遗憾的是,写作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过于注重语法、句式和写作技巧的解释,而忽视了作业设计对作文提高的重要性。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作业设计对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造成了“学用分离”的局面。针对以上问题,文章研究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的应用文作业设计。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应用文教学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为了全面体现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下应用文教学要求与现状

应用文是信件、通知和公告最常用的文体。《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规定,学生应掌握日常写作常用的基本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高中英语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应用文内容,要求学生接触日记、私人信件、简历、宣传册、问卷调查和其他类似风格的写作。学生还应掌握信件、提案、建议、工作计划、议程等正式风格。实用性是应用文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典型特征。应用文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写作情境化。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从可信的来源识别和收集客观事实,同时学习如何根据写作目的识别和应用标准化格式、甄选语言风格和篇章结构。

随着中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语言方法学者对应用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表明,应用文写作是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用到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不仅要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还要采用使学生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的方法。而现行的高中教学方法未能为学生创造适当的实用写作动机,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语言综合能力的要求。

目前,我国的应用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教师专注于教授单词和语法,而不是写作技能;应用文作业设计较为单一化,学生无法从多个方面得到提升。

二、 应用文作业设计策略与案例

(一)课前作业:设计、编写导学案

为使学生在课前得到充分预习,提前熟悉文体特征,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由浅入深地编制一份适合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导学案。下面将以新闻报道类文体为例,探讨课前导学案的编写方法。

首先,要明确文体基本结构及写作要点,可设置一些填空题让学生预习这些基本知识点。如新闻报道一般由哪些部分组成,三段分别应该写些什么。此外,新闻报道的人称与时态分别是什么等。该环节的设计从宏观层面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类文体最重要的结构特征:倒金字塔结构,从大方向把握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如:新闻报道一般由导语、正文和结尾(意义或反响)组成。

第一段,导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目的;

第二段,正文:活动内容,概括句加内容1,内容2,内容3;

第三段,结尾:活动意义或反响。

人称:the first person (we, I) 时态:past tense

其次,可在导学案上进行常用表达及重点词句练习。新闻报道类文体常用表达有以下六类。

第一类:时间。可设置填空题让学生填写2022年5月、2022年5月3日、2022年5月3日星期四、2022年5月3日星期四的上午8点、2021年5月3日星期四的上午8点—10点等用英语分别怎么表达。

第二类:地点。如在会议室、在体育场、在学校大门口、在二楼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介词的使用。

第三类:活动,如竞赛、开学典礼、夏令营、社会实践、家长会等。与此同时,要让学生对每一类活动的特征有一定了解,增加输入量。

第四类:活动目的。教师可多提供一些相关句式,让学生积累有关活动目的的表达方式,用于第一段的首句。此外,不同的活动必然有不同的目的,可以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列举一些活动名称并说出其目的。

第五类:活动内容。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多注重学生在动词上的使用,注意拓其词汇量,并让学生结合实际,描述一些活动的细节和特色,从而在考场上有的写、写得快。

第六类:活动的意义或反馈。导学案上可以提供一部分高级句式,另一些常用的句式可以以翻译的形式让学生填空,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教师也可以对各种活动的意义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

最后,设置文章“挖空”练习。在学生对零散的单词和短语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后,让其尝试接触语境和语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篇意识。如根据括号内的中文进行翻译、挖出范文中的某些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等。这一练习能够帮助学生较快地分辨出本篇新闻报道的关键短语和句型,并积累不同主题语境下的好词好句。

(二)课堂作业:合作探究、修改评价

首先,分组讨论,完成一稿。根据课前导学案的语篇填空部分,讨论文章在内容、语言和语篇方面的出彩之处,尝试总结出几个实用的贴士,并运用到自己的一稿中。在此之前,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实用的写作技巧,如使用适当的句型和细节来更准确地描述活动、使用衔接词、抓住重点,向不同方面展开等。在写完一稿后,教师可以呈现一篇范文给学生鉴赏,并让其借鉴优秀的部分,总结出一些写作策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作文中,作为一种较为权威的输入。这一环节也能够为学生之后修改一稿提供一个思路。例如,新闻报道类文体需要做到用词准确、逻辑清晰、行文有侧重点等,可以在导学案上将贴士的重点部分删去,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Tip1: Use proper sentence patterns and details to describe the campaign more accurately.

Tip2: Use transitional words.

Tip3: Focus on the key point and expand to different aspects.

其次,润色一稿内容和语言,加强篇章衔接与连贯。在修改时,要求学生从内容、语言和语篇三个环节找出自己一稿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同伴互评与修正,从而完成第一遍的梳理。第一,圈出语法和词汇拼写错误并修改;第二,语言润色,包括用高级词汇替代低级词汇、主动变被动、加入分词作伴随状语、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等修改方式;第三,篇章衔接,如加入“at last”等衔接词等。以下为学生在课堂上修改的实例:

修改前:A Cross-Country Running Race

Last Sunday our school holded an extraordinary cross-country running race, which nearly drew the attention of every student and teacher of our school.

The students selected from every classtook part in the competition. The route was five kilometers, from our school gate to the foot of Nanshan Mountain. Every runner tried their best to finish the task, and their classmates along the way gave them necessary help as well as encouragement. All the runners arrived at the finish line and received cheers from all the direction.

Wespoke highly of the activity, because not only did it provide a chance for us to exercise, but also made us happier.

语法错误:holded-held direction-directions

语言润色:1. held-witnessed;take part in-participate in;was-measure,用高级词汇替代低级词汇。

2. and—with句式,speak—spoken主动变被动,用高级句式替代低级句式。

3. and received—receiving,分词作伴随状语。

4. happier改成cohesive,根据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

篇章衔接:加入at last等衔接词,加强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该环节主要为一稿的点评和修改,让学生从内容、语言和语篇三个环节找出自己一稿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同伴互评与修正,从而完成第一遍的梳理。

最后,完成自评及互评表格(表1、表2)。

该环节重在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在初稿修改完成后,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从而更好地为课后作业和自我反思、整理服务。

(三)课后作业:举一反三、整理成册

课堂评价不仅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英语教与学的活动中起着极大的导向作用。“产出导向法”始于产出,止于产出,特别重视对学生产出结果的有效评价。然而,我国英语班级大、教师工作负担重,对每个产出任务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是教师面临的极大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产出导向法”提出了“师生合作评价”的新设想,以组织、平衡教师评价与其他评价方式。

1. 师生共同学习评价标准

作为“评价”环节的第一步,要求评价标准清晰、易懂、易对照检查。根据新闻类体裁的文本特征以及英语作文的评价维度,教师选择从内容、语言和语篇结构三个方面制订标准:

(1)内容上:包含5W1H;可加入证人和专家的采访;可加入统计调查数据。

(2)语言上:做到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适当采用同义替换。

(3)语篇结构上:使用“倒三角”结构;有能力者可加入搭建结构框架模式。

2. 学生提交产出成果

该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提交期限清楚,提交形式明确。学生将课堂上修改的二稿进行最终确认,在第二天早上交给老师进行批改。

3. 师生课下评价产出成果

该环节为“师生合作评价”的最后一步,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学生陆续提交的产出成果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教师可与学生进行一对一面批,并让学生自己也进行评价,继而做出进一步修改,再次上交;也可以在周一的课上选择几篇典型的文章,进行全班规模的共同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全班统一进行修改,并再次上交。

在评价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课堂及课后作业整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基础版、提高版的范文,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摘抄和背诵,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此外,教师还可整理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词句及高分句式,供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和借鉴,促进共同进步。

三、 结论

文章以新闻报道文体为例,探讨了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应用文作业的设计策略。教师应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入手,设计对应的导学案、课堂讨论与写作活动、课堂自评与互评、课后写作巩固以及整理背诵,从各个环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以及核心素养。总体来说,应用文的作业设计应由整体到部分、简单到复杂,逐步带领学生熟悉各种文体的写作特征与方法,并从内容、语言和语篇三个方面明确写作要求,从而全面提升其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关成勇,郭万群.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基于POA的英语应用文写作多元评价辩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1(2):30-36,5.

[2]胡伟.应用文写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新阳,裴新宁.教育变革期的政策机遇与挑战: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1(4):75-85.

[4]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1(5):37-43.

[5]肖建壮.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7.

[6]张诗情,宋庆文.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家庭作业设计[J].基础外语教育,2019,21(2):97-102,1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黄沁嫣(1998~),女,汉族,江苏苏州人,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研究方向:译林版高中英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