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有料 有创意

作者: 林玉芳

课题项目:文章为福清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精准度的探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FQ2022GH08)。

作者简介:林玉芳(1976~),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建省福清市高山侨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我国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以及强化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优化学生的学习素养。新课程着重提出利用作业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既要满足新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还要彰显小学语文作业的“亮点”。文章主要围绕小学语文作业“有趣、有料、有创意”的设计策略展开相关陈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趣味;创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2-0036-05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帮助学生整理课堂知识结构,巩固知识内容,强化综合学习能力。新课程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利用语文作业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巩固学习能力,并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作业当中发现语文教学的魅力,从中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传统的作业设计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课业负担,还缺少“亮点”,因此,教师需要遵循新课程理念设计有趣、有料、有创意的小学语文作业,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质量。文章主要针对小学语文作业“有趣、有料、有创意”的设计策略展开相关研究与讨论。

一、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文化素养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文化素养。语文作业设计难度需要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难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在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将重点知识纳入设计范围之中,让学生分清主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充分了解与掌握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部分教师将教学看作一项任务,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只重视教材内容的选用,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长此以往,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积极为教育事业服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与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要不断转变自身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设计合理的作业。

二、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结合知识特点,丰富小学语文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感受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和魅力,激发学生产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愉快地学习和探究知识。例如,学习了生字后可以设计一些“字谜”“顺口溜”等让学生完成。又如,在习作设计上,可先安排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感知,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和体验进行习作,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二)创新性原则

作业设计要破除传统性、单一性,要具有创新性,特别是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一是作业内容的创新性。将传统的作业创新,增加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的语文作业,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作业不只是识记、理解,还要综合分析、鉴赏评价、实践探究。如,要求会写的字词作业设计,可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考查,这样才会避免只要求写出生字的单调无趣。又如,学习了“留心观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主题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在体验观察中完成作业,有利于提升其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感知到踏入自然中的乐趣。二是作业形式的创新性,这是小语文作业设计的关键。形式多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要创新作业形式,让作业成为激发学生检验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如,检验学生诗词重点句的掌握情况,不再单一地让学生默写该诗句,可以将诗句放入某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根据语境写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写诗句。这样变换形式的作业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作业设计观念传统

有的教师并未意识到创新作业设计观念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过程中坚持传统的设计观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自身经验选择设计内容,但是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在未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设计语文作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喜欢挑战难度较大的作业,他们认为在寻求答案后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感;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面对难度较大的作业时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教师设计统一的作业内容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部分教师为了减轻自身的教学任务,在作业设计过程中直接采用以往的作业,没有将教学重点内容纳入设计范围之内,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语文作业类型单一

在教师设计作业时,应当充分参考语文教材的内容。而作业也应当尽量具备启发性,能推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产生学习热情。不过,现如今的小学语文作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且形式单一问题最严重。在完成机械性、重复性高的此类作业时,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而机械化的单一形式作业,也过早地消磨了学生对语文作业的热情,制约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效率。尤其是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以抄写作业为惩戒手段,这进一步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使语文作业的布置起到反效果。

(三)语文作业内容和日常生活缺乏联系

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仍然有脱离现实的现象,集中体现在应试教学内容丰富而缺失实践性内容;二是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作业完成即刻进行讲解,使得学生不能在空余时间联系实际生活完成作业。事实上,新课标已经对语文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语文作业应当与各种情境产生关联,且要与社会、科技发展紧密相连。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在布置作业时重视其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乐于投入作业完成过程中。

(四)作业评价主观性较强

现如今,小学语文作业的批改与评价仍属于语文教师的职责,而这就使得作业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且学生只能保持接受的态度。而事实上,一方面,小学每个班的人数往往在几十人,教师对小学语文作业的批改很难面面俱到,主观性过强;另一方面,部分教师仅注重作业完成的效果,而对学生完成的过程关注不足,使一些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无法得到自信,更遑论提升学习成绩。

四、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新思考

(一)转变作业设计理念

作业设计理念直接影响作业质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过程中积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不能仅凭自己的设计经验,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材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作业内容。教师需要明确自己的作业设计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与差异性,分层设计作业,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整体教学框架,结合单元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加强对重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将作业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避免作业难度过大或者过小,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例如,学习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在预留作业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如分成A、B、C三个层级,学习能力最强、基础最好的学生为A层,依此向下排列。此时,教师可让A层的学生预留一些具备拔高作用的作业,让A层学生通过作业得到更多的拔高训练。而对B层的学生要注意夯实其基础,故在预留作业时,教师要注意设计难度不要太大。最后,对C层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让其可以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对课上的内容进行重新学习,难度不可过大,虽然重点也是夯实基础,但是难度还需比B层学生的作业低。如此,才能保证获得更好的作业完成效果。

(二)拓展作业设计内容

作业设计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内容与学生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有密切的联系。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语文学科作业设计中,内容大都是围绕教材进行的,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重复和巩固。虽然对学生巩固掌握的知识的作用明显,但是对学生视野的拓展作用不大。教师可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作业内容的不断创新,为学生课后练习思维的发散提供更多的选择。譬如在学习《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断延伸作业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更加新颖的角度来认知“纳米技术”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纳米技术应用的具体表现的角度来进行作业的完成,从什么事物中应用了哪一种纳米技术,纳米技术对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角度出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探究,不断地扩充所学知识的容量,同时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纳米技术在自身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拓展性的作业内容引导下,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意识被激发,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三)理性化设计

理性化设计是指设计作业时,直指文本意蕴或写作特色,出题所用词句偏理性,一般使用通识概念或笼统式的评价语。这种设计的优点是直接、经济,缺点是生硬,没有针对具体的文本进行设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通用的类别化设计。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很显然,理性化的设计不适合小学,尤其是低学段。因为低学段的学生理性思维相对较弱,他们更习惯于感性思维。基于上述考量,低学段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应更多采用感性化的方式。只有随着年级的升高,理性化设计的比例才可以逐步有所提高。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重视理性化与感性化的有机平衡,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良好的“学段衔接”。对低学段教学,尤其是诗歌的欣赏教学而言,要让学生体味叠词的表达效果,可以采用理性化或概念化的方式来设计相关的作业。

(四)构建层次化作业结构

层次化的作业结构是小学语文作业“亮点”之一。对当前阶段的学生来说,个性化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各有高低。在传统的作业设计当中,教师普遍设计单一结构的作业内容,使得语文作业只能适用于部分学生,而并非是所有学生。通过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当中,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基础原则,构建层次化的作业结构,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的学习能力选择相应层次的作业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在作业层次化的结构当中,获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琥珀》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就需要充分地了解当前阶段学生实际的学习特点以及基础,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科学划分层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当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将课后作业进行分层,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后作业并完成。相比之下,后者更加灵活,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也能够通过作业来突破自己,提高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在《琥珀》这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以下三种层次的课后作业:第一,基础型课后作业,让学生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标注拼音,并熟悉文中成语的使用;第二,提高型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文中“约莫”等词汇进行理解;第三,拓展型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搜集学习资料了解琥珀的形成发展历史。

(五)与实际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作业设计内容,可以将作业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作业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想象力与理解力有限,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不仅需要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一句诗表达对教师的感谢,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古诗词,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发挥自身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完成课外作业。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童话故事具有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作业设计过程中引入童话故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童话故事进行改编,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