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统一
作者: 王瑞玲作者简介:王瑞玲(1980~),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迎宾分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教育的主题,语文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基础科目,自然成为改革的重点。现阶段教育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只有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协调统一,才能有效提升教育的质量。文章从低年级语文教育视角出发,探寻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后作业设计的现状,结合其原因探讨了课堂教育与课后作业和谐统一的途径,希望对广大语文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统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2-0041-05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生面临着课后作业以及学业方面的压力,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为学生减负、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目前,开展的教育改革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的,其目的是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下课堂填鸭式、题海战术等传统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及补习班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探索,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身心健康能够和谐发展。然而素质教育并不是把课后时间完全留给学生,而是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优质的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呵护与指导。作为教师,应当充分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之中,通过多元化的作业设计实现课堂与课后教育的高度统一,如此才能让课堂教育与课后作业优势互补,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一、 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解读与实施难点分析
素质教育的内涵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全面提升的空间,我国小学生学习负担重的情况由来已久,为学生减负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自20世纪50年代起,关于小学生学业减负的政策就已经开始实施,减负的方向也大多集中在课后作业、考试及课后培训之上。要实现素质教育,便需要限制学生课后作业及课后培训,无论是课后作业数量还是在校时间延长的政策都为学生的减负带来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教育的长远来看,单纯地减少诸如作业、考试、培训等方面有形的负担并不能彻底消除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尤其是减少考试这一项举措来讲,学生和家长并没有因为考试次数变少而减轻压力,相反还会因为将来的中考、高考而充满担忧,这种担忧很可能会导致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措施存在效果不佳的风险。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难点在于考试压力对学生和学生家长来讲是一直存在的。正所谓压力即动力,从人的长期发展来看,适当的压力能激发斗志,让人有动力去拼搏奋斗,考试的压力同样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但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过度利用考试压力来开展灌输式的知识传授与题海战术提高成绩,则为学生带来了任务型的学业负担。出于对成绩的焦虑,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做题量产生不自信的心理,从而可能出现消极应对和过度学习两种极端情况。但如果仅凭这一点就要取消小学低年级考试的话则并不明智,考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这也难免会让很多家长在追求孩子高分的想法上始终如一,由此衍生的“私密家教”“偷偷补课”的情况并不能完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让学生的负担愈加沉重。
二、 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育与课后作业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得知,考试的压力是敦促学生努力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每一位学生的分内之事,从这点来看,考试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一定益处的。实现素质教育需要缓解家长及学生对成绩的焦虑,以及协调好课堂教育和课后作业之间的关系,只有真正让课堂教育和课后作业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获得符合同学们预期的成绩。当前我国小学生学习的途径主要由课上教学和课后教育组成,文章从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视角出发,对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堂教育与课后作业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一)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需要巩固与延伸的知识点通过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上教授的内容。从这一点上来看,作业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角度来看,学生在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知识点进行重组构建,学生分析并解决作业中的问题的过程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课后作业对课堂教学更多地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后作业形式对课堂教授的知识进行学习,带动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丰富的课后作业形式带动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以兴趣和素养提升为导向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沉重的课外作业的负担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学生学习的途径分为课上教学与课后教育,其中课上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让学生获得新知,课后教育则是通过作业的形式让同学们巩固知识、预习新课以及发散思维。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之上,在课堂中就让学生获得发展与提升,而课后教育则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辅助。课后教育的多少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如果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那学生自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课后进行学习。然而现阶段对课堂教育质量的判断十分模糊,结合教育实践来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该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更需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现阶段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判,仍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主要的衡量依据,这也就间接导致现阶段很多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仍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故此课堂教学之中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仍是教学的首选。学生在面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时,学习兴趣的缺失会让其敷衍面对课堂教学,导致教师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这时作为辅助的课后教育的地位便越来越高。既然课堂教学不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那只能通过重复的习题练习来帮助学生获得“应试知识”,其效果也十分显著,这也导致教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原本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因为大量的课后作业而被侵占。
(三)为课后作业减负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
通过对学生学业负担的来源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不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主要原因。素质教育的真正高明之处在于看到了课堂教学对学生全面提升的重要性,不同于其他教育改革的思想中对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一笔带过,实现素质教育的相关说明在促进教学均衡发展、优化教学方法以及其他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对考试进行了深度改革,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因此,课后作业肩负的关键在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我国传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很多一线教师对灌输式教学方式的依赖来源于对知识传授的需求,但要想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则需要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讲授技巧,把枯燥的知识点讲活,学生对不明确的知识点能够豁然开朗,如此学习对学生来讲才不是洪水猛兽。减负的意义在于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和谐统一,这也就说明不能对课后作业一刀切,要通过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业当中,让作业的过程不再单一枯燥,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知识与智慧的转化,如此课后作业才能摆脱负担的称号,真正为课堂教育服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素质教育背景下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的统一策略
(一)优化课后作业设计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课后作业的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师对作业的管理还不够到位。课后作业作为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媒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针对作业的管理机制却不够完善,导致部分一线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并没有科学的参考依据。对作业的质量及效果也没有明确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很多教师并不清楚自己所布置的作业是好是坏,同时,教师在开展教研过程中也很少会专门对作业设计进行研究,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了课堂教学研究之上。其次作业设计的意识较为淡薄。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作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但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仍然会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作业设计仍是将重点放在了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之上,导致教师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花费的时间较少,作业的形式也较为单一。再次,现阶段部分教师的语文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大锅菜式的作业设计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并不能通过作业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最后,作业设计缺乏单元整体性。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很强的联系性,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并没有正确把握单元内容的联系性,仍以字词作为作业的主要内容,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作业设计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笔者结合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分析了优化课后作业的策略。
1. 健全作业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要构建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为构建科学、有效、有层次、有发展的作业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在作业管理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校定期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进行检查,让教师及时认识到自己在作业设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创新作业设计内容,对探究性作业进行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在节假日等长假期时,学校要予以明确的指导。其次,年级协调统一开展作业设计研究,学校将统一教学任务的教师组织起来,在同一进度下规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同时将作业设计归纳进教研工作当中,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多样性、整体质量。最后,以公示制度来保证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公示制度是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情况进行抽查,探寻作业是否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协调学校各科作业的数量,既有利于减少课后作业负担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占用,也有利于避免重复、无用的作业给学生带来负担。
2. 创新作业设计理念
实现素质教育还意味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创新设计理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其一,深入挖掘教材。作业设计首先要立足于教材,现阶段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改变了以往语文教材目标不明的设计方式,而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将课文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帮助教师对教学目标有更好的把握,这种双线单元结构让教材兼顾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学科素养的培养,而课后习题当中也蕴含了大量的知识回顾与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以这些内容为导向,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课文《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这一部分内容时,其主题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的重点则是借助关键词理解语句的意思。在学习《葡萄沟》这篇文章后,教师就可以围绕文章的课后作业展开设计。首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注意文中的长句子与多音字,作业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并能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对长句子有更好的理解。其次是提问:“你喜欢葡萄吗?说说理由。”该项作业旨在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赏析文中描绘的场景,锻炼了学生提取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最后则是对前两个作业的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畅想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让学生仿照文中的描写方式展现这些地方的特点。借助这样层层递进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也能借助学生的作业,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情况,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其二,以学生的需求开展作业设计。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设计需求为导向,切实了解到学生真正想要的作业形式。通过对现阶段大部分低年级学生的分析可以得知,学生最喜欢的作业形式为阅读,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也要多加关注学生的爱好,为同学们设计出感兴趣的作业。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时,《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等课文带领同学们走进了寓言故事的世界,其中《坐井观天》的故事让同学们通过青蛙的视角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广阔,只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是永远感受不到的。小学生对一些寓言故事一般都十分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热情来布置作业:“除了书本上的这些寓言故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请同学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并将这些故事摘抄下来与同学们分享。”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也让学生在摘抄过程中增加了对字词的积累,学生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