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实践研究分析

作者: 江河辉

摘 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既要依靠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地去理解、剖析。群文阅读不需要对一段文字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立足高中阶段,对语文群文阅读课堂实践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能够对群文阅读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作用;议题;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0-0011-05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教师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只能被动去接受什么。如此灌输式教学,一味地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忽略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应紧随新课改的步伐,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阅读群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课本教材,选择合适的课外书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加强学生对信息量的提取、整理、总结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需要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手段,创新传统教学策略,重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学生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水平。群文阅读法属于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提供了发展途径。

一、 群文阅读概述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群文阅读”往往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者几个议题,选择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结构化文本,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合作探究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得“群文阅读”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专利”。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是单元化教学,以某一个意义为核心,将相关性的几篇经典文章进行组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意义核心。这样一来,就让文本突破了“单篇”的简单叠加,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化,形成理解议题的层次性、程序性和认知体系。

“群文阅读”实施的主阵地是课堂,一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这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读积累,更是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在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上耐心细致一点;要求学生兼顾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切实让学生掌握“粗读”“精读”的方法和精髓,并充分运用阅读实践当中去;同时一定要给学生留足阅读和发言的时间,切忌满堂灌,而是努力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有多种共同研讨、相互学习的机会,如学校倡导的学生独立说、邻座说、分享说理念。这样便能让阅读、理解、分析、探究能力逐渐提升。

当然,学生的知识把握和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都靠课堂,全靠教师,学生自己也可以通过课外时间解决问题。“群文阅读”理念同样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外实践,学生完全可以“哪里不会补哪里”,在教师的指引下,众人收集群文,一起完成。

我们可以把群文阅读界定为:教师根据议题,选择和组合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多文本进行探索阅读和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而新教材的出现,更是为群文阅读提供了条件,教材的编排以人文主题进行,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这样的编排方式加之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用群文阅读进行处理会更合适。

需要区分的第一组概念是“单篇教学”和“群文教学”。单篇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学习文本,寻找文本表达特点,明确文本中心思想,从基础知识到内容理解。而在群文教学中,文本多元的特性,能够让学生在求同存异中不断思考,不断迁移运用知识。但是这二者是不冲突的,学生只有在单篇阅读中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才能在群文阅读中实现拓展与升华,二者不存在优劣之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有效即可。需要区分的第二组概念是“议题”和“主题”。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是有共通之处的,都是多种有关联的文本的组合教学,都有引导学生建构知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效果。但是主题阅读中的“主题”多为人文主题,通过阅读某一主题的多种文本,让学生形成对这一主题的共同认识。而群文阅读中的“议题”不仅有关于人文的议题,也有关于文本表达方式、艺术特色、阅读策略等方面的议题,在文本的比较中让学生对这一议题形成多种认识,结合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扩充,并在新的学习和生活中迁移知识。

二、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传统、落后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还有部分教师由于自我文化修养不足,对新课改下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掌握不得要领,课堂教学仍旧是传统的板书加口述,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融入教师的教学之中。

(二)过于注重技巧,忽视核心素养培育

大多数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为学生的高考来服务,目的是教会学生用固定的解题思路去解答阅读理解题目设置的问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造成了深远影响。

(三)群文阅读教学未受到重视

由于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难以有效地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多数情况下还是强调单篇内容阅读理解。学生受教师影响,只能是跟随教师进行学习,形成固化思维,学生的个性思维难以表现出来。

(四)议题设置随意

有些教师对群文阅读理解并不透彻,单纯地将几篇文本放在一起,随便取个议题,也没有考虑议题是否合适,导致重点不突出,仿佛是为了群文而群文,流于形式。比如,永远新的旧故事——《祝福》《边城》《孔乙己》《受戒》群文阅读,这个议题只是从宏观的历史层面进行组合,文化层面的知识笔者认为单篇教学即可,而这样的组合没有考虑文本间的特点,让学生浮在文化背景层面,学不到深层次的东西。

(五)构建效果低下

部分教师在进行文本选择时,比较的点在某一文本中并不突出,导致文本没有发挥比较作用,反而显得画蛇添足。例如,以风雪诉说传奇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祝福》《魔弄寒风飘大雪,僧思拜佛履层冰》群文阅读,看到议题,很明显,这位教师想要让学生掌握风雪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环境氛围、表现主题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是在《祝福》中,风雪的作用并非典型。

三、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作用

群文阅读教学,简单地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将多篇文章作为教学内容,设置其中的共同点,然后组织开展阅读学习和问题讨论活动。随着互联网信息的日益发达,想要在巨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就必须有快速阅读的能力。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既能保持阅读速度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群文阅读,对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群文阅读教学特点分析

(一)开放性特点

群文阅读从教学结构和教学资源方面来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点,群文阅读模式跟传统的单篇文本阅读有较大的区别,群文阅读改变了传统阅读中资源和教学模式的限制,教学资源的获取多元化,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群文阅读的文本建构同样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当中并没有直接把文本的内涵直接传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围绕相同的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完成知识建构。

(二)主体性特点

群文阅读明确了学生在阅读当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组织群文阅读时需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确定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并优化群文阅读文本。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尽情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教师在阅读教学当中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倾听和引导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探究性特点

群文阅读法是针对多个文本共同进行探究的学习方法,在群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提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多个文本进行深层次挖掘,寻找适宜的议题,这一挖掘、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群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根据议题讨论结果达成一致的意见,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四)交互性特点

群文阅读资料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文本的思想和内容交互在一起,强调了文本的交互性。在群文阅读当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共同相处在同一个平台,三者之间相互交互,让群文阅读形成了共同构建新知识的共同体。

五、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具体策略

(一)做好文本选择

群文阅读涉及文本的选择,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文本选择构建群文呢?第一,从文本形式与内容层面入手。我们可以从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文本的思想价值、情感内涵、价值观等层面进行选择。比如,教授苏洵的《六国论》,我们可以选苏辙《六国论》、李桢《六国论》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又如,教授闻一多的《死水》时选其诗集《死水》中另一首诗《末日》为拓展阅读材料,去感知闻一多的写作风格。第二,从文本与作者层面入手。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是为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写作动机、思想等,比如作者的后记、序言、评述等关联文本。例如,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可以用苏轼的《后赤壁赋》作为比较阅读的对象,帮助理解苏轼在黄州的思想变化。第三,从文本与读者层面入手。这个角度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鉴赏思路,选用不同时代、不同主张的读者所做的阐释、批评文本。例如,教授李商隐的《锦瑟》时可以选《贡父诗话》《苕溪渔隐丛话》等文本以及当代名家周汝昌、张中行、王蒙等人对该诗的解读作为补充、参考。

(二)明确群文阅读的目标

教师一定要明确群文阅读的目标,是为了通过群文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精读的范文?还是几篇文章处于相同地位让学生探索出共同的写作手法?比如,议题“话说红楼人物”,所选择的文本可以是《黛玉葬花》《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诉肺腑》《出场艺术:千变万化腾挪跌宕之美》《林黛玉进贾府》,为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领略《红楼梦》这部名著当中的语言艺术、人物的刻画艺术,让学生掌握《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的阅读策略。只有明确了自己想要让学生掌握的,才能更好地去选择文本。

(三)议题设置要合乎要求

议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文本特征以及重难点,不能脱离作者的写作心境,立足单元学习要求,明确这篇文章想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再结合课程标准中对该类文本所属任务群的要求进行思考,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发展什么素养,综合考虑后再确定议题。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确定议题为“别里科夫”式的奴性,借助《公务员之死》《胖子瘦子》《变形记》文本来作深刻的“比异”阅读,让学生培养评价能力,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主题和作品的审美取向,评价沙皇统治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身心上的危害。又如,在学习《拿来主义》的时候,教师以探究文章写作特点作为议题,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共同来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祝福》和《狂人日记》,学生在完成群文阅读之后,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小组成员共同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思想和情感,并感受在哪些描写当中体现出了鲁迅先生的讽刺风格。教师设置问题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和思考:①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是如何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实质和后果的?②作者是如何揭示“拿来主义”基本含义和具体含义的?③按照作者的观点“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是什么态度?“拿来”的条件又是什么呢?

问题情境创设搭配小组合作探究,可以让学生比较概念之间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严谨性思维,准确地理解文章当中的各种概念(拿来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抛来、抛给、送来、送去),学会透过赐予的表面来分析背后隐藏的内涵,潜移默化地建构出系统的阅读文本体系。

(四)立足教材适当拓展

学生所学教材课本都是经过专家一篇一篇进行筛选,符合当下生活和具有较高思想水平、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三观正确,内涵丰富,在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和学生需要抓住的重点。若没有抓住这个重点,课堂教学就失去了根本。教师可以在以课堂为基础的同时,充实一些课外相关材料阅读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材料。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相对单篇阅读,课堂时间并没有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课外材料时务必做到主题统一,内容精简,贴合教学实际情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