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实践策略
作者: 马兴龙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增强审美鉴赏能力,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育;审美榜样;汉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0-0021-05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致力于改善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其中,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应该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开展阵地。由于学生的年龄小,通常会对外界新鲜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积极融入美育教育,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体会语文知识的深刻内涵,从而助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美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美育教育是审美教学和美感教学的结合体,教师通过开展美育教育,可以有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品质。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如果可以将学科教学和美育教育实现有机融合,则能够一定程度上发挥出美育教育的积极作用。语文学科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语文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强化文学素养,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美育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再创造”的原则,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语文教育包含美育教育,同时美育教育也会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部分学生暂时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很难从多角度客观思考问题,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影响,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发展导向,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充分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美育元素,进行适当的课堂延伸,让学生从中接受各类思想文化的熏陶,提升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纠正学生不良的思想行为,养成高尚的人格品质。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意识,锻炼审美水平
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而且小学语文课堂是美育教育的主要载体。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来看,不仅包含了多位知名作家的作品,同时也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优美的诗词歌赋、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充满美感的文章意境等,这些都是开展美育教育的良好素材。在美育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水平,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部分教师拘泥于教材内容,完全从教材出发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如果仅仅依靠语文教材,学生的语文思维不仅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通过开展美育教育,教师完全可以带领学生探究教材背后的内容,学习隐藏在教材中的美育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
(四)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过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主张采用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等方法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这些方法尽管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但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同时语文知识本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美育教育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教育手段开展语文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互动机会,增加课堂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 影响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缺少丰富的教育理论,教育方向出现偏差
在当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可供研究和参考的素质教育理论十分丰富,但专门针对美育教育的研究理论却相对有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小学语文教师的学习空间,制订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缺少理论基础,方向很容易出现偏差,从而难以取得理想的美育教育效果。同时,由于研究理论的缺乏,部分教师过于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的特征,这会直接缩减美育教育的发展空间,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
(二)美育元素挖掘程度不高
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从整体角度来看,部分教师对美育元素的挖掘程度依然有限,教育内容单一,大多关注教材课文中的语言美,而忽视了意境美、生活美等美育元素的挖掘,无法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导致审美意识存在欠缺,总体的渗透效果不够理想。
(三)过于重视学生成绩,美育教育的地位岌岌可危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美育教育可以从中起到愉悦学生心情、塑造学生品格、促进学生成长等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但从目前来看,在升学率的压力下,部分教师将精力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所讲解的内容也大多为考试而服务,美育教育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尤其在临近期中和期末时,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几乎无暇开展美育教育,这也是影响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主要的因素。
(四)缺少科学完善的美育评价模式,评价难度大
在小学语文美育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指引教学方向、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与传统的智力教育相比,美育教育的发展和落实时间相对较短,有关美育的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具体来说,目前针对美育教学评价主要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美育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精神指向明显,难以制订可被量化的评价指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实现跟踪测评,小学语文知识和美育进行结合评价的难度较大,导致语文评价和美育评价相脱离,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检验美育教学的效果。同时,当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评价基本都是由教师进行主观评定,评价方式单一,评价主体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实践策略
(一)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审美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学习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潜意识里将教师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无论是自身的仪容仪表、语言习惯,还是行为习惯、思想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有效渗透美育教育,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为自己制订严格的审美标准,如仪表得体、板书工整、教学语言风趣等,这些都会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出现具备教师身上良好的品质。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整自身的言行举止习惯,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妨碍美育教育的开展。由此可见,美育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中,也和教师的一言一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榜样,发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习惯。
(二)通过有效的朗读,将美感具象化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的主要途径。同时,通过有效的朗读,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这时教师再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有效增强学生脑海中画面的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从而达到优化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审美意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朗读教育方法实现美育教育的渗透。例如,教师在讲解《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到文中描写黄果树瀑布景观的词语和句子,并要求学生进行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有关黄果树瀑布的美景。如“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这一句当中的“宽幅白练”和“泻”运用得十分精妙,教师应该让学生齐声朗读类似的句子词汇,通过洪亮的朗读声和黄果树瀑布大气磅礴的气势进行联系,将黄果树瀑布的形象刻在学生脑海中,让学生从中发现黄果树瀑布的“美”,产生由衷的向往之情,这也是教师深化美育教育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汉字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美
汉字是语文学科基本的组成元素,同时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具美感的语言文字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针对汉字开展美育教育,带领学生深刻感受我国的汉字之美。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部分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汉字时,都会采用反复朗读、反复书写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汉字读音和书写形式的印象,长此以往,学生会很快失去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应该从美育角度入手,带领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的方式灵活学习汉字。例如,在学习“羊”这一汉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羊”上面的两点联想成羊的两只角,这不仅增加了学习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对这一汉字产生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感受汉字中蕴含的美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从汉字的书写形式入手开展美育教育。例如,教师应该首先在黑板上为学生示范汉字的正确写法,在示范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书写技巧,提醒学生合理安排字体结构,突出汉字的结构美。示范结束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认真观察目标汉字,学习正确的书写技巧,体会汉字的书写美感。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认识生活之美
从本质上来看,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为学习者的实际生活而服务的,尤其对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教师为了有效渗透美育教育,应该通过生活化教育途径进行呈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之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化教育不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契合,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美育实践能力。例如,以《找春天》一课为例,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校园中寻找春天,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春天的校园中存在许多春天元素,如发芽的嫩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温柔的春风等,这些都等待着学生发掘。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开展相应的讨论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寻找春天的经历。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生活之美、大自然之美,这时教师再适时引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完善学生的品质建设。
(五)依靠意境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古诗词内容,每一篇古诗词都蕴含独特的意境,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形象,这也为美育教育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立足古诗词教学开展美育教育,在带领学生分析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词的意境美,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体会作者在诗词中寄托的价值情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审美鉴赏素养。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古诗词作品都出自名家之手,几乎每一篇诗词作品都寄托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如淡泊名利、心系家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等,其中的诗词意境也带有正向教育元素,可以让美育教育发挥出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作用。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发挥信息化生动性、直观性的优势,辅助意境教学,增加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直观感悟。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意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直观展示庐山瀑布的真实景象,并配上相应的音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被望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观所震撼。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挂”“飞流直下”“落九天”等词语进行赏析,体会李白在创作这首古诗时的雄伟气魄和豪放胸怀,感受李白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赞叹之情。通过意境感悟,培养学生洒脱、热情、奔放的性格品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