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情感逻辑赏析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郭建山

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对古典诗词情感赏析的考查也频频出现于中考中。古典诗词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遣词造句乃至用典都不同于普通的语文教学内容,而初中学生普遍鉴赏能力不足,教师有必要从古典诗词的情感、意向、构词等多个角度来进行剖析,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文章从情感逻辑的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情感赏析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情感逻辑;赏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0-0035-04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词与音乐往往互为表里,所谓“诗以言情,歌以咏志”,其中的“情”“志”说的便是古典诗词中作者在遣词造句中所赋予文字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对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与素质养成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的赏析能力呢?从情感逻辑的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鉴赏技巧与方法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 初中语文中古典诗词情感赏析的必要性

诗圣杜甫曾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盛赞了李白的诗词成就与情感力量,也从侧面说明了情感本身在诗词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赏析是学生理解诗词内容的桥梁

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遣词造句的美,是文字本身的旋律与协调,是表层美;其二,是透过文字理解诗人的表达内容,是与美学理念一致的和谐美;其三,是情感与意志的内蕴其中,是诗人的精神与环境的契合状态,是借物抒情的情感寄托,是意境美。

事实上,初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多为表象,限于阅历与知识的匮乏难以深刻理解古典诗词文字的运用之妙,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情感赏析的角度出发,借助今人与古人的情感共鸣,透过文字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本身的领悟,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情感赏析是学生把握诗词细节的助燃剂

对于古典诗词而言,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诗词的核心所在,通过对作品的情感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怀旧、吟边、忧思等情感,实现对作品涉及的人生经历、所处时代、写作风格和诗歌意义的发掘与理解,进而理解每句诗词的意义与表达效果,从而实现对诗词的“翻译”,有助于学生在古典诗词内容上的学习与理解,进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成绩。

(三)情感赏析是学生领悟诗词精神的捷径

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会在词句中对某件事情、某个事物、某个环境给予一定的意义,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所谓“事”,其实就是我们鉴赏诗歌时所说的“情感”。情感赏析能够真实地发掘出诗人在写古典诗词时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情感,是让学生准确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精神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深度理解作品的深层次内涵的必然方式。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是语文学习所遇到的严重困难,而要提高初中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兴趣开始,学生只有拥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才会积极地去学习,也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情感赏析正是这样一种有效方式:学生能够快速想象出作者创造时的情景与思想,进而通过情感共鸣来提升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多的感悟和体验,同时对诗词本身的内容、内涵与意志进行深度理解。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营造古典诗词鉴赏氛围,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情感意义,从而为学生的古典诗词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中的情感逻辑与特点

(一)离别抒怀类

古代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频繁,科技和交通的落后,催生出了许多令人潸然泪下的离别诗作。诗人通常根据时间和地点来描写景物或直接抒发情感,以此来表达作者的送别之情与抒怀之念,情感上大多是对朋友的宽慰、嘱咐和祝福,总体基调上以忧郁哀伤为主,但也有一些乐观豁达的诗词。

情感内容上,送别词所抒发的感情主要有:依依不舍、感伤、忧伤、安慰、鼓励、关怀等;或者表达作者胸中的愤懑或抑郁,既有对生离死别的感伤,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担忧,故作诗词以示安慰或警示等。

诗词特征上,离别抒怀诗词中,有大量“空间”意象,如长亭、渡口、长堤等;同时存在一些常用的表达方法,如以景物来表达感情,或是一些寄寓离别意味的风俗习惯,如折柳枝、饮酒、高歌等。

鉴赏逻辑上,离别诗多以缠绵凄切、感伤感怀为重要基调,在这一类型的诗歌中,大部分都是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同时常常借助于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离别、抒怀诗词不仅包含对友人的劝诫,对友人的友情,同时也包含当事人的理想和期待。与此同时,在对离别诗词的鉴赏中,也不能忽视充满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的词作,其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往往都是盛唐气象的反映,但同样属于离别、抒怀的情感范畴。

(二)思乡怀人类

思乡怀人诗词是一种用来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诗体,同时也多指客居异乡,因山高水远而亲人不得相见,从而产生的愁思之作。

情感内容上,多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等情感,作者或通过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或通过闺中女性对丈夫的思念反向衬托离家远别的无奈与悲情,又或者沟通男女关系的类比隐喻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情感。

诗词特征上,场景多为秋季、春季,发生于清晨或傍晚的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以月、雁、笛、柳等物寄托情感。

鉴赏逻辑上,思乡怀人诗多以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的方式表达情感,还可以通过“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的侧面手法来表达情感的浓厚,从意象入手侧面落笔也是该类诗作的常见方式。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一种表达作者寄情山野而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的诗体。古代诗人将山水田园作为审美对象,将细腻的笔触投射到静谧的森林、悠然的原野上,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展现田园之美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有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等。

情感内容上,或是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或是表达自己对安宁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渴望,进而希望归隐园林,远离世俗的情怀,或是表达自己对轻松自然、悠然自得的生活环境的喜爱。

诗词特征上,场景多以风景、植物、鸟类、花卉、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为主。

鉴赏逻辑上,对山水田园诗词的鉴赏要从其语言特点做起,山水田园诗往往清新自然,多以情景相生,情境结合而作词,修饰上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渲染、或近远结合、或情景相生,要注意景物与人物的相互关系。

(四)怀古咏史类

怀古咏史类诗词,指的是以历史中的著名事件、著名人物以及相关的历史遗迹陈迹作为题材,通过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等方式来感慨世事变化、托古讽今、古今对比、怀古伤今等,多用典故,措辞严谨,侧面表达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不满、忧虑以及对个人前途的怅惘。

情感内容上,该类诗作的情感多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平静的方式对历史作理性思考;二是将历史事实和现实联系起来,抒发或感伤、或批判,借古讽今,感叹盛衰无常、壮志难酬等情感。

诗词特征上,怀古咏史类的诗词多以作者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为起始,借助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等修辞手法进行情感的宣泄与表达。

鉴赏逻辑上,对咏史怀古类的古典诗词的鉴赏以明辨史实为开始,通过意象媒介体会作者的意图,领悟作品的情感,同时留意作者的构思与用典,关注诗人所在的环境以及诗人当时的心境。

(五)咏物言志类

咏物言志诗大多是通过对自然界、社会中的一些独特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心境和情感,其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助象征、比喻等修辞方式,把自己的远大理想与抱负、情怀融于某种具体事物身上,“物”既可以是描述的事物本身,也可以是抒情的对象。

情感内容上,或托物言志,寄托作者本人的个人理想与抱负;或以物比兴,表现自我高尚情操;抑或怀才不遇与命运多舛的感伤,也有抒发逝者如斯夫时光飞逝的惆怅。

诗词特征上,托物言志,常见如梅、松、兰、竹、荷、桃等。

情感内容上,从情感的角度看,咏物言志类的诗词需要着重分析“物”的外在特征、生存环境和寓意,同时结合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与当时的环境,思考诗词的用意与情感。

(六)边塞征战类

边塞征战类是一种常见的诗词形式,诗词大多从边境战争中兵士的身处环境、英勇行为、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抒发爱国、讽刺、思念、悲伤与期望等情感。

情感内容上,英勇出征的豪迈、久戍边关的寂寞、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激情、报国无门的愤懑、连年征战的哀伤、思亲而不得归的感伤等。

诗词特征上,边塞征战类诗词多描写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将士们与亲人的离情别绪等,物象上多以边塞事物为主。

鉴赏逻辑上,边塞征战类诗词的赏析要从作者的情感角度出发,把握诗词的人物形象,根据对象身处的不同环境来分析作品的情感底色,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旨。

三、 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情感逻辑赏析的常用方法

(一)从题目开始,结合情感逻辑探究诗词情感

诗歌的题目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情感逻辑鉴赏而言尤其重要,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诗词的题目比喻成诗歌的“眼睛”,蕴含着非常丰富、重要的信息,不仅包括作品本身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或主旨,还包含作者本身的情感表达,可以作为我们推测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通过对题目的情感逻辑分析,我们可以解析出诗词内容的线索、情感基调、作品类型等许多方面的信息,或感受到诗人寓情于景、寄情于事的乡情、伤离、慷慨、叹惋、忧思等不同情感,或感悟到诗人对生命、自然、时势的某种看法,进而了解到诗人在诗词中可能表达的思想观感与主题思想。

有的诗词题目直接表达了诗词的发生时间、地点与相关的意象。比如,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夜上”点出了诗词的创作时间,“受降城”明确了地理位置,而“闻笛”更是近乎直观地表达了其所抒发的感情:深处空旷边缘的塞外,于夜间忽闻笛声,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题目本身为诗词的赏析奠定了情绪基调,这也是基于边塞征战类情感赏析内容的基础应用。

有的诗词题目间接表达了作者本身的情绪变化。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中,托物寄情,以“夜雨”寄情,客观描述了凄凉的雨夜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唐代诗人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送”字,是在向友人告别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依依不舍的情绪;唐代诗人刘祯的《赠从弟》中的“赠”一字,表达的则是一种离别的感情,是诗词的创作由来。在这类题目中,诗词题目本身对词句中的情感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也成为情感逻辑赏析的有效路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诗的内涵,准确把握全篇的主题,对掌握诗情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结合写作背景,探究诗人创作的情感逻辑

“诗以言情,歌以咏志”,诗人的创作与其深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紧密的相关性,甚至可以说时事造就了诗人的诗篇,而诗词也成为一位诗人记录时代与社会环境,抒发个人情感的场所。因此,初中语文古典诗词赏析既要对诗词内容作准确地分析与探究,同时也要对诗词外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特色清楚了解,了解了时代,也就清楚了诗词创作者的人生底色,理解了作者诗作中情绪的由来,而随后的情感逻辑赏析也就水到渠成。

例如,在课堂讲解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结合作者作词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为学生作深层次的介绍:“《龟虽寿》,约作于公元208年初,曹操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州、东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53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