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王明彦

摘 要:古诗词鉴赏指的是读者阅读古诗词时的一种审美认知活动,也是培养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品鉴赏析,能够使其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形成美的体验,促进学生文化品质的提升。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的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古诗词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使其获得语言知识、审美能力、文化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文章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0-0039-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应当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由此可见,新课改高度关注和强调语文课程的审美鉴赏教育功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言简意赅、意境深远的特点,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忽略了鉴赏教学,以至于学生感受不到古诗词的内涵与美感,甚至对古诗词学习存在厌倦心理。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加强古诗词鉴赏教学,运用多元、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涵与文学之美,提升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 唱读吟诵情景式,积累感性审美经验

诵读是基本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想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思想含义与内在情感,离不开反复地诵读。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往往不会直白地表达想法,而是通过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方式间接地抒发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多读多思,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深化对古诗词含义的理解。诵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词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特点。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好“读”的环节,引导学生在唱读吟诵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审美经验。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有助于提升其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发挥古诗词作品的审美教育价值。

首先,教师要根据古诗词教学内容,合理选用诵读的方法,通过恰当的诵读方式,彰显古诗词的特点与风格。例如,在教学《无衣》时,教师可带领学生齐读,并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洪亮、坚定的声音来读,以此来表现秦国军民共御外敌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在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教师可先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然后随机挑选学生进行个体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播放柔和的音乐,并让学生在读完后用一些词语来描绘田园生活,如“美好”“平静”“恬淡”等,使学生对诗词的情感与风格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关于古诗词的音乐作品。例如,在教学《山居秋暝》的时候,教师可播放相关的歌曲作品,让学生在动人的旋律中体会古诗词的美感,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跟唱,歌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这首歌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歌曲旋律的风格是怎样的?”以歌曲为跳板,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我国的古诗词本身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相关的现代音乐作品也有很多,教师可将其穿插到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去,同时也可以在每堂课前播放一首关于古诗词的歌曲,通过长期的熏陶,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文化底蕴和学习兴趣。

二、 知人论世话背景,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古诗词的创作年代久远,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与现代大不相同,不同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也各有不同,而高中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少,在理解古诗词时往往会感到吃力,只能产生浅层次的认识,而无法把握古诗词的深层内涵。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将目光局限在字词层面,而是要做到“知人论世”,引导学生探索关于古诗词的背景资料,感受作者创作时的际遇和心情,让学生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古诗词的意图。

例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如果学生不清楚创作背景,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一首赞叹长江、赤壁壮美景色的作品,但事实上,词中还隐含着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感叹和思索。在授课前,教师可布置导学案,要求学生收集关于作者苏轼的资料,通过查阅书籍、互联网搜索等方式,了解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对苏轼创作这首词时的处境形成基本的认识。同时,要求学生查找周瑜以及“火烧赤壁”的历史资料,使学生理解这一人物在词中的作用,感受作者借助历史而抒发的内心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各自收集的资料整合起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写景、咏史、抒怀三个角度出发,对这首词进行全面、深度的解析,体会苏轼被贬至黄州后郁郁不得志的忧郁苦闷之情,以及词中作者自己“早生华发”和周瑜“雄姿英发”对比之下产生的惆怅之情。通过对古诗词创作背景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体会诗词中的思想情感。

三、 联想想象析意象,感受诗词意境之美

意象是古诗词中的重要元素,对意象的理解是鉴赏古诗词的关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常见、含义相对稳定的意象,如“月亮”在古诗词中通常带有思念的含义;“秋天”在古诗词中通常带有萧瑟、悲凉的色彩;“菊花”在古诗词中通常带有远离世俗的意味,是隐士的象征。但意象的含义并不是固定的,如“菊花”到了李清照的词中,成了抒发情思的寄托。古诗词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象,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意象的内涵,使其深入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之美,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内心情感。

例如,在教学《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这篇课文,然后将词中的意象勾画或抄写下来。随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词中的意象,包括大雁、黄花、梧桐、细雨、黄昏等,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猜测这些意象的含义。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认知特点有所不同,所以对意象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如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黄花’在这首词中具有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认为词人是对菊花的实写;有的学生认为词人运用了自喻的手法,以满地堆积的黄花比喻当前的自己;有的学生认为词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借助菊花的盛开与凋零,抒发对自身际遇变迁的感想。古诗词鉴赏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说法,教师不要急于否定,首先要肯定学生积极作答的态度和良好的思维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回归诗词作品当中,根据作品的整体含义和情感推断意象的含义。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分析,学生可以发现以花自喻、寄寓身世的意思更加贴合作品的主旨。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大雁、细雨等进行分析。讲解了诗词中的意象后,教师可将其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整体意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作者独自坐在窗边,外面下着绵绵细雨,地面上雨水混合着黄花花瓣,恰此时,天空中飞过一只鸿雁。在这样的场景中,你认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诗词中的意境,使其深刻地感受作者描绘的场景以及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情感。

四、 翻转课堂项目化,创设情境强化体验

语文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设备和资源,加强对学生的课外指导,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构建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要学的内容,从而锻炼其自学能力,也有助于提升课堂上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构建翻转课堂模式,创设生动的古诗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学习,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与作者同欢喜、共担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教师可设计一段微课视频,作为课前导学的素材。首先,在微课中播放范读音频,展示相关的图画,带给学生视听结合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月亮、江水、花卉等景物,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美丽的画卷,对这首诗形成初步的感知和理解。随后,对诗中的重点词汇进行分析和讲解,如“滟滟”表示水面波光闪烁的样子,“流霜”比喻流泻的月光,以此来帮助学生攻克预习中的字词困难。最后,教师可在微课视频中布置一些预习的任务或问题:①反复诵读这首诗,体会其中的韵律美、意境美;②这首诗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景色?③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将其改写成散文。教师可在上课前的1~3天,将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行预习,也能够点明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构建项目化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这首诗形成自己的理解。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利用歌曲《春江花月夜》导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起到引出教学主题的效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随机抽查,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析与指导,从而使其对诗歌作品形成全面、完善的认识,并与学生一起探究这首诗的深层次内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语言知识,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把基础字词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课外,师生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品鉴古诗词的内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五、 炼字炼句修辞法,体会诗词语言美感

古诗词的创作是一个字斟句酌的过程,在鉴赏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细细地品味一字一句,通过对动词、叠词、句式等多方面的分析,体会诗词的语言特点。同时,修辞手法也是古诗词鉴赏中的一个重点。许多诗人、词人并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感情和志向,而是运用一定的手法来委婉、含蓄地表达。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运用典故等,教师要将修辞手法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分析和品鉴古诗词,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在一字一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华语言艺术的美感。

例如,在教学《声声慢》的时候,教师可提出问题:“作者在开头连用了大量的叠词,在艺术上有什么表达效果?”然后,引导学生逐词逐句地进行分析,归纳每个叠词的含义,体会七组叠词前后衔接、逐层加深的结构,感受其中如泣如诉、绵绵不绝的深沉情感,理解叠词在作品中总领全文、渲染感情的作用。又如,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部分学生对廉颇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不深,所以难以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作结尾。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用典”的创作手法出发进行分析。首先,要讲解关于廉颇的历史资料,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但得不到信任和重用,于是转而投奔魏国,后来赵国面临危难,赵王想重用廉颇,廉颇当着使者的面食肉十斤、米一斗,表示自己还能够被任用,愿意为赵国而战。其次,教师要对廉颇和辛弃疾的境遇进行比较,辛弃疾生活时期的南宋,与战国末期的赵国十分相似,国家面临危难,强敌虎视眈眈,辛弃疾有心报效国家,但壮志未酬,年岁却已渐长。辛弃疾的自身处境和国家环境与廉颇十分相似,所以才发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既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心情,也表达了坚定保卫国家的志向。

六、 回归教材探新诗,深度鉴赏诗词内涵

语文高考试题要求创新,经常会出现一些课外的古诗词,这也是部分学生容易失分的地方。事实上,试卷中的课外古诗词虽然陌生,但相关的知识来自课内。在鉴赏陌生古诗词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想一想曾经学过哪些类似的诗词,通过正向迁移的思维方式,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新诗词,深度鉴赏古诗词的内涵。

例如,在鉴赏《归园田居(其六)》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归园田居(其一)》,回顾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描述的场景和情感。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表达了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描绘了平静安详的田园生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归园田居(其六)》一诗,提出问题:“两首诗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在创作两首诗的时候,心境与情感是否相同?诗中的‘素心’指的是什么?”让学生将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探究和讨论。联系之前所学的内容,学生容易发现《归园田居(其六)》是作者回归田园生活之后所写的续篇,经历过一段时间的田园生活后,诗人感受到了劳作的辛苦,但他并没有后悔自己离开官场,而是希望农事兴旺,能够结交一些相投的朋友,而其中的“素心”便指的是诗人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愿。

七、 填词作诗赏诗韵,传承运用诗词文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古诗词,还要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字词知识、修辞手法、意象等,写出自己的诗词作品。写作与阅读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融合、加工、转化,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经验后,阅读品鉴古诗词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读写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信息输入——输出的过程中,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教学《客至》的时候,教师可组织一次写诗活动,提出活动要求:“《客至》一诗描写了作者对有客来访的欣喜之情,你是否有过招待朋友的经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留下了怎样的回忆?请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创作一首诗歌。”对部分学生来说,古诗创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适当地进行提示和指导。比如,可以让学生仿照《客至》的内容结构,首联写所在地点的景色,颔联写和朋友见面时的场景,颈联和尾联写自己与朋友相聚的过程。写作结束后,教师可让同桌之间交换阅读,根据同桌的建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诗作。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仅让学生进行阅读是不够的,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作。同时,对传承诗词文化而言,培养会写、爱写古诗词的新一代年轻人,是一件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八、 结语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高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合理、有效的鉴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古诗词的学习中去,体会古诗词的美感,理解古诗词的字词特点、创作背景、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鉴赏新的诗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创作诗词的能力,通过多种鉴赏教学策略的结合,推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教育艺术,2022(6):78.

[2]浑晓雅.群文阅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3]范晓婷.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4]林华双.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刍议[J].中学语文,2022(3):32-34.

[5]刘华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路径探寻[J].新作文,2021(30):1.

[6]余强.高中古诗词鉴赏的有效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8):88-8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